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育儿群容易上瘾却有“毒”,明智宝妈赶紧退,不然伤己又坑娃

文|文儿

作为宝妈,手机里没几个群是不正常的。亲情群、闲置物品转卖群、听课群、家长群......多数群都跟孩子有关。

微信群是宝妈们的知识来源,毕竟平时带娃忙,有的只是碎片时间。趁娃睡着了,赶紧打开手机刷一刷,多数时间是在群里翻看历史信息。有些时候,育儿上遇到什么事了,在群里问一声,也能得到一些热心家长的回复。可以说,这些林林总总的育儿群给了宝妈慰藉,让宝妈们觉得自己并非独身一人在战斗。

但是也要注意,一些育儿群很容易上瘾却有“毒”。想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得赶紧退,不然长期沉浸其中,伤了自己都不知道。更重要的是,因为把自己带偏了,还顺带又坑了娃。

|让你深陷负面情绪的吐槽群

“吐槽群”就是这个神奇的所在。当妈妈的压力大,尤其是全职妈妈,在家只顾侍弄自己的吃喝拉撒,觉得自己被封闭了,被社会遗弃了。再加上遇上的一些家长里短,婆媳矛盾,憋在心里不好受,想找个人倾诉一下而不得,还好有妈妈群可以吐槽。

最初的我就是这样。因为生娃后回了老家当全职妈妈,和公婆一起带娃,难免有些家庭矛盾。加入了一个微信群,看到群里宝妈们的吐槽,仿佛有了找到大本营的感觉。在群里酣畅淋漓地吐槽公婆、吐槽不管事的老公、吐槽自己的辛苦,这个群对我来说就像救命稻草。

可加入的时间长了,我慢慢觉出了不对劲。因为群里所见都是吐槽,我很容易就会“移情”,想到身边人的不作为,难免就生出自哀自怜之感,而且肚子里攒了一肚子怒火,常常无缘无故地跟家人顶嘴、置气,总嫌弃老公不给力,公婆管的闲事多。突然我意识到,自己是被负面情绪给包围了。

因为常去的那个群里全是关于婆媳之间的家长里短,婆婆如何自私小气,怎样才能反击、压倒公婆,而且还有群友分享的“智斗公婆”的小故事。这就好像无脑爽文,看起来是很上瘾,可之后却觉得空虚,因为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养分。甚至连带着将你的格局、气度给变小了。

于是后来我退出了类似群。一时间神清气爽,生活里也没那么多抱怨了。

|容易引起焦虑的鸡血家长群

一朋友本来是岁月静好的佛系家长一枚,可这一切都在她通过一公众号扫码入群后改变了。

那个公众号是一海淀妈妈发起的,里面都是立志鸡娃的鸡血派家长。本来朋友觉得自家娃不错,结果进群才知被碾压了。

别的娃三岁学英语,五岁开始看英文分级阅读书。还没上小学就识字一千,看起了纯文字书。此外群里的家长们还纷纷分享孩子学奥数和各种报班心得。朋友家娃呢,快6岁了才勉强会写自己名字,其它还大字不识一个,英语没启蒙过,兴趣班也只有幼儿园里的延时课。

了解到自己心态失衡后,朋友果断退群了。用她的话来说是,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不然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平白带来焦虑感。

|收智商税割韭菜的买买买福利群

一些公众号为了留住读者,会让读者扫码入群,谓之“宠粉福利群”。在里面时不时发一些团购信息,说是入群的可享最低优惠价。还会不定时发放五元、十元减免券外加零星红包雨。待在群里看似占便宜,实际上会空了自己的钱包。

因为置身群中,看到打折福利和诱人的商品介绍就会头脑一热下单,时间长了,买了很多并非必须也不必要的东西。你以为自己是在薅羊毛,其实上是被当韭菜割了。

想要捂住口袋,不瞎买的宝妈,还是建议退出这样的群,按需消费才是正道。

总体而言,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资讯和信息都可以随意获得的时代,想要保持清醒,不被各种信息流裹挟着走很难。各种育儿群就像是个小圈子,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你的判断,时间久了,还会潜移默化地将你熏陶成群里的样子。

有心想学习、上进的宝妈们,渠道不止加群取暖这么单一。摒弃公众号文章、手机随意翻阅等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渠道,静下心来读读书,让大脑多多思考,才能变得更加睿智和清醒。

【话题讨论:你都加了哪些群,给你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小屁孩儿】,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儿童发展,时尚教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