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角落里,藏着孩子的悲鸣

Summer姐姐 / 文

我一直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是韩国的《熔炉》。

电影《熔炉》剧照

电影讲述的是,在韩国光州的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从2000年开始,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包括性暴力)造成的悲剧,以及学校教师与人权运动者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

更让人感到气愤和恐惧的是,《熔炉》并不简简单单是一部虚构的艺术作品,而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

电影上映之后,引发数百万韩国人连署签名要求重启调查,直接促使韩国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

因此这部电影也被称为“改变韩国国家的影片”。

当然,像这部书中提到的聋哑学校发生的事件,属于性质极其恶劣的刑事案件。也有人觉得,这种极端事件会引起恐慌,太“负能量”,没有宣传的必要,更不足以引起讨论。

从全球范围来讲,教师猥亵学生的行为,真的是“例外中的例外“吗?

最近我读到了一本让人心情沉重却又忍不住深思的书——《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

书中记录了日本记者池谷孝司经过10多年的追踪采访,与专门处理校园性侵事件的非营利组织“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SSHP)携手,协助被害人勇敢说出真相的过程。

校园性侵,并不是“例外中的例外”

1990年3月,日本广岛县某小学的一位男老师,害怕自己猥亵学生的行为败露,残忍杀害了一名六年级的女生。

当时在民众的眼中,教师猥亵学生的行为是很偶然的,是“例外中的例外”。因此这个事件当时只有3人受到了免职的处分,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但是随着相关事件的频频爆发,人们才发现事情远比想象得要严重许多。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显示,1990年,因猥亵行为而被免职的公立中小学教师人数是3人;但是到了2012年,被免职人数约是1990年的40倍,达到了119人,受害者当中有一半都是学生。(P6统计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记者经过10年的追踪报道发现,被查处的校园猥亵案件,只是冰山一角,隐匿于暗影之中的,仍然数不胜数。

为什么在校园里,孩子们“最说不得的秘密”,就是教师猥亵学生的事件?

与一般的性罪犯相比,老师这个社会角色,很难让人将他与罪犯联系起来。

孩子们即便察觉到情况有异,也很难开口跟智力、体力、生活经验都处于绝对优势的成年人说“不”,要跟老师说“不”,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们应该并且必须正视那些孩子们的悲鸣。

性暴力扼杀的,是人的灵魂

书中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是已经年过30的智子(化名)。

她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被班主任山本武以升学及就业指导的名义叫去面谈,智子不知道怎么拒绝,只好坐上了班主任的车,结果,她被山本武强暴了。

从那以后,她出现了进食障碍(这是对自己身体产生厌恶的典型症状之一),成绩一落千丈。

她为了逃离这一切拼命学习,并且不停地告诫自己:“保守秘密是为了自己好,我再忍耐一下,就谁都不会受到伤害。”

她甚至催眠自己:我是和老师有了“婚外情”,我是因为喜欢他才会这样的。

也因为如此,她在之后的日子里,一次一次地被老师胁迫发生关系。

她想对老师说“不”,想早日逃离魔掌,在向同样是未成年人的好友坦白之后,她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于是,她拼命学习,考上了关东地区的大学。

但是,直到大学毕业甚至工作之后,这件事仍然深深困扰着她。

她不停地责怪自己:“为什么就跟着去了呢?为什么不找大人商量一下呢?”

对于智子来说,遭遇侵害之后,她失去了一个人最珍贵的东西——自信。遇到事情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总是:“这是我的错。”

而这同样影响到了她的亲密关系。

她总是饱受来自恋人的暴力折磨,有一次,甚至被恋人惩罚跪在新干线的站台上。

她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觉得这都是自己应有的待遇,她口头禅是“像我这种人。”

她的自信被摧毁了,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

日本“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的负责人龟井说:“被侵害过的人,往往会再次受到伤害。”

人一旦遭受侵害,判断力就会下降,从而容易再次遭受侵害。

台湾作家林奕含也是如此。

林奕含被自己的补课老师性侵数年,从16岁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2017年4月,绝望的林奕含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讲述了一个大人眼中的“乖乖女”,被自己的老师侵犯之后,无处求助,只能用催眠自己爱上老师的方法,来减轻痛苦,最后被自己逼疯了的故事。

在她生前的采访中,她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性暴力扼杀的,是一个人的灵魂。

《无声的角落》里的智子,成年之后从事教育工作,她无意中得知,伤害她的老师,仍然在另一所高中任职。

因为担心他仍会侵犯别的学生,智子产生了想要跟山本武正面对峙的想法。

“虽然我不想见他,但为了让其他孩子免遭厄运,我不得不这样做。再次逃避,必然会落得跟当时一样的结局。”

智子请求本书作者陪她一同去见那个曾经侵犯过她的老师。

迟到十几年的惩罚

时隔数年再次见面,山本武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归结为“男女感情纠葛”问题,认为他和智子是“两情相悦”,甚至指责智子引诱他,拒不承认自己的犯罪行为。

山本还说,到现在才知道智子的真实想法,如果她当时拒绝的话,他肯定会就此罢手的。

而对于当年的智子来说,面对自己很敬畏的班主任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到哪一步应该拒绝”。

通过这次交谈,智子决定,要向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诉。

但是,她的朋友不同意她这样做,还说了一番令人气愤的话:

“你要是有这个心思的话,当初就不应该上这个当。你没有回绝人家,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人家也有家庭,现在这么做是于事无补。”

来自好朋友的“受害者有罪论”,让智子非常伤心,并且犹豫起来。

但是,作者鼓励她勇敢申诉,因为“作为一名受害者,你有权坚持自己的主张”。

教育委员会接到智子的申诉之后,迅速展开了调查,山本很快承认了自己的行为,更可怕的是,他又盯上了学校的几个女生。

山本被免职了。

“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我总算明白,我并没有做错什么。”智子感叹道。

走出这件事之后,智子结婚了。

迟到了十多年的申诉,终于让她开始了新的人生。

特别权力关系

书中提到的第二个案例,是小学教师铃木努猥亵六年级学生的案件,法官在宣读判决书的时候,提到了“特别权力关系”一词。

特别权力关系,有别于公权力与普通公民之间的“一般权力关系”,特指公权力与公务员、服刑人员、国立大学在校师生、国立病院就诊患者等的法律关系。

教师在施教时,就被赋予了这种特殊的权力,教师滥用手中的权力实施犯罪,性质就格外恶劣,后果也会特别严重。

身为老师,即便是把学生带到校外,也很少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心怀感激,觉得这是老师格外照顾自己的孩子。

缺乏家庭关爱的由美,就成了铃木下手的对象。

对于10岁的由美来说,事情的最初,是希望在老师身上得到缺失的父爱,她所要求的,就只是周末有人可以陪她去公园玩耍,再吃上一块小蛋糕。

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师却动了别的心思。

在庭审过程中,铃木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教师在学校中是拥有“特别权力”的,他还试图用“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来作为借口实施犯罪。

铃木说:“我认为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刻画成我心目中理想的样子。”

多么可怕的想法。

第一个案例中的受害者由美,也曾遭遇了这样的精神控制。

一开始,她会对老师的猥亵动作感到不适和厌恶,但也不敢反抗。

渐渐地,她开始觉得“是我不好”,“只要我再坚持一阵子,事情就会过去的”。

她自尊的想法渐渐弱化,出现了顺从。

“性暴力犯罪的受害者,除了感到恐惧之外,还会失去自尊,轻视自己,从而一味地顺从加害者和周围的人。”

铃木一致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双方自愿,而对由美来说,这是一个她被迫服从老师的“特别权力”的过程。

事实上,意识到教师与孩子之间是存在权力关系的,无论是从心智还是管理关系上来说,都是不平等的。

这一点,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承认并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引起足够的警觉。

性侵害的本质,是权力者对弱势者的暴力伤害。

在权力者面前,弱者的“Yes”,并不代表真正的同意,那只是他无法勇敢说出“No”的一种妥协与顺从。

对于老师来说,有一条规定必须遵守,那就是:不要与自己的学生交往,因为这就等同于教师在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更不要试图说服自己或别人,那是“两情相悦”,因为这是犯罪。

面对侵害,要勇敢说不

书中讲述的真实案例,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学生在遭受老师令人不适的骚扰之后,因为和老师地位的不平等,很难开口说不,渐渐地会被别有用心的老师PUA,从而降低自尊水平,认为是自己的错,或者“忍一忍就过去了”。

而受害者当中,有很多人是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父母的关系不亲密,无法建立信任,从而让心怀不轨的老师有机可乘。

“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的负责人龟井,一直致力于解决校园性骚扰问题,她制作了宣传片,告诉孩子们:

如果不愿意的话,要勇敢地向对方以及周围的人们说 “不”。

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要好好保护,任何人都不能轻易触碰,讨厌的话,你可以拒绝。

如果发生“那样的事”,要马上告诉你信任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最坚强的依靠。

身为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孩子情绪的变化,也不要在事情发生之后试图去逃避承认现实,更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诉说。

作者的采访内容在媒体上连载之后,收到了很多反馈。

许多读者讲述了自己遭受骚扰和侵犯的经历,有的人甚至到了四、五十岁仍然无法释怀。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无法向任何人倾诉”,因为不敢预期会得到怎样的反馈。

有受害者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

“有人肯倾听,我才有勇气倾诉。我想让我身边的大人们知道,有必要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写在最后

这本书是根据日本共同通信社2013年发表的连载企划《无声的悲鸣:学校里特有的事件》的内容整理而成,里面还涉及了许多关于日本法制、教育体系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批评和剖析。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一个问题:

这样的报道,究竟是在为我们揭开社会的真相,还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将“极端事件”故意夸张,在传播某种“负面情绪”和“社会恐慌”?

这样细节详实的报道,是否是对被害者的又一次伤害?

但是,作者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对加害者进行研究,而是要研究如何使自己不会变成一个旁观者。”

也正是因为像作者这样的一批人,坚持为受害学生呐喊、奔走,才让加害者付出了自己应有的代价,让受害者与自己的痛苦和解。

为人父母,我们应当怎样去保护我们的孩子不受到伤害?

不是把他们关在真空当中,屏蔽一切不好的信息;更不是在伤害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因为种种原因“明哲保身”,甚至因为某些利益原因,试图为加害者“开脱”。

因为,受害者和旁观者的角色,随时可能互换。

请记住电影《熔炉》中的一句话: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我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倾听,每一次不妥协、不放弃,都是在为孩子们的明天投票。

以上。

你会如何跟孩子讨论防范校园性骚扰的问题呢?欢迎留言。

「 壹荐 」

《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日】池谷孝司著

于航 译

凤凰联动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作 者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