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江苏神童,16岁考入985,曾是全村骄傲,今却靠400元低保度日

中国有句老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样的胸襟气魄和执着精神令人佩服,但是否值得所有人效仿呢?我们来看一个天才的故事,40年前,他是众人赞不绝口的天才,而40年后,他只能靠400元的低保生活,别人提起他只剩一声叹息,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呢?

他是江苏神童,16岁考入985,曾是全村骄傲,今却靠400元低保度日

刘汉清,出生于1964年,是农村孩子,但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所有人都觉得未来他一定能有所成就,而刘汉清也不负众望,在16岁那年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可是一所985名校,小小年纪便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将来一定前程似锦,所有邻里乡亲都以他为傲,谁不羡慕刘家出了个天才。

刚进大学的那两年,刘汉清学习十分认真,在高手云集的大学里,他依旧成绩突出,颇受老师关注,可是大三那一年,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他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从此他对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硬是想在数学世界里闯出一番名堂来,他废寝忘食,经常为了研究、演算熬夜,甚至直接通宵,这不眠不休的架势吓到了不少老师同学,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在学习,哪有劝人不学的道理?于是大家只能叮嘱他注意身体。

然而刘汉清像是对数学上瘾一般,他不知疲倦,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整日抱着书,拿着草稿纸和笔不停演算,没时间吃饭上厕所,更没时间去学习本专业课程,于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理所当然的挂科了,这下老师终于找了他,对他说要以本专业课程为先,哪怕再痴迷数学,以后也有大把的研究时间。

刘汉清面上答应,也试着去做,但只要不碰数学他就心里难受,他总觉得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于是日复一日的投身数学,最后挂科太多,导致无法毕业。那时候考上大学的人很少,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所以谁都很珍惜大学读书的机会,像刘汉清这样的情况实在不多,于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刘汉清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他的同学都被分配到各个航空公司了,而他只能抱着自己这些年来演算的稿纸打道回府。他的一个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于是拿着他的研究成果去找权威专家潘承彪教授,请他帮忙鉴定一下刘汉清的研究成果,教授看到第5页便没有往下看了,他给出的理由是:第5页有个论点没有证明,这让后面的研究完全没有价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句话概括就是,刘汉清历时两年多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可刘汉清依旧不服输,他认为观点没有证明不是不可证明,只是还没有证明而已。刘汉清安慰自己说,成功的路上总会遭到质疑和不认可,再者说,当初陈景润做数学研究的时候,不也是用了几麻袋的草稿纸?于是他回到家中继续闭门研究,不找工作不干活,认死理的非要拿出点成绩来。

谁知这一熬,30几年就过去了,2017年,刘汉清接受采访,得知他现在只能靠400元的低保生活后,记者问他400元够不够用,他回答说自己不怎么用钱,所以400块完全够了,只不过多年研究让他精神焦虑,必须靠药物才能睡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在刘汉清已经56岁了,终于放弃数学研究的他没有工作能力也没有娶妻生子,人人提起他都会叹气,当年意气风发、天之骄子的少年,如今只余下满腹心酸。如果当初能先完成学业,那他现在的生活一定会大有不同,只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对此你怎么看呢?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