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作恶,是学校没教育好吗?

作者谢军系法学博士

近日,一则事发在四川省雅安市的视频在网络热传,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根据当天监控视频画面,幼儿园里一名小孩不停地拿凳子砸老师,老师身手矫捷一把接住。据了解,这名孩子因用手抓饭吃将饭粒弄到桌上到处都是,老师就批评了几句,孩子不乐意,就扔凳子砸老师。目前,家长已被批评教育。

发生这样的事情,家长要好好反思、反思了。

也许孩子因不满老师批评而发脾气是偶然,但在偶然中也包含着必然。“熊孩子”听不得别人批评,喜欢用暴力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而是孩子在平时家庭教育与生活习惯中形成的。今天在学校里这样,那么在家里就会是乖乖儿吗?在这背后,显然是家教出了问题;如果不加以改正,恐怕长大了将做出更加出格的举动。

古人讲,“养不教,父之过”。而一些家长错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位置,视学校教育为圭臬,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独特的属性与作用。在他们眼里,家长的责任只是接送孩子上下学,或者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不管孩子是否对课程感兴趣,是否真的学到了东西,只要孩子走进教室,任务也就完成了,剩下都是老师的责任了。哪怕孩子在“暗无天日”的上学放学中应付,在精神压力的煎熬与摧残中苦苦支撑,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也是对的。

诚然,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起着基础性作用的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教育孩子不全是学校的事,也是家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教孩子做人是家庭的事,教孩子成才是学校的责任。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自觉对子女成长承担起教育责任。纵观古今中外,很多卓有成效之士多是得益于其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岳飞精忠报国、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事例俯拾皆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与优点都与父母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在孩子出生到六岁这段时间内 ,由于孩子大部分或者全部时间在家庭或者幼儿园过的,在生活和心理上对家庭有着极大的依赖性,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时做父母就成了孩子良好品质的传播者和诱导者。而在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即便有目的、系统性、全方位的学校教育开始起主导作用,也不能没有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家庭教育的好坏,家长配合的正确与否,也事关学校教育效果。

可以说,家庭教育能否充分发挥,事关孩子的成长成才,整个家庭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到全社会的安定团结,民族的健康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提并论,通过立法、政策及舆论引导来加强家庭教育,对父母推卸孩子教育责任说不。

然而,由于家长过度依赖学校教育,致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而伴随着家校共教育边界糊化,家校合作共育方向也发生了偏移。“学校教育过度,家庭教育不够”,已成为当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的生动写照。在此背景下,家长只能被动跟着老师的节拍走,继而因不堪工作、生活与教育压力发生“家校大战”,就不难理解了。一些家长被教育焦虑、功利主义带偏走歪,往往忽视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迷失在追逐所谓的梦想方格中。

实际上,美好教育是一个家庭都不能落下;做人和成才,分别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相较于成才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家长则要在保障孩子身体健康、心理阳光一亩三分田上多耕耘,特别是要在平时给孩子灌输懂文明讲礼貌的意识和习惯,推动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把孩子培养成对祖国有用的现代化人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