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小时候机灵的娃,长大后不见得多优秀,欠缺的是这种能力

记得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她过生日我给她买了一个布娃娃,布娃娃中规中矩的,但是盒子却包装得异常漂亮。

女儿把布娃娃拿出来后,礼貌地和我说声谢谢,然后就开始捣鼓那个包装盒,足足玩了有将近20分钟,这可真是现实版的“买椟还珠”啊!

我觉得小糖果审美还是不错的,可是对于实用性上的感知还是差了点,宝爸却不以为然,“这说明孩子有专注力啊,你先别管玩啥!”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是说从一个孩子儿时的种种迹象中,基本就能判断他未来的发展。性格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走势,此言不虚。

不过也有很多时候父母会“看走眼”,其实不是孩子长大后变了,而是小时候他的一些行为举动,家长就没看通透,更别提纠正了。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理论:当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时,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进入一种忘我境界,并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这是最幸福的状态。

李玫瑾:小时候机灵的娃,长大后未必多优秀

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是个聪明的娃,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肯定错不了。

然而中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却提出相反的观点:平时越是机灵的孩子,长大后越不是学习的料,属于假聪明,未见得有多优秀。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孩子过分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而很少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缺乏专注力,而专注力比智力更重要。

李教授举例:课堂上有两个焦点,一动一静,动的是老师,静的是黑板。知识最终是落在黑板上的,而老师却可以有眼神、穿着、姿势等各种变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习好的孩子,会将注意力放在黑板上面,很安静,效率也高;而从小就抖机灵的孩子,则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老师身上。

老师眼神不对,他赶紧看看谁说话了,为他感到着急,恨不得上去提醒人家。最后这两种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专注力不同,造成的分水岭。

隔代育儿带娃玩一上午,其实是有损“专注力”的

新快报曾对百余个家庭做调研,发现在二孩家庭中,老人帮忙带娃的占50%,全职妈妈占24.19%。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人带娃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带着孩子玩”,很少让孩子“自己玩”。比如带娃玩了一上午,老人孩子都挺累,可这在李玫瑾眼里是极其错误的一种方式。

家长和小宝宝互动很重要,能增加亲子感情,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逗孩子可以,但不能“逗疯”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专注于自己领域的空间。

我刚接触到这个理论时,婆婆有些委屈,辛辛苦苦带孩子,到头来还影响孩子发展了,到哪说理去?和老人沟通育儿,真得讲究方法。

对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李教授给出三点建议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提出:高质量工作产出=专注度 x 时间。对此李玫瑾给各位家长提出三个建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给孩子留出“专注时间”

李玫瑾提出,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在家长带领下先出门玩一两个小时,再回家自己玩1个小时。

当孩子开始自娱自乐的时候,家长可先陪着,然后静静地走开,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全占满。如果孩子玩得好,还可以给他奖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撤掉干扰项,营造“专注空间”

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李教授建议要将桌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全部撤掉,只留下铅笔、格尺、橡皮等学习用品,让孩子心无旁骛。

给予适当奖励,转化为“内驱力”

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驯服大象,首先要知道大象的喜好,然后不断去激励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专注力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20分钟写完作业,可奖励10分钟休息;25分钟写完,则将休息时间压缩到5分钟。

当孩子专注达成目标后,不妨给些小小的奖励,激发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于孩子的专注力培养,从小就要进行了,不要等到孩子入学才着急。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