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要吃糖,宝妈信奉“娃哭就不抱”,孩子却一辈子说不了话!

对父母来说,熊孩子可是自己一生的"痛",当孩子安静的时候他们真的跟天使一样,爸爸妈妈看着孩子安静的样子恨不得上去亲亲又抱抱,可当孩子们"犯起浑"来,那真的是"人间炼狱",一般家长真受不了。

当孩子用小孩独有的尖叫嗓音来诉说自己的要求时,家长们的反应各不同,有的屈服于孩子的魔力下,有的却"宁死不从",就算孩子把嗓子哭哑了,他们也不为所动。其实这两种对孩子都有着不小的伤害。

玲玲的婆家在兰州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当初要跟丈夫结婚时家里人就不愿意,嫌弃他们家里太穷,如果嫁过去将来肯定是要吃苦的。可玲玲是跟老公大学认识的,两人感情比较深厚,自然舍不得分手。

后来在两人的恳求和丈夫的保证下,玲玲的父母终于答应了两人结婚。

婚后第二年她怀孕了,起初为了更好的安胎,她也是在家一直吃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家务也不用做。可后来老公同她商量以后,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如果再继续,孩子出生就没得吃了。

于是在5个月的时候,她出去工作了,一直到预产期前三天才休的产假,坐完月子后一刻她都没停,直接去上班。本来是想自己妈帮忙带孩子的,可自己弟媳也怀孕了需要人照顾,只能把孩子送到乡下奶奶家。

孩子一直在乡下奶奶家带到3岁左右,因为要上幼儿园了,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把孩子接了过来,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染上了不小的坏毛病。行为和生活习惯像个土孩子,更重要的是孩子很"贪心",见到想要的东西就耍赖,非要那个,如果不给孩子就在地上撒泼打滚。

起初自己因为亏欠孩子,而且也觉得大庭广众的这样闹脸上不好看,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可几次以后孩子还是变本加厉的,于是她改变措施了。

之前听说在国外很火的"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理论用在了自家孩子身上。那次当孩子有一次因为一件事哭闹时,她狠下心离开孩子,留孩子一个人在家,可孩子好像"死心眼",等自己从外面回家时,嗓子已经哑了。

她赶紧送孩子去医院,可医生告诉她孩子因为长时间哭,声带受损,以后都发不出声来了。她这才反应过来:是自己害了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分析

说实话,孩子安静的时候很安静,但熊起来,真的连"哈士奇"都不是对手,特别是当他们想要某种东西,而家长不给时,他们就会使用"独门必杀技"——哭闹,来博得父母的同意。

大部分的家长会为了面子或者心疼孩子而满足孩子,但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不满足,下一次再想要的时候还会故技重施,而且变本加厉。

有的家长比较信奉华生的"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理论,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但这样的做法真的好嘛。我们可以看到华生自己的孩子也因为年幼的遭遇产生自残的行为。追根溯源只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

是的,当孩子哭闹的厉害,家长却不安慰时,不仅在心理上会给孩子造成不安感,也会对孩子身体产生不小的危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

1. 给孩子一定时间发泄情绪

孩子尽管再小也是人,当大人有不顺心的时候也希望能发脾气,而孩子发脾气的途径就是哭。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可以给孩子5-10分钟的时间,允许孩子将自己不满的情绪宣泄完,再跟孩子讲道理。

2. 不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

有的家长脾气比较暴躁,遇到孩子哭闹或者觉得孩子哭闹丢自己脸面了会大声制止孩子,"滚回去哭去""别哭了!""怎么还在哭!"等等,这些语言攻击对孩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他们会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从而没有安全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转移孩子注意力

有的孩子特别死心眼,哭了一阵还不见父母理自己,他们就使劲哭,而父母却以为只要孩子单独呆在一个地方,只要没人理肯定就"偃旗息鼓"了。两者想法相撞的结局就是孩子受伤。

其实当孩子一直哭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很多时候孩子就不会哭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面对孩子的哭闹,有很多的解决办法,但打骂孩子或者对孩子实行冷处理是最不可取的。

标签: 孩子 宝妈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