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中小学的晚自习,最近又成了家长们争论的一个热点。
有家长公开反对,认为:晚自习8点结束,回到家整理完作业,洗漱过后就接近11点,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短,沟通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建议取消晚自习。还有家长表示:“晚自习老师拿来考试、上新课,娃娃的压力太大了”……
但支持晚自习的家长也不在少数。支持者们普遍认为:中学课程难度较大,孩子在校上晚自习就把作业做完,还有老师帮忙监督和辅导,家长更省心;孩子在家学习效率不高,在校集中晚自习,有利于高效学习,“只要睡眠时间足够就可以了。”
甚至最近还有家长在问政平台提出询问,能不能延长晚自习的时间。
有人要取消,有人想延长。对此,官方的态度一如既往地明确。以成都为例,成都市教育局就曾明确回复过:根据国家“双减”政策,“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晚自习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得在晚自习讲授新课或集体补课,不得收取费用。

图源:问政平台
既然政策如此明确,家长们的争议又是从何而起,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什么呢?

晚自习最初兴起于国内部分重点中学,是一种应对高考竞争压力的教学创新尝试。简单来说,就是“晚上也上课”。
后来,晚自习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成为中学标准化教学环节。近年来,晚自习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比如开始注重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
对于晚自习开设的目的,多地现有政策中都有相关表述:“为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提供便利”“为部分确有需求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场地和条件”等。也就是说,晚自习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图源:某市政务服务网
这样自主学习的时段,学生一般会做什么呢?
我们采访了几位初中班主任老师。他们表示,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会首先完成作业,让“作业不回家”。“如果是某一科的任课老师轮值,学生就会优先完成这科的作业,如果有不懂的,老师也很方便地就能当堂解答。在效率高的情况下,完成了作业后,有的同学还会请教老师当天白天课堂上的疑点、难点。”某初中班主任罗老师说道。
此外,有的初中还会在晚自习阶段进行精准分层,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自主完成当天作业、自主预习新课;基础薄弱的同学,则会在老师的辅导下查漏补缺。“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拔尖、提高,尝试学科竞赛方面的培训。”罗老师补充说。
效果如何?不同的家庭感受不一。
孩子正在读初二的张女士告诉我们,晚自习的开设减轻了孩子在家学习的负担:“我家娃娃觉得在家学不进去,但是在学校晚自习更有学习的氛围。所以他认为晚自习的效率还是挺高的,一般作业在学校就做完了,很多时候书都不怎么带回家。”但在初一没有上晚自习的时候,孩子回家吃完饭再写作业,经常写完都已经晚上11点了。

图源: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上了初二之后,数学、物理等难题让夫妻俩也无力辅导。“像数学里的坐标系、几何这些,难度不低,还是得老师亲自辅导。”
张女士还提到,学校的晚自习免费,比起外面培训机构的辅导班来说,极具“性价比”。
但也有家长抱怨晚自习结束太晚了。“早上7:30到教室,晚上8:50才下课,回家吃点东西、洗漱,就10点过了,每天才睡8个小时,太可怜了。”李女士的孩子是新一届初一的学生,她表示,国庆前上完一周的晚自习之后,孩子整体的状态并不好,国庆后已经在考虑申请不上晚自习。

除了家长们的感受差异,我们还注意到了各地的政策差异。
2023年,有家长称无力辅导初中学业,要求恢复初三晚自习,深圳市教育局公开答复表示不提倡初中阶段开设晚自习。深圳教育局的理由是:国家没有强制要求初中学校开设晚自习,且晚自习不符合国家“双减” 精神,还可能增加安全风险。
对于这个回复,家长们的态度也呈两极化。
还有的地区将晚自习设为“住校生专属”,比如江西新余,从2024年春季学期起,全市非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初中生一律取消晚自习。同时规定: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晚自习不得上课以及作业辅导,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不过,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如北京、山东、浙江、江苏、重庆等,仍然保留了晚自习的安排,虽然有地区与校际差异,但都会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学生自愿参加,学校免费提供;
分年级与时段开设,可弹性离校;
严控结束时间;
不得组织集体补课或讲授新课;

按理说,学校又不收钱,上不上全凭自愿,“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不上”,看似很简单的事儿,为何会持续引发争议呢?
我们注意到,家长们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
第一:别人上了,我们没上,岂不是就落后了。
比如还是以深圳为例,在晚自习引发铺天盖地争议时,深圳有4位人大代表做了一份《关于规范课后延时服务,关注初中开设晚自习的建议》,代表们调研发现,当时深圳部分初中学校陆续启动晚自习,但还有一部分学校并未开展,由此就引来了家长们的担心,“别人都在学了,我们却没学,岂不是就会落后。”

图源:视觉中国
于是,说好的不一刀切,最终被迫成了标配动作。
第二:晚自习又上新课又是考试,家长不得不参加。
有家长向我们透露,年级上有时会在晚自习的时段统一组织学生周考或者小考。“考试肯定是必须每个学生参加的,‘自愿’参加的晚自习就变成了‘被迫参加’。”
很显然,这样的晚自习安排,是明确违规的。

由此可见,减轻家长焦虑、打破晚自习之争的最核心要点,首先还得在于政策的严格落实,让晚自习的内容更加透明,严格做到“不上新课,不集中补课。”
其次,紧密的家校沟通也是解决“晚自习”矛盾的关键。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诉求,所以家长和学生都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理性评估是否参与晚自习,而非盲目跟风或排斥。比如,家校双方不妨坐下来针对每个学生做好分析:建议学生要上晚自习的,给出充分的分析理由;认为可以不上晚自习的,给出在家学习的丰富建议。如此一来,不管晚上这段时间孩子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家长们心里都更踏实,也能做好更积极的配合。
总的来说,“晚自习上还是不上?”这一争论的输赢并不重要,持续的沟通、理解与探索更加重要。晚自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最终价值,应体现在是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尊重其个体差异与自主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合作不是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路径。
排版丨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