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里,与孩子说说这个世界

文 / 屈聪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在我的课堂上,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摧毁。”

摧毁什么?孩子们在小学六年习得的所有固定思维模式。

十二年前,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1000多位小学老师的面前,带着一班小学生,一起重读了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他使用多样丰富的文本,支持孩子们重读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从等价交换谈到夫妻关系,谈经济、人与人的关系、信念等等。在课后交流,谈及小升初衔接问题的时候,他这样说。

讲台上下,一片哗然。这位“口出狂言”的老师,便是被誉为“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的郭初阳。

郭初阳的本意并不如此——若我们回溯他二十多年作为语文教师的经历,不难发现,他的所有教学实践,其实是一步一步的,重建着真正的语文课堂。

2020年,已成为独立教师多年的郭初阳,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越读馆授课。这所面向小学生、中学生的双语阅读教育机构,正进行的学习主题是:莎士比亚戏剧。

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上契合孩子兴趣的方式,这一次的主题让家长也心动了起来。越读馆的学生和家长,都投入到极其热火的莎翁戏剧排练当中。孩子们排的是《哈姆雷特》,家长们演着《李尔王》。

越读馆 《李尔王》排练现场

郭初阳和家长们在一起

再上一次,郭初阳直接将阅读课堂搬到了瓦尔登湖畔。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始,行走历史悠久的“自由之路”。

Beyond Journey-US 2017 课堂合影

图片来自《从西湖到瓦尔登湖》

优质多元的阅读材料,是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手架

很多年来,关于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貌,教育从业者、家长们一直在寻找、探索、讨论和实践。

语文教材以缓慢速度迭代,但关于教材本身、教学方法的讨论、质疑、建设……从未间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一直被作为方法、作为技术、作为工具,仿佛学习语文最终的目标,便是高考作文的分数。

我们从分数的标准里窥见了狭隘:语文考试是最好突击复习的科目,作文是最好提分的项目。

但我们每个人又分明知道,以汉语言为母语的中华民族,语文学习的功能,远不是如此。

自出生之后的牙牙学语,我们便开始进入母语的学习——听、说、读、写,汉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贯穿我们整个人生,是工具,是基础,也是人生的底色。

那么在语文课里,或者,我们使用广义的语文学习来表述,我们应该经由更高的带领,与更优秀的文本相遇,以此推动我们思维的发展、思想体系的建构、世界观的生成,以此完成走向整个世界的通路。

郭初阳的语文课堂里,围绕主题,常常会给孩子们提供不少阅读材料。比如教材文章《愚公移山》《项链》《父母的心》等,围绕课文,郭初阳引入大量关联文本,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项链》插图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多年。这篇人尽皆知的小说,人尽皆知的中心思想是:玛蒂尔德因贪慕虚荣导致的悲剧命运。

在带领孩子细读文本的同时,他引入了作家的创作观念、小说创作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文学创作流脉的回溯……与孩子们一起完成这样的讨论:

项链的故事真的是在讨论虚荣吗?

作者的女性观念,为什么我们无法在小说里识别?

小说《项链》、童话《灰姑娘》、电影《曼哈顿女佣》之间有什么关联?

……

他确实试图摧毁着我们的惯性思考,打破着思维的懒惰,想要建立的是:当阅读一篇了不起的文学作品时,如何能够真正获得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思考的乐趣。

文言文《愚公移山》的课程里,同时引入了7组材料,建造了一个多元的语境,随时解构着我们的惯性思维:愚公移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这样的故事?

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郭初阳提供了周作人、纪伯伦、刘以鬯、所罗门等文本,依照日常情节,探究作家创作心理,并以此一再推进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更深入的思索。

把世界放进语文课堂,从语文学习走向世界加拿大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引入了西方文艺批评的工具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在他看来,阅读的乐趣是可以教授的,而乐趣来源于不同的阅读策略。

诺德曼认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对儿童文学的体验和回应都能够是,并且也应该是,一项极具乐趣的经验。……当我们描述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所带来的种种乐趣,从徜徉于虚构世界的基本乐趣,到通过各类阐释性策略和语境所获得的深层思考和理解的满足,这些乐趣是所有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体会到的。”(《儿童文学的乐趣》前言)

这样的策略,以及激发出的阅读和思考的乐趣,在郭初阳的课堂中常常得见。

在《项链》一课中,郭初阳从单篇作品出发,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地运用了几乎所有的文本解读方式:文本细读、作者创作分析、文学史传统、文本互证、原型批评、文本结构和要素分析……推动着孩子们以更多元更开放的姿态,理解作品与作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却对文学性作品的阅读指引,郭初阳还将哲学、社会、伦理、法律、信仰等纳入语文课堂之中。

2012年,郭初阳设计了一堂儿童哲学课。六年级的孩子,在郭老师的带领下从《苏格拉底的申辩》这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集》的文本,聊到了所罗门、庄子还有乔布斯。最终一起思考了苏格拉底“自知无知”这一哲学观点。

文本难度会太大吗?

郭初阳在《我为什么要给小学生上》一文中谈到自己设计课程的想法:

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念念不忘当年的法国教育部长阿尔贝·雅卡尔《睡莲的方程式》中的名言:

“即使是最微妙的概念也可以很早就介绍给青少年,不一定非要让他们完全理解这些概念的所有细节,但目的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朝这些概念指示的方向进一步探索。不是要详细地探索一个新领域,而是在这个领域里转一转,激发他们的渴望,一种到了知识武装完备的那天更向前冒险的渴望。”

所以,郭初阳的语文课堂,在《苏格拉底的申辩》里探讨哲学的本质;在科幻作品《哈里森·伯杰隆》中讨论了平等;从《牧人的故事》推演至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在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的写作课里,完成了公民表达的教学……

很多年前,郭初阳是新语文的倡导者之一,是体制内语文教育的批评者之一,他以渊博的,缜密的,激发性的课堂,拿到了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冠军,并成为一大批语文教师的偶像。

但虽然如此,却少有老师可以学习郭初阳,因为语文仅仅是他的起点,他从语文出发,走向文学,走向哲学,走向社会学,走向公共生活,甚至走向科学,再把所有从其他领域得来的,反馈回语文教学的课堂。他推崇布鲁纳的名言,“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并且努力实践这一点。

于是,他的语文课,就真的抵达了理想之境,就真的成为孩子打开世界的道路。(涂志刚 乐府文化总编,出版人)

十堂精彩的语文课,期待与更多孩子的相遇

将课堂平面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堂现场的强度和张力,但也为孩子提供了相遇的可能以及自主打开的自由。

这十堂语文课,来自十几年间,郭初阳最成熟和经典的公开课例,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了大致的排序,将课堂实录进行了精确到秒的还原,并将阅读材料、课件、分组讨论、精彩发言、现场写作全然呈现。

画家黄月为每堂课绘制了数十幅富有意蕴的精彩漫画,设计师陆红强将教案以手绘或插图的形式与全书融为一体,营造出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每一堂课,就是一本精巧的课堂手账,可以边阅读,边在留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再与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相互印证、生发。每一本书看完,也就印上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印记,保留下来,就是成长路上珍贵的记忆。

(本文为郭初阳所著《郭初阳的语文课》书评,经乐府文化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郭初阳的语文课》(全十一册)

郭初阳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9月

“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布鲁纳,《教育过程》

本书是新生代语文教师郭初阳的课堂实录,收录了《牧人的故事》《项链》《如何给投稿》等影响过无数青年教师的经典课例,由画家、出版人黄月绘制数十幅精美插图,以小剧场的方式童趣呈现。

全书共分十一册,其中一到十册为课堂还原,第十一册为评述集。各册大体依难易程度排列,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精确到秒的课堂还原,供孩子进行互动式的、自主式的学习。

要不要给喊“狼来了”的孩子带上口罩?《项链》是怎样颠覆《灰姑娘》的?怎样给报社写信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自由的天空和考试的策略,可以得兼。郭初阳的课堂,把自由而有光的语文课,还给孩子。

华文好书

ID:ihaoshu233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