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禁令之下,为何改变不了“家长群变作业群”?

▲图为来自澎湃新闻。

家长吐槽“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引发的讨论尚未结束,“家长不批改作业,老师要求写情况说明”一事又引发舆论关注。

据澎湃新闻报道,来自江西南昌的明女士爆料称,自己家小朋友的数学作业,老师要求让家长批改,但是自己是单亲家庭,平时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给孩子批改作业,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学历也不高,所以也不会批改作业。对此,布置作业的数学老师回应称,平日老师工作量饱和,让家长改能提高效率,节省一些时间。

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是违规行为

不得不说,无论是此前“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愤怒,还是这位单亲妈妈的无奈,都容易引发民众的共情。但实际上,情绪性的争论只会加剧矛盾,只有重新回到“家校责任如何厘清”议题上,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就此事而言,涉事老师的“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的回应看似有理,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去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在这一意见发布后,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也进一步下发文件,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这就意味着,不管有多么高大上的理由,只要教师给家长布置检查批改作业的任务,就是违规的,学校和有关部门就应该追究教师的责任,责令教师纠正。

现实却是,不论是“家长怒退家长群”还是“家长要写说明”,暴露出的却是家长面对违规行为“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似乎是自己犯了错一样。

▲视频截图。

将家庭教育窄化为知识教育有多重弊端

本质上,把家长群变成压力群背后,是很多教师对家庭教育跟知识教育边界的混淆。

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给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却被学校、教师卷入到知识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称,这是家校共育,共同关注孩子成长,但实际是家校“共教”,就关注孩子的学业、分数。

这种做法,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对家长、学生,都有多重弊端。

首先,并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连作业也不记,而是回家问家长,久而久之,影响孩子的独立性、责任心培养。

其次,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教师布置了作业而不批改,怎么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实施因材施教?

再次,抛开不少家长本身有繁重的工作不说,家长的文化程度也不同,也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很难用科学的方法,结果制造了亲子矛盾,也加剧家长的焦虑。

因此,要消除家长的不满情绪,避免将家庭教育窄化为知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职。

推进学校治理改革,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归其位

问题来了:从国家到地方对此都早有明令禁止,重重禁令之下,为何改变不了“家长群变成作业群”呢?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监管缺位。

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但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政绩就是升学率。鉴于此,需要强化教育督导,对不履行职责的地方教育部门要严肃追责。

二是没有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并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

学校办学分教学事务与非教学事务。教学事务应该由教师委员会负责,这才能保障教育教学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非教学事务则应该由家长更多参与,如是否购买校服,保障食堂卫生安全,要由家长委员会参与决策、监督。

但当前,很多学校要求家长参与教学事务,反而非教学事务参与不够,这也是错位的。而没有有效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也导致家长相对于教师、学校处于弱势,教师安排做什么就得配合,家长担心不配合教师会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

因此,家长群变为作业群,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职责混淆、家校关系错位所致。要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归其位,避免教师将批改作业的“包袱”随意甩给家长,还需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并推进学校治理改革,将错位的家校关系“扭”回来。

□熊丙奇(教育作者)

编辑:陈静 校对:赵琳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