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碧婷婚前“特殊”癖好遭曝光:警惕!请不要成为口香糖式父母

作者:主创团·豆小猫

“这场比赛你上不了场,南开杯就没有女生上场踢球的历史!”

从南开杯裁判口中说出的这句话犹如一盆冰冷刺骨的凉水泼向普布志玛,失望、焦虑、痛苦种种情绪一股脑向她涌来。

作为南开大学旅游学院的大二学生,普布志玛从小对足球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初三学业繁忙的时候,她在学校“不务正业”,组建了一只女足队,上了大学后,她加入了学校的男子足球队,当上足球队的队长。

“干点女孩子该干的事情吧,女孩踢什么球?”

“你初三踢球不耽误学习吗?”

“还想发展女子足球队,别做梦了!”

志玛瘦小的身影在一群高大威猛的男生堆里穿梭,略显突兀,在别人看来,那份爱好是执拗,是对抗。

如果放在其他父母眼里,可能早就让女儿放弃了,难能可贵的是,志玛的父母并没有因为这些声音阻止女儿朝着自己热爱的事情上迈进。

得知女儿走上大学的足球赛场,父母特地从西藏为她寄来一双荧光绿色的足球鞋。

这双球鞋让她在无数比赛中越战越勇,后来,志玛不仅参加了学校的比赛,而且组建女子足球队,甚至在拉萨办了首个民间女足比赛。

相信在那些难眠的夜晚,志玛的父母也会陷入是否该让女儿踢球的“两难境地”,他们既希望女儿坚持梦想,又害怕自己的女儿受不了偏见,耽误学习,只不过,在内心反反复复的挣扎后,志玛每一次的“另类”选择,他们都坚定地站在了她身后。

父母支持孩子的梦想不难,难的是全世界告诉你要放弃,你依旧陪他坚持到底。

父母的刻板印象,葬送了多少孩子的梦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梵高在给弟弟奥迪的信中这样写道。

对于很多追求“另类”梦想的孩子而言,何尝不是一场你追我赶较量?偏见围追堵截,儿女斗智斗勇,父母的肯定就像是抛向火焰的木柴,给予他们希望与力量。

只可惜,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人,我们无法成为儿女的伯乐,即便后来明白梦想对孩子的重要性,也可能会因为世俗偏见等原因没能支持孩子走到最后。

同样是面对女儿的足球梦,郭碧婷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郭碧婷从小喜欢踢球,自己所在的校队是全台湾第一校队,在校队中郭碧婷又是右翼,属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父亲的认知里,女孩要举止优雅,不可以参加像足球这种“野蛮人”的游戏。

为了阻止女儿踢球,他甚至跑到校长办公室,跟校长大吵一架,要求校长立马放人。

拗不过父母的执着,郭碧婷只好放弃,据她回忆称,那段时间非常绝望,感觉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掌控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表面上,父亲是为女儿好,殊不知,是将郭碧婷的天赋与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都说儿子是爸爸上辈子的债主,我一定是欠了我儿子几百万!”《变形记》中张翰文的父亲这样感慨道,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亲手把儿子养成了仇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节目里,儿子和朋友在街头打架斗殴,酒吧里深夜蹦迪,宿醉不归,满口脏话,踢踹母亲,私藏父亲钱财,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难道真的没有什么能够拯救这个孩子吗?答案不是的。

曾几何时,张翰文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年,从小热爱拉丁舞,他幻想自己能站在舞台的中央,一束光打在他身上,在无数观众面前,翩翩起舞,赢得众人的欢呼与掌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是父亲坚决不让儿子跳拉丁舞,得不到尊重的儿子把对拉丁舞所有的爱,转化成对父亲的恨,如一把把尖刀刺向向父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那些年未完成的梦想,始终像一块伤疤,在深夜隐隐作痛,最终化作与父母的对抗。

梦想的实现与性别无关,而在于如何培养

有人会问,孩子有机会成为舞蹈家,足球明星,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不是不支持孩子的梦想,而是我们很难理解,一个男孩好端端为什么要跳“女团舞”、要学芭蕾?一个女孩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踢足球?我们的认知不允许孩子这样做。

太多的父母希望孩子安安稳稳地过一生,只敢给孩子规划那些“抓得住,摸得着”未来,走前人走过的路。

我们不敢让孩子向“异类”的边缘试探,害怕孩子赌上青春,放手一搏,满盘皆输,毕竟追梦的路小众且艰辛,成功者凤毛麟角。

于是乎,我们宁可扼杀一万个天才,也不放过培养一个普通人。

然而,孩子价值的实现与否是否真的与性别有关?

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及其妻子米歇尔的专访会上,米歇尔身着白底黑花礼服裙惊艳亮相,整个纽约时装界都在议论这条裙子的设计者——吴季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吴季刚出生在中国台北,他从小喜爱芭比娃娃,最爱做的事是拿着针线为芭比娃娃缝制衣服。

母亲注意到了孩子的“异常行为”,没有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它,反倒认为那是儿子的独特天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让孩子学到专业的设计,母亲带他远赴加拿大,重金为他聘请高级服装设计师教他画设计图,从一针一线的基础知识最开始教学,鼓励他走向国际时尚的伸展台。

在母亲的不懈努力下,未满18岁的吴季刚成为美国Intergrity Toys旗下精品洋娃娃品牌的创意总监。

在吴季刚的母亲看来,如果孩子所学的东西,不是他喜欢的,他永远不会快乐,不会有成就感。与其这样,不如让他学自己想做的,他舒服,父母也舒服。

是啊,人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权利,无关国度、无关年龄,无关性别。

曾经看到这样一组关于普通父母与智慧父母的对比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普通父母眼中的孩子缺点多于优点,而智慧父母眼中的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这或许就是那些成功父母教育出优秀孩子的秘密。

有时候,孩子就像我们手中的陶土,每块陶土都有不同的特质,它能实现什么样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父母自己。

有的父母嫌弃陶土颜色不纯,将它制作成砖头,而有的父母看到色彩的丰富性,将它打造成一件艺术品。

世间没有不能成才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孩子再大的缺陷放到智慧父母那里都有可能是天赋,孩子再大的亮点放在普通父母那里也有可能是缺点。

我们如何做“无偏见”的父母?

如果某一天,李佳琦的父母觉得儿子在直播间卖口红很丢人,钟美美的母亲认为儿子模仿女老师太出格,金星的父亲嫌弃儿子变性是家门不幸,那么,国家将损失多少优秀人才?孩子将失掉多少次身价千万的机会?我们又将失去多少天赋异禀的孩子?

那些对性别,对梦想心怀偏见的父母输掉的不仅仅是孩子成才的机会,更是认知,是格局,是瞭望未来的眼界。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笑话:

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跑去问母亲:“妈,你看我的衣服,有范吗?”

妈妈不耐烦地跟她说:“别耽误我看电视,饭在锅里呢,自己盛去,饭点不吃,这时候问我有没有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谓的偏见,不过是一场家长自我认知的执念。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儿女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青春叛逆,长大成人。

他们吸收着学校以及社会给予他们的新鲜知识,而我们正渐渐老去,圈层逐渐固化,认知逐渐定型,由后浪变成前浪,从世界舞台的中心渐渐退场……

当孩子到达了我们无法企及的阶段,有了和我们不一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

查理·芒格说:“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智慧的开始。”

对于父母而言,最潇洒的事情莫过于跟过往的认知告别,学会和孩子共同进步,这样,我们就不会对他们“奇奇怪怪”的想法产生质疑,以一种全新的格局与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思想。

纵使世间万般险恶,千般险阻,纵使他们现在走的每一步在别人眼里都意味着“愚蠢”。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跨过偏见去拥抱他们,让他们放心前行,前路漫漫,有我们为他们兜底。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