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预警!太原市万柏林区有人冒充老师潜入学生家长群诈骗

生活晨报全媒体记者 王文兴 报道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视,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他们的交流多集中在各类聊天软件群聊。网络虚拟身份具有迷惑性、隐蔽性的特点,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11月10日,真实案件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出现。

11月10日,有诈骗犯罪分子冒充老师进入万柏林区某中学和某小学班级家长微信群发布通知,称:需要交纳资料费258元并发送收款二维码让家长交款。目前掌握,已有数名学生家长受骗。为切实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有效提升防骗识骗能力,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公安万柏林分局向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发出警示,希望携手同行,共同抵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 11月10日,某学校一“家长群”中的班主任“姚老师”突然在群中发布消息,称因学生成绩下降,学校通知要求交学习资料费258元,要求每个家长尽快扫码付款,并将扫码截图发群里。

事关孩子的学习,可不能耽误,家长们很快响应起来,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尽管扫码后有防范诈骗提示,还是有十多名家长扫码转账。

其中有个家长指出了转账风险提示,“班主任”解释说其他班级都有出现,要求家长直接申请解除限制。

就在家长们热火朝天扫码转账的时候,又一个一模一样姚老师出现了,提醒家长这不是他发的消息。 原来一个警惕性比较高的家长打电话向他核实,才发现被骗子冒充。此时,在骗子发布诈骗消息后仅半个小时,就有多位家长完成了转账。

骗术解析:骗子通过简单三步便完成了诈骗

1.潜伏进群

该案后来追查骗子进群途径,发现是通过扫码一位家长的二维码进群,据该家长反映,她的微信近期被盗过。盗取账号有多种途径,比较常见的是,骗子通过清理僵尸粉、查快递等方式,诱骗微信用户扫描实际是电脑版登录的二维码,在确认登录后,便完成了对微信的控制,获取到“家长群”等信息,便潜伏进群。

2.暗中观察,进行伪装

伪装进群后,骗子会暗中观察,不仅精确分辨出哪个是“班主任”,更是掌握老师的活动规律,为下步诈骗找出“时间差”。

3.发布收费消息,完成诈骗

利用老师上课或是批改作业时不接触手机的“黄金时间”,骗子便立即实施诈骗,用提前克隆好的“班主任”信息,发布各类“缴费”信息,并且会要求家长尽快完成转账。此时,群里便会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班主任”。

民警提醒,作为家长,不要随意泄露群号和二维码,保存好老师电话。如遇有人在群内收费或私信要求收费,应保持警惕,切勿轻信,及时通过电话与老师核实,不可盲目地转账付款。

作为班主任,要积极检查自己所在班级群、家长群,核实所有成员身份,严格落实实名制度,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将QQ群、微信群设置为“审核通过后方可入群”,加群方式设置为“需要身份认证”,关闭“允许被搜索”。不要使用“扫二维码”入群方式,此方式无需验证即可入群。

作为学校,要在校内设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专栏,提升全校师生及家长的防骗意识,防止此类案件发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