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登上高考舞台,考生如何分阶段规划,上岸名校

2020届新生开学已1月有余,首届强基计划终于尘埃落定。为帮助各位学生及家长对目前的高考图景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小编为大家梳理“自招取消、试点强基”背景下,考生该如何分阶段规划,争取上岸名校!

2020高考整体图鉴—强基计划引人注目

高考选拔区分度降低

2020年自主招生被取消,加之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学生报考港校、出国留学的计划受阻,许多优秀考生开始回归高考。在高考报名人数多达1071万的背景下,高分段人数暴涨,多省市出现700分都上不了清华北大的情况,高考选拔区分度明显降低。

▲2020年部分省份清北录取线

强基计划引人注目

2020年1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取消自主招生,试点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定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未来领军人才。对于学生来讲,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有所缩减,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上。此外,强基计划重新将高考成绩拉回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学生依据高考成绩入围,且在录取所依据的综合成绩中,高考占85%的权重。更重要的是,强基计划人才选拔制度完善,相比自招,其升学通道更为公平合理。

除清北外,其余强基院校招生计划相对保守

从今年36所强基院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来看,除清北之外,其他各高校招生计划相对保守,大都分布在30-210人之间。在分省竞争的规则下,部分高校招生计划数分配到各省之后,往往只有个位数。

▲各强基高校招生计划数

热度高

“自招取消、试点强基”算得上的高考多元升学路径的重大变化,自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强基总招生计划在6000人左右,但报名总人次却高达130万+。

优惠大

强基入围规则按照各高校划分在各省的招生计划数3-5倍入围。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各院校强基入围线低于统招线4-37分不等大多数省份在10-20分之间。

以15分的分差为例:同学A的高考成绩比同学B高了15分,但是同学B在校考中发挥更好,经过综合成绩换算,最终同学B的综合成绩反超A同学,通过校考,扳回了高考的劣势,圆梦名校。

▲注:综合成绩=85%高考成绩+15%校测成绩

不难看出,即使高考成绩被重新重视,校测也有可能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一步。因此,强基计划俨然成为了部分顶尖学生的双保险,或者是有望冲击清北考生的第二次机会。

强基校考以笔面试为主

强基计划的校考仍然以笔面试为主。就笔试而言,清北复交浙科、南大、北航笔试难度高于高考低于竞赛,而武汉大学水平及以下高校笔试难度与高考难题水平相近。就面试而言,36所强基院校中有16所只考面试,且面试考核重视专业特性。

注:复交2020年无笔试

未招满

强基计划首年关注度高,但招生却不甚理想。从最终的录取情况来看,多所强基院校未招满计划数,其中有9所高校发布了补录通知。

▲9所高校补录人数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考生对自身成绩预估不充分,报低报高现象明显;二是强基高校坚持高标准遴选的原则、宁缺毋滥。

综合评价稳中有变

2020年综合评价稳步开展,部分院校招生计划数增加,报名异常火热。如2020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整体招生计划对比2019年增加305人,报名人数相比2019年增加近一倍。

此外,部分重点高校的综合评价有向强基计划靠拢的意味: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招生流程发生较大调整,即校测调整到高考出分后,按照高考分数确定考核名单。

高考形势预测—强基计划值得期待

高考多元升学路径更明朗

高考分数区分度降低现况下,重点高校招生录取将向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倾斜,通过这种招生录取模式优中选优。

预计明年强基计划招生将会增加

今年是强基计划开展的第一年,在招生计划上相对保守,但随着首届强基试点的尘埃落定,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会对强基政策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预计未来几年强基政策会有所调整:招生计划增加,模式更为完备。对于低年级高中生来讲,强基计划仍值得期待。

综合评价向强基靠拢

从今年的趋势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各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正在向强基计划靠拢。预计未来几年,在综合评价升学路径中,高考成绩占比将会增大,而631模式则可能逐步取消。

强基综评笔面试仍是主流模式

对于高校来说,校考的考核方式不外乎为笔试和面试。不过,校考实际上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因此未来可能会加大校测考核难度,而机考则可能成为笔试的主流模式。

新高考生如何分阶段规划

新高一考生

调整学习习惯,适应高中新节奏

与初中相比,高中的学习除了知识量和课程数量增加以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内容理论性和系统性增强。这就要求学生不断训练自己深度思考、总结归纳的能力。对于进入高一阶段的学生来讲,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掌握高中学习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心态,以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新节奏。

做好选科工作—知己知彼

对于新高考地区的考生来讲,他们的选科决策不再是文理选其一,而是更为自由同时也更为复杂的统筹规划决策。对于这类考生来讲,在高一阶段就要做好选科预备工作,才不至于到高二的时候措手不及。

知己:对于学生来讲,选择哪3门课程作为选考科目,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大学的专业方向,甚至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方向。因此,只有了解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才能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提早进行学科探索将是一个最为明智的行动。

知彼:在进行选科预备工作的时候,学生和家长一定不能忽略其所在省份的新高考模式、赋分方案、高校招生选科要求等政策,并根据高中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客观环境认知。

在此基础上,考生可结合其高一全年各科目的成绩做出综合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做好选科决策。

了解多元升学路径

我国从新高考改革落地后,升学路径共有如图所示18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考是升学的常规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三大专项计划往往对招生对象有着较为严格的背景要求;而高校自主选拔路径中的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则是优秀学生不可忽略的两条升学路径。高一阶段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了解适合自己的升学路径,锚定理想高校。

强基计划

2020年强基计划在36所国内重点院校实施,招生对象为综合成绩优秀和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突出成就的考生。除南开大学按照【综合成绩=90%高考成绩+10%校测成绩】计分外,其余强基院校均按照【综合成绩=85%高考成绩+15%校测成绩】的计分规则,择优录取。

综合评价

2020年全国有超过100多所院校实施了综合评价招生,其录取模式通常是把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高校的自评成绩、高考成绩按照一定比例(通常为1:3:6)折算综合分,择优录取。不过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综合评价有向强基录取模式靠拢的趋势。

新高二考生

不要放松懈怠,优化学习方法

一般情况下,高二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节奏,但同时,高二也是最容易放松和懈怠的时候。进入高二阶段的学生,除了警惕自己的懈怠行为和心理,更要着重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为高三全面复习打好基础。

规划升学路径—做好相关准备

在高一阶段了解多元升学路径和报考院校的基础上,学生要选择一条自己适合的路径并做好规划。以强基计划为例,学生在高二阶段应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关注高校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一般情况下,高二各高校的冬令营、夏令营将为学生高考后的校考增加胜算。例如,高考后入围清华强基的学生,如果曾在清华夏/冬令营中获得过A+评级,那么校考笔试免测直接拿满分。

进行与大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学习

在强基校考面试中,考官(大学教授)会着重考察学生是否适合进入其所申请的专业进行深造学习,考生要想在这一环节拿到高分,就需要展示出对所报学科浓厚的兴趣和学术潜力。为此,建议高中生最好在高二阶段开始进行研究性课题学习,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深度与广度,一方面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为强基面试取胜添砖加瓦。

花不超过15天的时间进行笔试训练

高三是全力备战高考的阶段,因此对于想走强基的学生来讲,高二阶段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强基笔试集训,则是最为合理的备考规划。

新高三考生

构建知识体系,全面提升能力

高三阶段通常会有三轮复习,一轮主要是将高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要重视基础知识,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二轮是练习高考真题,分析研究高考考察知识点的过程,学生要总结答题技巧,逐步适应高考场景;三轮主要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此时学生不必再纠结考试分数,而应尽可能攻克难点弱点,调整心态,轻松备考。

关注招生消息,做好报名准备

对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来讲,除了全力学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了解招考资讯。

统招政策

每年4月起,一系列高考政策将会接连发布,考生要密切留意。作为家长,可以不定时搜集有关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报考方向。

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时间约在3月,报名时间约在4月,报考平台预计为阳光高考,具体信息需考生和家长在简章中亲自确认。高考出分后,强基计划公布入围名单,6月底7月初进行校考。需要强调的是,参加强基院校校考的学生,最好在高考结束后,报名笔面试冲刺集训班,用13天的时间增强自身的校考优势。最后,强基录取结果在提前批开始前即可获知。

综合评价

各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简章陆续在3-5月公布,考生报名方式一般为高校官网或者阳光高考,具体以招生简章中要求为准。高考之前,综合评价初审结果公布,高考之后,通过初审的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校测。综合评价考生一般在提前批或特殊招生批次录取。

总结下来,考生要尽早确定升学路径,分阶段做好备考规划,以有条不紊的节奏,争取上岸理想高校。

END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由浩天教育整理编辑,侵权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