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评高级职称、第2落选16入选、校长:评不上职称会死吗?

近日,河南省焦作十七中的姚老师。姚老师在视频中表示,今年学校共有6个高级职称的评选指标,参与评选的共有17位老师。姚老师的积分总分排在第2名,按理说入选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校长又组织了一次投票,最终总分第2的姚老师落选了,而评分第16名的老师却入选了。

对于落选的原因,姚老师问学校领导,领导说是大家都不投你票;姚老师又问意思就是说她不会做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领导回答“那你以为呢”。对此,姚老师表示,她作为一线老师,她的能力和工作重心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而不是来搞人际关系的。事件在网上曝光后,山阳区教育局在11月2日进行了回应,称教育局已经知道了姚老师反映的情况,并且已经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进入学校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将会予以公布。

这两天被河南焦作老师举报学校评职称不公平,有黑幕的新闻给刷屏了,校领导称其人际关系不好,被教育局介入调查。网上众多网友认为这女教师是英雄,敢于对不良的风气做斗争,而大多数人认为,这个老师的职业生涯结束了,而臣光曰关注的是,权力层面的问题,校长给女教师,说了句实话,恰恰被卷入旋涡,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权力风险,作为领导该如何面对讨个说法的女教师呢?

校长应该这么说:“对你的落选,我第一感觉是震惊,第二感觉是遗憾,第三感觉就是同情,震惊的是,为什么你这么优秀会落选,遗憾于你未能评上职称,非常同情你现在的状态,如果是我,也会如此想要个说法,过程是公开公平公正的,但是具体什么原因,我们都先静下来,反思下,可能是大家对你的不理解,争取下次不会重蹈覆辙。”

就这么一套话术太极打出来,不怕别人录音,不怕公开传播,不会引发对抗。这段话术的主要是体现了四点:

首先立场问题。对女下属的同心理,能够让她感觉被理解,作为校长没有和她站在了对立面,而是站在一起面对问题。

其次是责任问题。说公平公正公开,是自己作为领导是没有责任的,和自己的工作无关,没有黑幕,不会引发下属的错误联想。

第三,引导问题。引导思考,而不是指责。说她人缘差会立即激发怒火,没有人承认自己人缘差。而是引导她想,为什么大家不理解她。

最后,解决问题。下次再接再厉,至于下次,对于这种不上道的,直接提前就不让她上赛道了,即使上了赛道,直接让他出局了。评选时,学生家长的,一堆的举报信,谁屁股干净呢。

但是这个校长的领导水平太低,直接说这个下属人际关系差,这就是火上浇油,引火烧身。毫无领导和工作技巧,导致自己被质疑和攻击。所以,说实话永远都有风险,而哄着别人,自己永远安全。这就是领导工作风格,锻造自己的城府。教学群里有兄弟说,这是把好枪啊,其实这样的人际关系差,脾气有钢的人,很容易擦枪走火,被反噬。有机会,在分享,好枪的标准。

这个事情反映出了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名额指标非常有限。

中国有各级各类教师两千多万,其中中小学教师是大多数。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从2014年开始就没有高职名额,到今年才有一个名额,学校现在是退二补一(两个高职教师退休才有一个名额)。现在我们学校将近300个教职工,高职有100来个,中职将近200,中职几乎都够评高职的资格了,就是没名额,大家等名额等的眼都红了。我觉得焦作这个女老师要不是真的急眼了,不至于采取这种方式。

2.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校内筛选不够合理。

由于僧多粥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先进行校内筛选,而且校内筛选的标准主观性极大。中小学教师职称是“评”的,而不是像翻译、医生、经济师的职是“考”的,这就给领导流出来了大量可操作空间。教育工作不可能通过考试来评价水平高低,你说你英语水平高,一定就教的好吗?中小学老师更看重的是对孩子有耐心,认真负责,而不是像大学老师那样自身水平有多高。而且即便是授课水平,怎么评价?是学生评价还是家长评价,又还是评审专家评价?这都是问题。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职称校内筛选有时候过于注重考核工作量,而不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师专业化。甚至有些学校,职称评定已成校领导“威胁”教师的工具。比如,有的学校评定职称,一个老师当了几年班主任,就给算几分,但很多班主任的教学水平并不高。我承认他们干的活很多(我自己也是班主任),特别是“杂活”干的很多,但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应当是对人专业技能的一种认可,专业技能不行,干活再多也不是专家,倒是可以享受高工资,按劳分配嘛。这就像播音员说一句话字正腔圆,外行说十句话方言交织,你能说后者由于说的话多所以水平高吗?

然而,职称和工资挂钩,学校又没什么额外的钱(初中和小学尤为如此),一些班主任就靠评职称增加收入了(我所在的高中,班主任周一到周日七天六点五十到校,全天坐班,一年无非比科任科任老师多挣一万不到。而评上高职的科任老师,基本工资相比以前一年就多了六七千,还不算绩效和课时费)所以,究竟是谁干活多谁职称高,还是谁干活精谁职称高?

3.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官方标准十分模糊

所谓官当标准即各省人事厅、教育厅给出的标准。中小学高级教师评定标准有多个方面,就拿思想政治这一项来说,要求教师“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那么问题来了,团结协作怎么衡量?团结协作是和谁团结协作?同事打分能不能体现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等不等于服从领导安排?领导打分能不能体现服从组织安排?还有,像我们省的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评定官方都没有要求班主任年限(只有正高要求五年班主任经历),那班主任会不会越来越没人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师初、中、高级职称之间的工资究竟能相差多少?说出来你别不信

这个问题一般不能这样问,具体先看以下说明——

教师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现在教师的工资分13个级别(以前四个的)。虽然现在变得这么多,其实好理解:正高四级(1、2、3、4级),高级(副高)分三级(5、6、7级),中级分三级(8、9、10级),初级分三级(11、12、13级),除了正高,基本每个职称分三个级别。

从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初中职称,其实工资也有不同的档。而且,以中级最高档8级来说,其实与高级最低档7级相当无几——当初有位老教师虽只有中级职称(8级),而我尽管评上了高级(7级),但我的工资还没他多,因为他教龄工资比我多。所以不能简单讲,究竟能相差多少。

职称影响较大的是专业技术岗位工资,主要差距也体现在岗位工资上:

1 、初级职称(二、三教师)对应13–11级工资,跨度在1390—1510元;

2 、中级职称(一级教师)对应10–8级岗,跨度在1600–1950元;

3 、高级职称对应5-7级岗,跨度在2210–2670元;

在我们这里,同等条件下,一个岗位工资基本相差约130~165元,但或许发达地区相差会较大些。

1 初级职称对应13–11级工资,跨度在1390—1510元;

2 中级职称对应10–8级岗,跨度在1600–1950元;

3 高级职称对应7-5级岗,跨度在2210–2670元;

仅此一项,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之间的差距在700–1280元;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之间相差260–1070元;(初级和中级之间相差90–600元),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工资项目,各职称之间的差距在700–2000元之间!

等了那么多年,能够评高级的越来越多,好不容易给几个指标,大家就像多年没有见着肉的狼一样,都想把名额抢在自己怀里,揽在自己筐里,于是明争暗斗,暗潮汹涌,相煎太急,大家都急红了眼铆足了劲磨刀霍霍。

当年有一位校长校长说,评不上职称会死吗?然而身为校长的他也许不能深刻地感受到年年职称对普通老师的伤害,那可是用钝刀在割人呐!能顺利当上校长的职称也一定是顺利的,你懂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得来容易的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评不上职称会死吗?有时真的会死人的,比如17年九月上旬河南洛阳跳楼的那位王老师,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工作了二十多年依然还是中级职称,眼看着退休时间也是倒计时了,自己的高级职称遥遥无期,年难过,年难过,年年到评职称时都难过,这是千百万普通教师年年都要经历的一个劫难,绝望之后就是想不开,想不开的就一死了之。

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有几个能想的开呢?然而还得想开,于是就艰难地忍受。无冕之王毕竟是少之又少,况且绝大多数是普通老师,普通老师就会有普通老师的难过之处,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升学压力,分数和成绩紧紧地扼住老师的喉咙,而职称又是套在老师颈上一根要命的绳索。

继续努力,大家都在拼命努力,特别是高级,不仅仅是分配的名额越来越少,许多的学校一直是零名额,甚至负名额,而且评选条件越来越多,评选过程越来越苛刻,评选环节越来越完善。

正常的教案和教学成绩不必说,论文发表都会滋生出一个代发论文的产业,而且是赤裸裸地明码标价,课题也是被一些人所垄断,难得要死。

各种优秀表彰更是争得你死我活,都想为自己脸上贴金,增加一些筹码,于是暗地里各显身手,各显神通,有本事的就多多益善,没本事的屁都闻不着,几乎什么时候放屁都不知道,只能干耗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等到名额指标分配的时候,白天有白天的争夺,夜晚有夜晚的斗争。许多兄弟反目,许多亲戚为仇,许多好友闹崩,许多同事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目的就是为自己争取,把对方斗下去。人性,在职称面前,有时候不堪一击。

姚老师的遭遇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但是网友的态度基本就是一边倒地支持姚老师。在某个视频的评论区里,获赞最高的一条评论只有简单的九个字:歪风邪气就应该曝光。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这条评论就达到了超过16万的点赞。还有网友对姚老师表示:你可能是没送礼。也有网友希望能够出面解释清楚,给大家一个说法。

高级职称评选,总分排第2的老师落选而排名第16的老师却入选,教育局已经介入调查,我们也希望能够早日给大众一个说法,不要让某些人破坏了公平原则。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