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比文科生聪明,这是“傲慢和偏见”,这2个因素,才是关键

小刘同学,是班里最努力学习的学生之一,她文静内向,学习一丝不苟,笔记做的非常漂亮,甚至可以称完美,然而,成绩却一直在班里倒数,高三期中考试,她的数学考了50多分,英语接近120分,政史地平均70分左右,是个“典型”的文科生。

说是“典型”的文科生,可能有人不服气,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生多数是因为不擅长数理化而选择了文科,在生源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文科班的数学平均分一般比较低,但是语文和英语的平均分或者高分情况,会比很多理科班优秀。

在学生中,上帝似乎一开始就把学生分成了两类:一类学生,学习很努力,认真听讲记笔记,按时完成作业,文科很优秀,理科不突出;另一类学生,学习不努力,上课不认真,作业全靠抄,文科很不好,理科却不错。这两类学生居多,尤其到了重点高中,你会发现这个更加明显。当然, 还有夹在中间的“狗剩”:学习很努力,文理科都很好的学霸;学习不努力,文理科都很差的学渣。

学生擅长理科还是文科,在小学和初中并不明显,到了高中,就已经泾渭分明了;而在高中所有科目中,最能体现出学生擅长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科,就是数学、物理和英语、语文这些学科,擅长理科的学生,物理和数学很好,但是英语不好,而擅长文科的学生,英语却很好。至于政治、历史这些学科,其实并不是“背背就能学好”的学科,也需要学生的理性思维,而英语,更多的依靠反复记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有没有办法改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科和理科的学习方式有何不同?

知识学习的过程,其实从本质上就是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就是通过学习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但是,不同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有的“变体”少,有的“变体”多,越难的问题,越复杂,“变体”越多,对于人的要求越好。而文科和理科的学科难度,其实就和这个“变体”有很大关系。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学习历史中辛亥革命的影响,教材上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别给出了辛亥革命的影响,如果是初中,学生只要背诵下来,就可以考高分,因为考试题目中考查的就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到了高中,学生首先理解记忆下来,因为考试的时候,可能会换成让学生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考查,但是学生只要理解和掌握了分析辛亥革命影响的方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其实到了高中,学习历史、地理、政治这些学科,也是非常困难的。

虽然高中历史,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了,但是相比理科来说,“变数”还是很少的,比如物理会这么考查:初中时这么考查,一个瓶子没盖盖子,瓶子里的水没有了,瓶子里的水为什么没有了呢?因为水分子蒸发了。高中则考查的更加抽象:一个水分子有多大?瓶子里有多少水分子?这些水分子是怎么跑到空气中的?如果盖上盖子,水分子为什么就不蒸发了?等等。

由此可见,无论是高中历史还是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要求都更高了,所以有不少同学,初中物理虽然能考满分,但是到了高中,依然学不了物理,当然,他学习历史也未必能学好。但是,从整体上看,历史的“变体”比物理少,所以记忆对于历史还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对于物理却不一定有用了。

其实,“变数”最少的科目,当属于英语了,如果你能记忆高考需要的3500个单词,再熟悉1000多个常用的超纲词汇,你的英语基本没有问题了,把高考英语翻译过来,也就相当于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水平,思维含量很低,词汇量是关键,所以,那些擅长记忆的学生,英语是差不了的。

在高中,数学很差,英语很好的学生,才是“典型”的文科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别,真的是智商吗?

看了上面的分析,很多人自然把文科好还是理科好的原因,归结为智商,其实在学生和老师中,也是普遍这么认可的,这导致很多人对于文科生存在偏见,甚至是“歧视”,认为学习文科不如理科聪明,那么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智商差距并不大,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虽然有些学生智商确实很高,但是这些学生也都很努力,他们往往是“顶级学霸”。

那些看起来不努力,成绩却很好的学生,往往是理科成绩好,而理科成绩差距又容易很大,所以被认为聪明,但是,如果他们想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非常努力的学习,他们会发现,其实那些背诵的文科,也是很难提分的,即便是提了分数, 他们的理科也没有因此产生很大的提升,甚至还会降低了,这是因为他们之前并不是不努力,而是隐藏比较深的努力,是“用脑子”学习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生,却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把学习当成了知识记忆的过程,缺少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久而久之,把学习变成了“体力活”,所以,他们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学生真正适合学习理科还是文科,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智商,而是性格和学习成长环境!

这也是我总结很多学生的学习后,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内向的学生,往往听话,因为听话,所以他们努力学习,而小学、初中的内容,对于理解的要求并不高,多数是偏记忆的知识,所以这种努力,就能很见效果,因此他们的成绩就会好,而这会得到家长、老师和其他人的称赞,这种称赞,给他们动力,强化了他们的记忆学习方式,通过反复训练获得高分,但是却缺少了思考、归纳能力,这样的学生, 以“乖乖女”居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些看着调皮并不努力(也喜欢学习)的孩子,他们因为不喜欢循规蹈矩,喜欢“偷懒”,这种偷懒,让他们动脑,而喜欢动脑的他们,往往能解决出难题,这让老师很惊讶,可能会表扬他们“很聪明就是不努力”,而这种称赞,同样会强化他们的意识,通过解答更多难题来证明自己聪明,而不是努力,甚至为了表现自己聪明,而假装不努力。

如果把这两类学生“对调”,其实他们同样是可以学好文科或者理科的,这和智商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性格原因和后天的学习成长环境,固化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模式,所以才形成了适合学习不同知识的结果。

知道了这些,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帮助他,那些调皮但是不是很扎实的学生,需要家长和老师更多的陪伴和督促,像语文阅读、字词听写、英语单词的听写这样的工作,要一直坚持多,才能弥补他在学习文科方面的不足;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需要更高质量的陪伴,因为他们自己就很自觉,很认真,不需要大人督促。但是,需要积极鼓励他的知识输出,让孩子多给大人讲题,给老师讲题,给学生讲题,让他在讲题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如果这样,就更有机会造就“全能”的学霸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