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招生三年的大学,深居山区却曾红遍全国,如今已成废墟

在河南禹州鸠山镇辖区内的山里闲悠,路边偶然发现一座大房子,从外观看,这绝对是一座有故事的建筑。

这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建筑,虽然破败,但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规模。


跟当地村民一打听,我当时就愣了,这竟然曾经是一所大学。

环顾四周,这里处于伏牛山余脉之间,的确就是远离城镇的荒郊野外,怎么会有一所大学呢?

老乡看我怀疑,不屑给我解释了,用手一指楼前的两块斑驳不堪的宣传栏,对我说:不信?去看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原来,这就是历史上红极一时的“鸠山红专大学”!

远在距今63年前的1957年,这里荒山秃岭,亟待绿化,当年11月开始,当时的禹县有关部门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治山造林运动,共治理了913座山头,百日完成五年治山计划,荣获全国治山特等奖。特别是鸠山的英雄山更是战果惊人而扬名全国。

在此基础上,为巩固治山成果,县委决定留下一部分有志青年创办一所农林大学,为山区培养人才。1958年3月14日,“鸠山红专大学”应运而生。

1958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向全国推荐了该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58年12月,禹县开始筹建教学大楼,新学校为两层苏式建筑,它是标准的苏式建筑,也是当年与县委办公大楼同时建成的全县八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学校大门与原华中农学院大门出自同一建筑模型,教学楼设计成弓字型,共144间。

该校的办学宗旨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坚持半工半读,自力更生,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为山区播撒文化种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国家虽然贫困,但在这个苏式建筑里,一群群热血青年边学习边生产,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与工农大众结合,培养了一大批禹县优秀的农、林业骨干人才。

在鸠山红专大学,本来是初定修业年限二年,后来因为就读学生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是初中毕业或肄业生,后来学校就把修业年限改为三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鸠山红专大学所开课程很规范,有政治、数学、物理、化学、植物、水文、气象、测量学等八门公共课,专业课有工程力学、土壤肥料学、树木学、造林学、水土保持、耕作学及作物栽培学等十七门。学生每天上课两小时,再参加劳动九个半小时,晚上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或自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边学习、边劳动,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农林骨干人才。

当时,这个国内罕见的大学,迅速成为全国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吸引了全国各地来取经学习的人们。在那个时代,能到这里上大学绝对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胡同志曾专程来此地视察治山造林壮举,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的康同志也专程前来视察鸠山大学并题写校名。

鸠山红专大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69年11月中旬,全省青年造林积极分子大会在鸠山召开,禹县青年妇女造林积极分子代表会也同时在此召开,会后与会者在鸠山满怀激情地栽种了万株纪念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鸠山红专大学仅仅招了三年学生,就因为3年自然灾害于1961年被迫放假一年,教职工下山劳动,次年裁撤。

后来鸠山红专改为师范类学校,因深居山区,条件太艰苦,师范类的学生无奈都迁到漯河师范就读。自此,鸠山红专大学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如今的鸠山红专大学,已经是破败不堪了,但从这座建筑,不难体会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楼虽然沧桑,但精神依然英姿绰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红色旅游文化景区规划


好在,鸠山大学大楼目前已经被认定为一处宝贵文物,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准备将鸠山大学建设为红色旅游文化景区,将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体验区域,进而带动鸠山镇旅游发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