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研究了200个孩子的大脑:你真的用错了方法,带0-3岁的孩子

过去,我们在面临0-3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总是觉得手足无措,无法沟通,也不知道他们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

但BBC邀请了全国200多个宝宝和心理学家格迪·辛格博士、多位顶尖的儿童领域专家,来进行长期实验和跟踪,发现了很多3岁之前的孩子的秘密。

他们把自己的成果汇总成一份《宝宝的神奇世界》纪录片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人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用合适的方式照顾孩子。

比如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以我们过去的认知,觉得应该这时抱住孩子,给他陪伴和抚触。

但是,从BBC的最新纪录片《宝宝的神奇世界》发现,当大人把孩子抱起来的时候,孩子们的情绪依然很激动,并不能平静下来。

那这个时候正确的方法到底应该是什么呢?还是来看看实际实验吧。

Emily Jones博士把巧克力、糖果,放入一个特制的透明盒子里面,这样孩子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想吃的零食近在眼前,但却怎么都够不到。

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不论是哪个孩子,她们的心率都从正常120直线上升到180,看起来又焦躁又不满。

这个时候,妈妈抱起孩子马上进行安抚,但却没什么效果。

孩子们似乎哭闹得更凶了,他们身上的传感器显示心率居高不下,有些孩子甚至嘟囔着“oh no!oh no......”

看来拥抱和抚触都没起到效果,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Emily Jones博士建议试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妈妈拿着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小狗来和孩子互动,没想到几乎每个宝宝都安静下来,心率和压力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2岁下的宝宝来说,解决他发脾气最有效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

不管从哪些媒体渠道,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受情绪的控制,和其他人大打出手,损失惨重——这是情绪管理没有做好。

而情绪管理从小时候就可以进行锻炼,我们可以借用类似的方法,帮孩子转移注意力,平复自己过分激动的情绪。慢慢地,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形成习惯,能够合理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而在这份纪录片中,除了转移注意力的小方法,其他类似打破我们固有观念的实验还有很多,现在我们就来看几个重点。

02

孩子能够感知大人的情绪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不知所起的哭闹,有些家长可能会大声责怪或做出严肃的表情,以为他们不会说话,也不会感知到父母的情绪。

事实上,孩子对大人的脸部表情非常敏感,他们会根据你的反应,做出他们自己的反馈。

比如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即使只有一周大的新生婴儿,在面对人脸和机械玩具时,大脑的反应差别很大。

如果通过头脑扫描仪的数据,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当宝宝看到人脸时,大脑的活跃度明显提高,流入的血液明显增多。

这说明,宝宝不仅能够分辨父母和玩具的不同,还会因为父母的陪伴,大脑发育更快。

而父母在陪伴他时,自己的情绪质量,宝宝也能准确地感知。

比如在纪录片里,有一个有趣的冻脸实验。

实验一开始,父母和宝宝们充分互动,大家都很开心。

这个时候,父母会把脸转过去。当他们的脸再转回来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保持两分钟内都是一个冷淡的状态,不管孩子如何反应,父母没有任何回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结果,所有的宝宝几乎立刻就感受到了爸妈的突然冷漠。他们变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面对,甚至有些宝宝还大哭起来,努力伸出小手想要“唤醒”母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BBC研究了200个孩子的大脑:你真的用错了方法,带0-3岁的孩子

直到父母的表情恢复正常,这些宝宝的情绪才恢复正常。

我们总以为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在意父母的情绪,但实际上,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非常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注。这些孩子还没有判断事情发展走向的能力,但是他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父母的喜怒哀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尽管两分钟的冷漠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明显影响,但如果父母长期如此,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失调或者行为异常,直接表现就是缺乏安全感、缺爱等。

可以想见,有些家庭在孩子幼小时陷入无休止的吵架,对孩子的身心影响真的太大了。

这时的他们还不懂得太多道理,也不知道什么是独立,他们只希望和父母有深度的链接和互相陪伴。只有在这个时候有了高质量的陪伴,以后孩子才能内心充满爱,慢慢独立、长大,享受自信和舒服的亲密关系。

03

孩子的同理心怎么培养?

曾有妈妈很不解,在哺乳期间,有时候孩子吃完会咬她一口。有过哺乳经验的妈妈知道,这个时候被咬,疼的要死。

结果自己的娃,却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难道孩子没法感知到她的痛苦?她该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传统观念认为,2岁下的孩子是没有同理心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同理心是分阶段发展的。

剑桥大学的麦格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孩子的身边有一个正在哭的娃娃,通过观察孩子的反应,来判断2岁以下的孩子,是否具有共情能力。

首先上场的是17个月的费莉希蒂,麦格教授给她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娃娃,假定它是有情绪有生命的——因为这个娃娃看起来太真实了。

然后,教授把娃娃放在她旁边的篮筐里。

没过一会儿,这个娃娃在教授的操纵下突然大哭起来。这时,费莉希蒂瞬间转身,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娃娃,脸上也呈现出担心的表情,但是,她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是同理心的初始阶段,她能感受到其他人的负面情绪,但却无法在行动上做出来有效行为。

但是,这只是因为费莉希蒂年纪比较小,换成稍微大一点的里奥,事情就有了改变。

里奥现在21个月大,他在听到娃娃哭时,不仅也关注到娃娃的情绪,还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能够自己用水杯喂娃娃,还拿了玩具给它玩。无意中模仿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照顾。

他的表现令人欣慰又惊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这个实验来说,孩子生来是有共情能力的,但是想要孩子能从拥有共情能力到能做出共情行为或帮助其他人,就一定要通过和父母或身边人的学习才能完成。

其实,婴儿就像海绵一样,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变得更优秀,那么我们在照顾宝宝的同时,也要对自己有要求。

比如你希望孩子有同理心,那你对身边的人也要有同理心,如果你希望孩子以后是可以热爱阅读和学习的,那你就不要在回家之后抱着手机刷视频不停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点儿都没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想要去探索更多0-3岁的孩子的秘密,不仅要靠大量的阅读等输入,还要耐心地坚持观察孩子、和孩子沟通。

不管有什么更新的科学研究,父母对孩子足够的陪伴和爱非常重要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很多父母感觉就是一眨眼的事情。孩子的成长就这么关键的几年,请家长们一定多爱孩子一点,再多一点。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