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天才,复旦中文骄子:顶尖名校生的尽头是教培?

最近,两份顶尖高校的就业去向表在网络疯传:

北大数院2025届毕业生中,15人进入了教培行业,占直接就业人数的近一半;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直接就业的31人中,17人进入教育领域,超过就业总人数的一半。

这两组顶尖名校毕业生就业轨迹,隐隐约约暗示和揭示着什么。

具体来说,北大数院2025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13人,其中:109人选择了国内升学,66人选择了出国深造,6人选择了创业,32人选择了就业。

选择就业的32人中,15人从事教育事业。

这15人中,除了部分是到顶尖中学任教之外,多数都去了教培机构。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情况颇为相似。

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一共107人,获得推免保研资格的有53人。

剔除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学生,直接就业的31人中,有12人进入教育系统,5人去了教培公司,教育领域就业总人数达到17人,超过就业总人数的一半。

最大的感慨是,这些顶尖高校的保研率不是一般的高。

从整体看,985大学的保研率普遍超过30%,而普通院校平均仅在5%左右。

因为985本身师资雄厚、科研平台强大,能获得更多推免名额。

同时,顶尖高校也希望利用高保研率吸引优质生源。

北京大学为例,2025年数学科学学院的保研率高达78%,这保证了其能吸纳并留住顶尖的竞赛金牌得主和学科天才。

对于学生来说,保研意味着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免去笔试的麻烦。

虽然数据上,北大数学专业选择出国深造的人数颇多,但“国内升温,出国趋缓” 已成为一个阶段性趋势。

这背后,既是国内高等教育进步的体现,也是全球环境下个人选择的微妙变化。

从趋势来看,为何这些顶尖学子纷纷选择教育赛道?

从就业市场看,金融和互联网等领域对数学算法人才的要求提高了,贵为北大数学本科生,也已无法完全胜任。

而教育领域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主流选择。教育、传媒出版、新媒体运营构成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三大去向。

与此同时,教育行业对优质师资的需求持续旺盛。

虽然随着出生人口下降,就读学生数量正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梯式萎缩,但在城市,特别在一线城市依然是教师的“窗口期”。

只是这种招录门槛越发“水涨船高”,985高校的骄子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几年的教师招考报道,越来越多的清北的高材生都来抢师范生的饭碗了。

果然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教育内卷的尽头也是编制。

体制的金饭碗始终散发着致命的诱惑力。根据此前报道,斯坦福的博士、北大核物理专业的博士,都能为一个街道办工作人员的编制打破头。

而另一边,教培行业始终是一片蓝海。

教培机构为了与编制竞争人才,更是开出了令人咋舌的价码。

字节跳动旗下的清北网校曾为优秀教师提供“年薪两百万,上不封顶”的薪资待遇。

北大数院的毕业生凭借金字招牌和强大的专业素养,自然是教培行业争抢的香饽饽。

薪资待遇也是水涨船高。一位网友评论:“据我所知,上海应届本科做教培,有的第一年就能达到50万+,同事家的孩子毕业两年后转做教培70万年薪。”。

不过,也有网友持不同看法:

“再好的教培,收入再高,也比不上体制内。”

编制就那么多,在不可得的情况下,进入教培行业,大把的金钱落袋为安,也是极好的。

当网友还在为这些天之骄子的选择唏嘘时,他们早已放低了身段。

或者说,“名校毕业就该做高大上工作”的期待,正被市场经济的真实需求改写。

市场中,人最终是靠能力定价的。

一个趋势已不可逆转:在AI驱动的未来,人才将成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面对名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变化,需要打破一些固有观念。

从长远来看,北大数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很可能更容易在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找到满意工作。

但教育乃至教培行业并非“低就”。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培养下一代人才同样意义重大。

北大数院毕业生选择教培行业,可以将自身的数学知识和竞赛经历传授给学生,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科前沿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同时,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未来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模式,而是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这一点明天的文章再聊一聊)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

也许,当北大数学天才和复旦中文骄子在同一间教室相遇,并不是失败的象征,而依然可能是新时代的旗手。

在AI重构一切的时代,真正的稳定不是拥有一份工作,而是拥有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