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高钢:中小学生属于自己的天地太小,离课堂外的世界太远

梁启超曾经说过:"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这种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法则,适用的面积非常广泛。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下到普通岗位的竞争都是如此,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谁的背景强,谁就是大哥。

(一)、现实残酷,引人深思

在中国这种森林法则,一直延伸到了中小学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思想,仿佛他们的降生的宿命就是与他们赛跑。父母和老师们恨不得孩子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万里长征",因此中国中小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

他们的天性惨遭扼杀,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被看成是"不务正业"。所以,许多有条件的家庭宁愿承受着骨肉分离的惨痛也要把孩子送出国外读书。人民大学的教授高钢,就是承受这份苦难的父亲之一。

曾经他也写了一篇关于儿子在美国受到教育的文章,高钢在1995年回国的时候,同学的女儿来找他,竟然丝毫不差的把那篇文章背诵了下来还将这段"他们从 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刻在了桌子上,高钢感到十分的震惊。

后来高钢又到了人民大学任教,也开始了解了当代中国的中小学及高中教育,所以在七年前撰写了一本名作《遭遇美国教育的书》。在书中他表示道:"我在大学里,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书中没有引经据典没有援疑质理,只是在阐述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别以及中国大学生因为早年间"备受摧残"在大学生活中与美国大学生产生的不同。

高钢在文中写道:"中小学生属于自己的天地实在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如他所说:"孩子们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喘不过气,仿佛学习成绩不好与一无是处画上了等号。我担心这种教育只会让孩子们的视野放在狭小的课本和校园之间。结果不仅会导致学生们仇视教育畏惧教育,还会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钢的这番担心不无道理,应试教育一切以成绩为第一准则。从小学就开始为将来做准备,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或学习班,让他们比许多社会上的成年人还要劳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厌学心理。

上了高中以后,更是如此。老师翻来覆去的告诉大家:"现在累点,上了大学就好了。越好的学校,管理越松,你们就越自由"。

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确有其优点,就像在美国成绩拔尖最不害怕考试的往往都是华裔的学生。而缺点也非常明显,它会扼杀人的天性,中小学的竞争式教育也会为大学生活的惨淡埋下伏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激烈竞争,蝴蝶效应

高钢在文中提到美国教育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如果让一个人从小对学习"提前兴奋",这会对他们未来的道路产生极其严重的效果。

援引高钢的原话:"我200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我发现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

在高钢去到人大以后发现挂科的现象十分普遍,同学们也对老师要求的作业极其不满。高钢说:"我发现这种现象在那些排位较高的文科学生中出现的最多,因为这些孩子在中小学时拼了命的发奋读书,到了大学他们会误以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不需要再去努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钢还说:"在经历了初中和高中这么多年的拼杀以后他们身心俱疲,已经没有力量再驱动着孩子们继续往前走。同时,大学肯定不会像中学管理的那么严格,所以他们就开始放松下来。"

可见,从中小学时就伴随着巨大压力的孩子们,上了大学以后往往认为竞争不是那么激烈,自己也可以醉心于对生活的享受。

但是这种心理,往往会毁了人生。他们不知道大学只是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程,有没有一个好的人生在大学里的学习十分关键。不过大学生们从心理上和生理上有着对教育由衷的厌恶,他们再也不想天天背诵写作,没日没夜的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中小学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积蓄多年的力量全部用在大学的学业上,如此一来距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那么高钢教授为何要特指文科学生呢?因为文科生既要死记硬背又得活学活用,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往往要比理科生多出不少。

因此,顶尖大学的文科生会更加放纵自己。其实这可以看作成是一种"报复式自由",把中小学没有来得及玩耍的时间,全都用大学来弥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钢还提到"中国大学生的课程数量虽然比美国的多,但是学到的东西要比他们少。不论是知识范围还是眼界,美国的大学生都要更胜一筹。"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还是要追溯到中小学的教育。

老师们为了升学率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不得已抹杀孩子们的天性,从来都只是"填喂式"的教育,从来都是把要学的东西递到学生嘴边,其余的一律不让他们接近。等到了大学,老师的要求放松了,学生们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美国则不然,如高钢所言:"美国从中小学到大学,老师们都主张孩子们发挥自己的个性。不过大学老师有着严格的标准,首先是牢牢的把控作业质量;其次则是保证学生在专业领域范围内的阅读量。"

在对比中国学生,高钢举了一个令他痛心疾首的例子:"曾经在新闻采访课程中,我给学生们规划了一个大致的范围,让他们在那些书本中挑选适合自己的数目。可他们却说,老师没有指定教材,还因此闹到了教务处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钢倒是想用美国式的开放教育来教化中国学生,现实情况则令他十分沮丧。他满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写下一句:"难道我们的孩子收获了真正自由时,还要人来教他们怎么呼吸吗?"

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还是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有关,同学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做,不说什么就不做。他们失去了自我选择的能力,因此当选择权放到他们手里的时候,就显得不知所措还会以为这是老师不负责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成长恶果,谁之过?

高钢的这篇文章可谓是语重心长,他举了几个言简意赅的例子把问题说的十分透彻。是中小学的竞争式教育,让孩子们上了大学以后变得麻木变得松弛变得懒惰,因为他们已经将经历大量的投入到了高考当中。

因此上了大学以后,就会觉得压力不大而无所事事。同时也要趁着那四年,把曾经失去的欢愉时光都拿回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有中小学的教育,让本该活泼自信的大学生变得有些机械。在读中小学的时候,学生们从来没有自己选择过课本,大都也不会接触课本以外的文学作品。

所以当自己掌握了选择的权利之时,就有些茫然无措。这也是为何中国仿制水平很高,却总不能有所创新的原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首先,"师夷长技以制夷"。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把路给铺好了,事实证明美国的教育方法的确可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富有开拓进取精神,也都很有个性。

因此,中国应当向其学习,在中小学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孩子们的压力多开设一些课外活动课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对创造的兴趣。到了大学就可以管理的严格一些,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也有了一定的自制能力。

当然,也不能全部照搬美国的来,毕竟国情不同文化也不一样。应该在它们的基础上,做出改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次,就是改变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教学理念。让他们不再"以成绩论高低",同时适时地减少孩子们的课业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就像现在网络上流传着很多小学生做作业,做到半夜的短视频,这其实非常不该。

一个是他们正在长身体需要充足的睡眠,另一个是这么做很可能适得其反,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适当的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再者就是推行鼓励式教育,不要成绩一出来考的差,老师就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应当耐心的劝导孩子激发起他们自己的荣辱心。不应让其因为害怕挨骂而学习。你认为中国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快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