近日,THE大学排名出炉,掐指一算,这应该是2025年最后一个主流排名了。
不同排名体系的指标五花八门,回顾今年的大学排名可谓暗流涌动。
英美名校依然霸榜,一些高校已经放慢脚步,甚至出现后退迹象,而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高校强势崛起。
名次升降并不只是影响大学择校那么简单,背后隐藏的可能是高校科研实力、国际化布局以及未来就业潜力的较量。

牛津十连冠
印度上榜数量全球第二
在全球Top10中,依然是老面孔,常胜将军牛津大学实现十连冠,成为THE排名史上连续蝉联时间最长的高校。
美国依然是榜单上的主角,共有7所高校跻身全球十强。
麻省理工学院稳居第二;剑桥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小有进步,并列第三;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五位。
不过,哈佛大学从去年的第三名跌至今年的第五名,创下历史新低,被普林斯顿大学超越。
加州理工学院稳稳排在第七,而在之前发布的U.S.News全美大学排名中,加州理工学院已经跌出前十名。

图源:THE
帝国理工学院表现亮眼,上升1名,位列第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下滑一名,仅仅排在第九名,耶鲁大学依然是前十名的守门员。
在全球Top 100中,美国共有35所大学上榜,占了榜单超过三分之一的席位,美国高等教育实力令人瞩目。
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多所名校名次上升,显示出美国高校在科研质量和教学创新的优势。

相较之下,UC系大学部分分校排名下跌,比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下跌13名,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下跌7名。
另外,布朗大学下跌7名,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下跌8名,普渡大学下跌6名。
这些名次下滑的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公立大学,这也反映出公立大学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和私立大学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英国共有11所高校进入全球前100,较去年减少一所。
伦敦大学学院位列第23,爱丁堡大学第29,伦敦国王学院第38。这三所高校都进入Top 50,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但是重文轻理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今年跌至第52名,首次跌出前50。
布里斯托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曼切斯特大学也普遍下降2至3名。不过格拉斯哥大学进步了3名,成为英国高校进步最神速的学校。
今年印度地区高校的排名也很有看点,印度以128所高校上榜,成为亚洲地区上榜数量最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不过数量不代表质量,大部分印度高校的排名都比较靠后,这是因为印度高校科研质量参差不齐,Top 100排名中依然未见印度高校。

清北稳居亚洲一二
港校全面提升
2026年榜单中,中国内地高校迎来历史性突破,今年一共有97所高校上榜,和去年的94所相比又有新进步。
清华大学连续第八年蝉联中国大陆榜首,稳居世界第12名,继续保持亚洲第一的宝座。
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3位,复旦大学第36位,浙江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为第39和第40位,这5所大学齐齐进入全球Top 40阵营。
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入Top 50行列;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入全球Top 150名。
其中浙江大学从第47名跃升至第39名;上海交通大学从第52名升至第40名;哈尔滨工业大学进步最大,上升了21位。

图源:THE
中国香港地区高校更是今年最大的赢家,这可不是瞎说,而是THE官方直接盖章认可,称中国香港为“全球唯一所有上榜大学排名全部提升的地区”。
中国香港共有8所高校上榜,其中5所进入全球百强,创历史纪录。
香港大学上升2个名次,位列全球第33位,继续蝉联香港本地第一;香港中文大学升至第41名,闯入全球前50。
香港科技大学提升8位,来到了第58名;香港城市大学位列第75位;香港理工大学位列第83位。

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香港教育大学第一次进入了THE榜单,而且首次上榜就拿到了全球195名的好名次,直接进入Top 200。
中国澳门地区高校也从小透明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澳门大学今年位列全球第145名,和去年相比上升了35名,首次跻身全球前150强,创下历史最佳成绩。

图源:小红书@momo
不过在社交媒体上,有学生向校长喊话:“澳门大学刷榜是不是充错钱了?我们还是希望QS排名提高...”
另外澳门科技大学稳居世界第250-300区间,澳门城市大学首次进入榜单,位列第601-800区间,澳门地区高校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大学排名的真正价值
比名次更重要
从今年的THE世界大学排名来看,英美高校依然站在全球学术金字塔的顶端,不过虽然牛剑依然能打,但英国大学已经出现疲态,名次普遍下滑。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甚至中国澳门的高校反而迎来强势崛起,不断刷新历史最佳排名。
这样的变化不仅在上海软科这样的本土排名中可以看出,在学术导向的THE榜单同样明显。
这一趋势或许意味着全球科教中心开始从欧美逐步向亚洲转移。
到目前为止,四大主流大学排名已经全部发布完毕,排名之所以每年都会引起一波轰动和大家的热烈讨论,是因为排名往往和择校有关。
大学排名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多维度的参考。不同的榜单有不同的指标,而且权重相差很大,所以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榜单上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THE强调科研影响力与教学质量,综合考虑学术声誉、论文引用、国际化程度与产业合作;QS更注重全球声誉、国际生比例与师生比,对就业导向型大学更有利。

图源:THE
U.S. News以科研产出、国际合作和论文影响力为主,偏重学术研究,U.S. News全美最佳大学更重视本科教育资源以及学校对本科生的支持。
上海软科几乎完全依据科研成果和顶尖奖项数量,而且更强调理工科。
所以,如果更重视科研实力的,优先参考THE和上海软科;如果关注留学体验的,U.S. News全美最佳大学更值得参考;侧重于大学就业力的,那么可以关注QS排名。
真正理性的择校,应该结合具体学科排名、院系资源、科研平台、师资水平与未来发展方向综合判断。
其实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比排名的名次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认可度,这些因素对未来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同样息息相关。
比如,上海、深圳等地的人才落户政策主要参考QS排名;央企和国企的国际人才项目往往依据THE排名筛选候选人;北京的“优培计划”侧重于上海软科;而“三峡计划”等央企招聘则看重U.S. News榜单。
如果目标是回国发展的同学,不妨更多关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国企等招聘,再结合四大排名,选择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规划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