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成为学霸,请收下这些锦囊妙计

认真阅读

非常值得

学习这件事你我都经历过,也曾被它虐过。走过这么多年,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学习的过程并不快乐。

你需要专注,克服诱惑,刻意练习······正应了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要是有什么魔法能直接把知识变到我们脑子里该有多好。

然而学习没有捷径。但它有方法。

生活中有这样两种人:一种天天玩儿,一到考试科科第一;一种整日闷头苦学,却不见成效。

这便是有方法与无方法的区别。更有甚者,很大一部分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无方法。

那么,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呢?

其实学习过程归纳起来就以下几个步骤:选定目标——学知识——记忆、练习——总结提升——应用、输出。

比如学好数学是你的目标,然后你学习数学知识;学了知识后为记得更牢需要巩固练习;接下来,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提升;最后应用输出。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每一步都用对方法便会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说选定目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时间有限,我们的学习最好以目标为导向。不能想起什么学什么。

二八定律我们都听说过,这不仅适用于世界财富的分配,在工作学习上也是如此。

有本书叫《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指导人们每天排列事务的优先级,先做最重要的事。

因为20%的事情,决定了80%的进程。

我们要学会抓重点,把最重要的抓住。明白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以任务为导向,认真计划。

有目标后,再根据学习的内容采取相应的策略。

每个学科都有其特点。要根据这些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

高效学习的高手许岑把学习策略分为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

自然主义重在模仿,积少成多。比如书法、语言。

如果你的目标是写一手好字,那么你的策略就是自然主义——临摹、模仿、练习。

了解书法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等只能作为谈资,跟你写好字没多大关系。

结构主义重在体系化,学过之后要有创造。

比如艺术、数学、物理等。

我们熟悉的数学就注重连贯性、结构化。前面的不会,后面的很难学好。所以数学学习要形成一个体系。

学后创造性地应用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比如最简单的应用题。

针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学之前自己心里有个谱。

如果用错了策略,可就南辕北辙了。

学知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选定目标之后,撸起袖子学知识。

如何学?

1 学的时候要高效专注。

比如学生上课。

很多孩子上课的时候不认真,老师讲的内容都不懂,下课还要再到辅导班补一遍,或自己在家被父母逼着再学一次。

这样非常浪费时间,若补不及时,形成连锁反应,后面的也学不会。

如果上课老师讲的新知识都懂,下课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巩固练习。给自己省出时间去阅读,去锻炼身体,而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只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不够,为了达到专注、高效。还需要一些外部支持。

大量阅读

阅读得越多,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理解新东西就越快。

比如老师讲“板块运动使大陆分开”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板块,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而有积累的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继而跟着老师的步骤往下走。

还要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

有时候不是你想专注就能专注的,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

要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运动是个好方法。还有冥想,专注当下的训练等。

另外还有一些方法,我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回头翻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 变换学习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下学习同一内容。

这是什么意思呢?

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把学生分为两组来背40个英文单词。一组只在教室背,另一组在不同的场景里背。最后测试,变换场景这组学生的成绩要远远高于教室组。

脑神经科学家分析是因为大脑在变换的场景中接受到了更多的刺激,更活跃,更多的神经元参与了学习。

我们可以利用大脑的这个特性变换场景学习,来达到高效率。

比如要背课文、背英文单词,在学的时候多换几个场所。在客厅背背,到户外背背,排队的时候,坐公交车的时候等等,变换不同的场景这样记得更牢。

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内容。老师讲一遍,你回家自己读写一遍,然后你给别人讲一遍等,每一次学习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样效果很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过理解之后,不能忘记,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巩固记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以往我们都认为遗忘是学习的大敌。

但本尼迪克特-凯里在《如何学习》这本书里详细解释了遗忘也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大脑会通过遗忘来过滤一些无用信息,专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其次,我们的记忆包含存储、提取两大功能。学的、经历过的事情其实大脑都记住了,只是在提取时出现了困难。

忘记后,重新提取被遗忘的内容,大脑就会被锻炼,把有用的知识记得更牢。

所以,根据大脑的这个特点,我们要复习和考试。

1 先说考试。

很多学生都怕考试,考不好家长面前不好交代。这样想往往产生考前焦虑。

其实考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

我们的记忆包括存储、提取,学到一个东西,大脑会存储起来,等到下次再见到这个东西,就会搜索记忆,提取出相关知识供自己应用。考试就是记忆提取的过程。

而且提取的越多,提取的程度越难,记得越牢。

这个结论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实验。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考试,把考试当成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

学了一些东西后,比如数学学了乘法的四则运算,做一些习题考考自己(老师布置的课后练习都是很有必要的)。背诗的时候变着法的让同学、家长、老师提问一下自己。多做习题,巩固。

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学得扎扎实实。

2 复习

根据大脑的运行规律,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不是天天复习,你也没那么多时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刚学会的24小时里忘的是最快的。所以在刚学完一天后,复习一次。

然后放下,等快忘了,再搞一次测试式的复习。比如针对这个知识点的习题做一套。用考试来复习,在提取记忆的时候大脑得到了锻炼。

然后第三次复习的时间再拉长一些。比如一个月后。第四次间隔更长一些。这样你就用更少的时间掌握了这些知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并入你原来的知识体系

这一招很重要,也是很多学霸在用的方法。吴伯凡在专栏《伯凡日知录》,万维钢《精英日课》里都有介绍。

我们的大脑喜欢从已知出发,去学习未知。然后把新知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打包记忆。

另外我们的大脑就像图书馆,不停地给大脑装新书是没用的,而是要编目。把新书归纳到相应的类目下,当你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提取。

针对这个特点,每次学到新知识,我们都要把学到的新知识整合到旧知识体系上,与原来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

不要只看这节课讲了什么新知识,而是思考下这些新知识和以往的旧知识有什么联系。能不能接到原来的知识体系上。

比如新学了一首诗,想想是唐诗还是宋诗,五言还是七言,作者是谁?以前他还写过什么?

学了分数,想想和以前的乘法、除法有何关联,乘除的规则能不能用到这里来?

如此一来大脑就不会把新知识当成孤立的选择性忘掉。而且归类整理后,需要时能方便快捷地提取,有效提高做题速度。

除了跟以往的知识建立连接,还要跟日常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比如背《咏柳》,就想想柳树。这样更容易理解诗的意思,也有助于记忆。从熟悉的事物出发,更符合大脑的运行规律。

还可以想想各学科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了英语句型之后,试着用来表达数学概念,这个数学问题可以用来描述那个科学问题?这首诗写出了什么自然现象?

这样虽然学得慢,但是学得扎实。慢慢学才是好办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学了,也记住了。那效果到底怎么样呢?接下来你要检测自己,然后总结提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首先通过考试,检测自己哪里不足

比如你的目标是高考,做几套真题,检测一下自己。哪些知识点有遗漏,哪种题型不会。

2 然后,针对不会的地方刻意练习

如果做题速度慢,就提升速度;阅读理解不行,找专门的题型,分析、总结、练习。直到这些不再是你的弱项。

在《如何学习》这本书里还说了一个比刻意练习更有效的方法——交替练习。

假如做数学题你不行,那么你在练习的时候,随机练习不同的题型。一会儿应用题,一会儿选择题,一会儿填空题;或者交替练习乘法,除法,分数等。这样下来效果更好。

科学解释:不同的题型掺杂到一起,会迫使大脑去分辨每道题属于哪种类型,把题型跟我们已知的解题方法匹配,从而找到解决方法。交替学习能让我们的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快速分辨出这种情况应该用什么方法应对。效果远远好于刻意练习。

另外,一周内交叉学习几个学科,比一周单一突击一门效果好得多。读书的时候最好几本书同时读。

因为你的记忆频繁提取前面学习的内容,多次提取,记忆加深。

3 接下来是总结,总结从错题开始

多数同学弄个错题本,只是收集错题,写了几大本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怎样更有效呢?

在收集的基础上归类、思考一下,这类题型你当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会做错,思维方式有何不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针对训练。

在你归类总结错题的时候,注意把海量的题精简成有限的类型,各个类型的题目该如何处理,如何思考。

这很关键。

记住前面我们说的抓重点。思维方式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非常值得。

4 比刷题更有效的:回顾+重构

这个是融会贯通的技巧。

刷题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也很枯燥。

回顾就是回头看,重构就是重新构筑。

很多人不喜欢回顾复习,觉得枯燥无味。那么加上重构就有趣得多。

什么是重构呢?

就是在我们回顾的时候,不仅仅是复习之前的知识,尝试把问题换成不同的条件,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比如解数学题时,换个条件、去掉一些条件再做一遍;做实验,换个材料再试试;写作文,一个故事倒序该如何讲,正序如何讲;用同一种英语句型,表达不同类别的事物~~

这样你不仅仅处理了一道题,还探索了和这道题相关的各种情况。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学习,到记忆,到输出,这一个流程下来,是不是就完了?

不!

最后还要应用、有效输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了输出与应用,这个知识最终才是你的。

什么是输出呢?

读过一本书,不能光记录好句好段。还要写读后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讲出来给身边的朋友听听;

把老师当天讲的内容,讲给父母听或给不懂的小伙伴解释明白。

这就叫有效输出。

分享,讲解是大脑整合的过程,反向促进大脑的思考,巩固记忆得很牢。

所以有个说法,在学校里,老师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因为讲解对老师的帮助特别大。( ˙˘˙ )

作为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 以教为学

学会了知识,别人请教你,要像小老师一样大方地讲给别人听。

不要怕浪费时间或别人赶超你。

你通过讲解加深记忆,大脑思考得更深入全面。

而且学习路上多一个人能碰撞出思维火花。这样还能让你有好人缘。

如果没人问你,或者问的人少,自己不妨尝试建个博客,每天分享学到的知识。或者录视频,每天教别人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做个教程,教弟弟妹妹英语等等。

过一段时间便会发现,自己进步神速。

2 实践应用

上面说过跟以往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跟生活建立联系。

我们学任何东西,都是为了指导生活。所以学了知识后要看看生活中用不用得到。

比如背了唐诗,遇到相似的场景念出来;学了如何做图表,就做一些收入统计图呀,数据分析表之类的;用科学解释日常现象等。 这些都是应用。

应用能够检验你的知识。让你进一步思考。思考得更深,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

经过整合输出,知识才是你的,任何学习最后都要有思考、领悟、升华。没有思考输出只是把别人的东西记到脑子里而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说点儿这几个步骤之外需要注意的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 好好睡觉

美国的几个州正在推行一项教育新政——推迟学生早上入学的时间。

仅仅推迟半个小时,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毕业率都提升了。

我们的大脑在睡觉时可没闲着,一些区域仍在工作,把白天学到的东西整合一下。

所以,脑神经科学家dr.魏在自己的育儿专栏里说:读绘本或其他要学的东西,在睡觉前进行,效果更好。

我们不妨睡前把白天学到的在大脑里过一遍,哪怕只是简单地回忆一遍,坚持下来,必有回响。

有时候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内容,一觉醒来,突然有了灵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门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他便是在睡梦中得到的灵感。

另外睡觉的时候大脑神经元会连接,连接得越多,智商越高,越聪明。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让孩子们晚点儿入学还真做不到。

那么家长和孩子就要自己创造条件多睡会儿,并且睡好。比如中午休息会儿,晚上早睡会儿。

2 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时间管理我们平时说得很多。但这是个伪命题。

时间就在那里,你管理不管理人家都自然流动,你要管理的是你自己。

所以时间管理说白了就是管理自己在时间中做事。

一天就24小时,至少八小时要睡觉。

还有吃饭上厕所、穿衣走路等必须要花的时间。算下来一天之内用来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并且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很多孩子对此没概念,一玩起来没头,收不回心。

针对这种情况,有两个方法:番茄工作法和建立学习场。

有本书就叫《番茄工作法》

是瑞典人诺特伯格写的。有兴趣可以买来看看。

番茄工作法是被广泛使用、认可的时间管理方法。

简单描述就是:列出每天的任务,并分解成一个个25分钟的任务,然后逐个执行完成。

它简单、实用、好操作。

首先列出今天的任务,然后设置自己的番茄时钟,最后专注执行。

比如你的任务是背课文+数学卷子一张+默写古诗两首。

那么你先计划,完成背课文、卷子、默写,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卷子需要50分钟,你就列两个25分钟的番茄时钟。做25分钟,休息5-10分钟(休息时间不易过长),然后接下来再做。

默写古诗需要10分钟,你就设置一个10分钟的番茄时钟,写完后休息会儿。背课文需要40分钟的话,你可以设置40分钟,也可以设置两个20分钟。

这里的25分钟,20分钟就是你的番茄时钟的时长。

不论你的番茄时钟是多长时间,你在执行的时候都需要高度专注。

一般孩子的专注力是年龄加2.比如孩子10岁,12分钟就是他能高度专注的时间。

随着孩子年龄增大,他们能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成年人有的设置30分钟,有的设置40分钟,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所以,写作业前跟孩子商量规划好,把作业分成几个番茄时钟?时间长了,孩子养成习惯,自己设计,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大有益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建一个环境场。

环境场的概念是心理学家陈海贤提出来的。我自己也用过,很有效。

说白了就是在一个环境中做事的记忆,你在这个空间中做事越纯粹,场的力量越大,越能影响你。

比如在办公室能静下心来工作;在自习室能专心学习。就是这里的特殊环境场影响了你。

这里有巨大的力量催促你学习,每当置身于此你的身体会调动感官让你知道在这里应该做什么。

所以,每个人都应养一个“场”。利用这个“场”来学习,来工作,来锻炼等等。

比如布置一个小书房,没有条件的用一个书桌也行。在这个房间或书桌上不做别的,只做跟学习相关的事。如果要做其他事必须到别的地方。

其他事情会破坏环境记忆。在这里做的事情越纯粹,场强越大。渐渐地,一坐到书桌前你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环境场能够提高效率,排除杂念,迅速进入角色。我试着给自己做了个读书场,确实有效。

3 名师指点

我们需要指点,还需要名师。

先说指点。

我不反对自行领悟,该思考时必须思考。但是很多经验、方法老师有总结,可以直接拿来用,为什么还要自己费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一种方法,老师一句话点播开了,你自己在那儿琢磨一星期,多不划算。

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得以看得更高远。

再说名师。

现在满大街都是辅导班,前几天我还看到19.9上一个月,免费送课程之类的。

这种看都不要看。倒找钱也不要去试,任何事情都是有时间成本的。

有些老师,方法一开始就教错了,在你大脑里形成固定回路、固定的思维方式,到时候想改掉都难。

直奔名师,他们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得更远,更透彻,带你科学高效学习。

对待学习决不能含糊,要用最科学的方法论来武装大脑。

比如买书的时候,很多名著都是国外翻译过来的,你不要随便买一本,很多出版社都是随便找个翻译赚钱。你要找大师翻译的,语言流畅且贴近原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 抱团思维碰撞

为什么要抱团呢?

人类有镜像神经元,会不自觉地模仿。

环境和伙伴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大。在一个都是胖子的环境中,你就减不了肥;在都不想学习的人中间,你也很难进步。

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做同伴,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久而久之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起交流,还能够碰撞出思维火花。也能交朋友,维持友谊、学会相处是任何人必修的一课。

5 运动

以前我们都觉得四肢发达大脑简单,其实四肢发达,大脑更发达。

运动可以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不仅能让人快乐,还是神经弹力激素,可以促进神经元的连接。

而且运动还会分泌甲肾上腺素,提高人的专注力。

脑神经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组孩子运动三十分钟后再去上课,另一组直接去上课。结果运动组的孩子上课更专注。

很多学者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常说:你可以不学英语,不上编程课,但你不能不运动。每天的运动量必须够,最好是集体运动。集体运动既有合作又有竞争,锻炼得更全面。

所以,放学后不妨让孩子运动一会儿再做作业。

6 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做出调整

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

有的孩子是场独立型(喜欢自学,不容易受影响),有的是场依存型(喜欢听讲,容易受他人影响);有的孩子喜欢看,有的孩子喜欢听,有的孩子喜欢读写······

那是不是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呢?

并不是!

我们不应该针对不同人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而应该针对学习的内容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美国人》发表了一项研究:尽管每个人都不同,而且也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他们的成绩并不好。

学习好的学生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各有各的方法。

通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就那几种。

因为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是一定的,而且各学科的特点也是一定的。

比如记忆规律,考试提取+并入以往的知识体系是最有效的。有的人说我不喜欢这样,我就要今天复习一遍,明天复习一遍。

这样是能记住,但浪费时间,效率不高。时间一长和他人的区别就出来了。

我们要用大脑学习,势必要根据大脑的特点,科学地寻找对策,而不是任性地“我就要怎么怎么样”。

所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认知方式,做出调整才是上策。绝不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坐井观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以上便是我对高效学习方法的总结。我自己也在用其中的一些方法,收效很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的内容参考了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吴伯凡的《伯凡日知录》,魏坤琳的《育儿宝典》,黄扬名教授的《天才赢在注意力》,《如何学习》,陈海贤,刘嘉的心理学课,许岑《高效学习》,古典,成甲《高效学习3步通关》等付费专栏。

这几位都是大学者,科学思维的倡导者。以上观点,科学有效、严谨靠谱。引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在顶级科学期刊上查到。

对于知识,绝不胡扯!大家可以放心使用以上方法,自己也可查证相关内容。

最后欢迎交流共话。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