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后悔对孩子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本没错,错在你对它的误解

文丨饭饭妈

很多的家长都常常将“快乐教育”挂在嘴边,觉得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切要以孩子的“快乐与否”为主。

而且曾经李玫瑾教授也表示:“宁愿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好大学,也不能让孩子的童年不快乐”,可见,快乐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也是家教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01刘欢坦言:后悔对孩子实行快乐教育

刘欢是一个众人皆知的艺人,其本人在事业上的成就是非常大的,而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也秉承着自己了解到的“快乐教育”,即尊重孩子的意愿,从不逼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

但是,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谈到刘欢的孩子,刘欢却表示自己现在有点后悔了,后悔没有好好的培养孩子,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推孩子一把。

原本孩子在音乐方面还是很有天赋和兴趣的,如果培养的话肯定会有所成就的,但是因为当时孩子虽说喜欢音乐,但是却不喜欢练习。

作为父亲的刘欢,就没有让孩子去接受专业的指导和练习,以至于现在孩子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成就。

话说回来,以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通常都是“逼迫”型的,家长觉得应该怎么做,孩子就需要怎么做、怎么学,不过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会引发了多种教育问题。

所以,近代的教育理念,主要就以尊重孩子,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为主了。也就是现在我们口口相传的“快乐教育”。

但是遵循“快乐教育”的刘欢,为什么会后悔呢?原因就在于,他在一开始就对快乐教育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02你可能对快乐教育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很多家长其实都并不是完全真正的理解快乐教育,大多数的家长都和刘欢一样,认为快乐教育就是保持孩子处于一种快乐状态,这样孩子的各种积极性就会达到最佳状态,且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但其实快乐教育的真谛并不是这样的。

快乐教育这种理念,是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他对于快乐教育的定义,是以快乐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由此可见,快乐教育并不是说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这么简单,而是还需要快乐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所以,快乐教育中的快乐和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多数家长所理解的那种放弃教育注重快乐的教育理念,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而是一种曲解了的快乐式散养教育。

家长们要认识到,快乐和教育并不是对立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并非必须“逼迫”孩子,让教育过程充满快乐,才是快乐教育的真谛。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剖析一些常见的误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父母对于孩子口中的“不喜欢”存在误解

首先,就是孩子口中的“不喜欢”。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说不喜欢,那么就是不喜欢,如果家长还要求孩子去做,那么就是不对的。

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一点,就是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不强,孩子的不喜欢,很可能只是因为自己对相关事物不了解,而未必是真的不喜欢。

另外,孩子本身是非常需要安全感的,有些事物比较陌生,孩子本能的不愿意去尝试,为了避免自己去接触,孩子就会直接将之冠以“不喜欢”。

所以,家长要正确的辨别孩子口中的不喜欢,要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不喜欢的,什么是孩子因为不了解而“不喜欢”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次,家长直接将孩子不喜欢的项目放弃。很多比较开明的家长,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说自己不喜欢,家长立马就将相关的内容抛弃了。

我朋友的孩子读小学,绘画方面十分优秀,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孩子是“不喜欢”绘画的。

不过朋友还是引导孩子去试了一节绘画课程,结果孩子就爱上了绘画,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后还参加了很多绘画比赛获得了多项荣誉。

如果当初朋友轻信了孩子的不喜欢,而直接放弃绘画项目,孩子将不可能得到现在的成就,也不可能得到因绘画而来的各种快乐。

所以,在孩子表达不喜欢的时候,家长不要轻言放弃,并不是让家长逼迫孩子去做,去学习,而是让家长引导孩子去尝试,试过之后,便知孩子是不是真的不喜欢。

说到“逼迫”,这里不得不再絮叨一二,生硬的逼迫,才是逼,采用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尝试新事物,并不是逼迫。

所以,家长要竭尽所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去体验更多的事物,要知道,教育和快乐是可以并存的,教育并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枯燥无味,也不是平淡无趣,而是充满了色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父母正确的“逼”,让孩子获得成长动力

生活处处离不开套路,其实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需要采用“套路”,才能够真正的激发出孩子的天赋,展现出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而家长如果想要对孩子的某方面进行培养,那么就可以采用制定计划的办法,一步步的引导孩子走向优秀。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注意计划的可行性,孩子的能力等因素,尽量去制定一些短期计划,或是将长期计划分步设定目标。

这样孩子容易完成既定目标,能够在不断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积极性就更强,就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目标。

另外,家长也要认识到,孩子终究是要独立生活的,所以在“逼”孩子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性质。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培养,注重的是孩子品格、习惯、德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要注重“授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5饭饭妈碎碎念

最后要告诫家长的家就是,作为家长,要纠正自己的思维模式,纠正自己的思想认识,我们对孩子的“逼迫”,并不是让孩子的生活充满痛苦,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快乐。

一旦家长觉得孩子学习、接受某些新事物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孩子也是无法体会到事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