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异化的家校关系 先厘清彼此边界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言咏辽宁省教育厅11月10日发文要求老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代劳——这条新闻很快上了热搜。至此已有十余省份明令叫停学校让家长批改作业。

是不是觉得这个世界很魔幻?老师批改作业如此天经地义的事,为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一纸公文来约束?还戳中社会痛点?前几天江苏一位父亲因批改作业之争怒退家长群,“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呢”——这句情绪洪流之下的发泄,即便不能获得一致认同,至少也能获得绝大多数的理解。心有戚戚焉。

长期以来,家校关系的确被异化了。它原本简单、纯粹、明晰:在学业层面,应当以学校体系为主完成,家庭监督、辅助、配合。但现在似乎本末倒置,默认的潜规则是:不能指望学校,必须靠家长自己“鸡娃”。接送孩子上课外班,赶场送孩子就像在送快递,一个课赶着另一个课;辅导或批改作业,甚至帮着完成作业。这几乎是所有家有学童的家庭鸡飞狗跳的“战场”吧,无数段子从中涌出,最新一个跟心脏支架降价相关,人们调侃国家为支持家庭教育事业尽力了。

边界的模糊是家校关系异化最直接的原因,家校双方都错位了。重新厘清各自职责界定是当务之急。对此,中央层面早有明文规定,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但要落到实处,恐怕还需要制度和观念上的配合。

相比于前辈,这一代父母有更多的愿力、精力和财力关注教育,家校共育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如果父母想挑战这一话题,自己都会内疚。哪能把孩子甩给学校,孩子的成长更多是父母的责任。这话说得没错,但是有必要厘清家长的责任在哪些方面。在我的理解中,应该是生活中的陪伴,通过陪伴和以身作则,自然会影响孩子规则的建立、习惯的养成、教养的内化。在陪伴中建立的亲密牢靠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孩子更为长远的成长。

如果以家校共育为理由,把本应当属于学校教育最基本范畴的学业教育压力都转嫁给家长,是不正常,也不正确的。换句话说,父母就应当是父母的样子,而不应当被弄得像班主任。这本是一个清晰的无需争议的边界。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后,如果现状因为制度的原因而导致了偏离,那就通过制度的重塑来纠正。有些省市通过列出负面清单来帮助厘清家校边界,也是一个方法。

有的家长可能会想:家长有时间就尽量批改孩子作业吧,一个班那么多学生,指望老师,吃亏的是自己的孩子——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但其实,这是个体从功利角度出发,面对不正常风气的自我补救。如果从整个社会层面看,所形成的剧场效应会导致错位的家校职能界定被进一步固化,不正常的变得常态化。面对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我们不总是说一句话吗——嗨,都是这样的。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辅导学业的压力转嫁给家庭之后,对于那些父母没有精力、财力投入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比如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今年上半年,从因疫情而不得不开展的线上课堂中,就能看到这种情况。城乡教育鸿沟本来就存在,本来就很大,这更加放大了差距。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当做的是尽量缩小差距,虽然完全的平等不可能存在。

当家校各自职责厘清了,异化的家校关系才可能获得拯救。微信群只是一个技术性平台,它强大的及时通讯功能让情绪来不及沉淀就被发泄,更容易引爆矛盾,但它本身不是矛盾的根源。

当然,双方职责的边界模糊只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家校关系异化背后的原因还很多。教育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是传递给了教育领域的,每个人都很焦虑,因焦虑而抢跑加码,“剧场效应”又会带来更多的追赶者。如何放下教育焦虑,这是一个更需要徐徐图之的话题,但无论如何,现在被吐槽的教育生态,我们每个人,在被裹挟中,也筑造了它。因此,要改变它,也要靠自己。

标签: 作业 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