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经常事与愿违

奖励,经常事与愿违。

你可能听过,美国有这么一个老先生,他家门口经常有一群熊孩子玩闹叫骂。老先生忍不了了。老先生会有什么对策呢?这时候经济学家就会出场了,他给老先生设计了下面的套路。

第一天,老先生便对这些熊孩子说,如果他们明天还过来骂他,那么每个人能得到1美元。孩子们一听,骂人还有钱拿?又惊讶又兴奋。

第二天,孩子们果然一大早就又来到老先生家门口,声嘶力竭地叫骂。老先生遵守了约定,给了他们每人1美元,但对他们说,“明天再过来的话,你们每人可以得到25美分。”孩子们觉得,25美分也不算少,还是蛮划算的,于是开开心心地答应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老头诚信地付完钱,说“从今以后你们再来,我就给每人1美分。”孩子们一听:“才1美分?算了吧!”从此,熊孩子们就再也不来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奖励”的三个道理。

首先,物质奖励是一种控制别人行为的手段。老先生就是用钱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只不过,这里老先生实现了反向控制,别人是给钱让做某事,他是给钱偷偷达到让别人不做某事的目的,兵法上是说: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其次,物质奖励是可以非常有效的,你看熊孩子们第二天、第三天都听老先生的话继续捣乱了。

第三,物质奖励有局限性,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孩子们最后,都不来叫骂了。可能有人会奇怪,有钱拿总是好事儿啊,原来孩子们叫骂可是什么都拿不到的,怎么老先生只是降低了奖励标准,他们就不来了呢?许多想不明这层道理的家长和老师,其实在用奖励偷偷夺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和家长都已经知道惩罚是不好的,因为惩罚可能会让学生因为高压而反叛,从而酿成人间惨剧。但是,大多数人对奖励是持正面态度的,只是奖励和惩罚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通过外在力量去控制别人,奖励也不能让人把事情做好。

还是拿开始老先生治熊孩子的例子,本来熊孩子纯粹出于兴趣而在老先生这里玩耍的,没人逼他们来,突然老先生跟熊孩子说,你们来玩耍就奖励1美元。一开始,熊孩子想拿钱就来玩了,但很快,他们就成了瘪掉的气球,觉得被老先生“雇佣”来玩耍真是太痛苦了,这钱不要了。但是钱可以不要,但我也不可以白让老先生快乐呀,于是连来老先生这里都不来了。如果一开始老先生是真心希望熊孩子来玩,这下子岂不是事与愿违?你看,奖励和惩罚,是不是一回事?

奖励有害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奖励会让你觉得自己被控制了,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辛辛苦苦把事情做好,接收到了奖励,一开始还挺开心的,但不久之后,就会很焦虑,琢磨着,如果下次没做到,岂不是奖励就没了?我做这件事目标就是为了奖励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外来的奖励盗取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标准。我们做得好不好,再不是客观的事实了,反而要让外在的褒贬来定义,你明明做的挺好的,但是人比人气死人,一比较就不好了,奖励让你没法客观看待事情好坏了。由此,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真正的爱不是要用奖励去诱惑,“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才是正道。

其次,奖励导致你忽视问题本身的对错。比如,有个别老师怕学生们逃课,就对学生说:“你们要是一节课都不缺,就给你们期末成绩加30分”,于是,学生们都为了加分来上课,老师也就懒得去改善课程内容吸引学生了……总之,奖励就是治标不治本的速效药,掩盖了生病的真正原因。

再次,奖励还让你习惯不创新不冒险。回忆一下,小时候你是不是为了得到老师和爸妈的表扬,乖乖听话不做出格的事?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复制这一模式。没错,奖励的机制最后会背离奖励的初衷,从“因为做得好被奖励”变成了“为了奖励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情”,不鼓励我们去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还有,奖励会影响你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老先生治熊孩子就是这样,不再展开。

奖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对方做成功了一件事之后,才能得到。为此我们还要注意四个事项:1 要避免太高调、事先许诺给别人奖励。2 你要让别人自己决定,自己想被奖励什么,用什么方式。3 要注意对事不对人,就是夸别人做事的过程,不夸这个人本身。这样夸的好处是,让孩子关注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的胜负,不会因做一件事而担心到对他的评价。4 千万不要在给别人奖励的时候,让别人互相比较。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受讨厌的原因了。

标签: 熊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