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禁28天,零退费! ”这是张雪峰账号解封后团队透露的最惊人数据。 当全网猜测家长会因争议言论纷纷退款时,现实却截然相反——高价志愿填报服务无人退单,复播首夜4万人挤进直播间,弹幕刷屏“终于等到你”。 一边是舆论声讨“功利主义”,一边是家长用真金白银投票,这种矛盾背后,折射出中国教育生态中信息不对称的裂痕已深到何种地步。

10月22日晚,张雪峰用抖音小号“张雪峰讲升学规划”开启直播,全程避开争议话题,专注连麦解答山东家长的“物化生选科”、湖北中职生的“升学路径”等具体问题。 他反复强调“不卖货”的姿态,与封禁前推广1.3万至1.9万元志愿填报服务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刻意“去商业化”的操作,恰逢10月18日新规出台,明确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属违法,可见其团队对监管风向的敏锐应对。

封禁期间,张雪峰团队旗下“峰学未来教研中心”等小号持续带货,主账号却意外实现“零退费”。 这种信任并非盲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日均访问量超1000万次,但官方信息过于专业,普通家庭难以消化。 张雪峰的竞争力在于将复杂数据转化为“分数不够985就盯紧行业特色院校”等白话指南,直击家长对“试错成本”的恐惧。

从“文科都是服务业”到“统一战争捐5000万”,张雪峰的言论屡次触碰监管红线。 但复播中,他对专业问题的回答异常谨慎,例如建议文科生“汉语言、法学需搭配实习经验”,避开此前片面否定学科的倾向。 这种调整与其商业布局相关:其名下10家关联公司中,新成立的苏州峰阅优学教育科技公司已拓展数字内容业务,试图摆脱对高价咨询的依赖。

直播间里,家长留言“又多了个避坑的渠道”的背后,是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近10亿元的残酷现实。 张雪峰式的“实用主义指南”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现有教育信息系统未能解决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 例如,某省教育考试院承认其专业介绍材料阅读完成率不足30%,而张雪峰的短视频却能获百万点赞。

尽管张雪峰团队被指利用焦虑牟利(如168元的“高考预测卷”错题频出),但家长仍选择为其服务买单,本质上是因为公共教育咨询的缺位。 一位中学教师透露,班上三分之一学生引用张雪峰的观点选专业,甚至放弃人文社科兴趣转向工科。 当个性化教育需求被迫依赖网红解读时,其商业模式的争议已超越个人行为,成为公共服务不足的缩影。

张雪峰复播后说“以后不追求上热搜,就想踏踏实实解决问题”,但当他转身走向幕后,直播间仍高悬着价目表。 如果教育公平的真正瓶颈在于信息垄断,那么当AI志愿工具免费普及之日,家长还会为“张雪峰们”的焦虑税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