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换麻糖”

文:何光燕

图:来自网络

在川东地区八十年代初期随处都可见走街串户的敲麻糖小生意人。(麻糖是用玉米熬成的糖块。)

说起麻糖,对上世纪七十年代都出生的小伙伴们来讲一点都不陌生。看那时每当听到抑扬顿挫的叫声:“换麻糖哟……麻糖……”伴着有节奏的铁敲打声:“叮叮当……叮叮当……”随后,紧跟着的就是一货郎,只见他肩披白毛巾,不紧不慢地边走边吆喝边敲打来到了面前。

儿时的我们听到那具有诱惑的吆喝声,仿佛脚生风般溜回家。家中不用的牙膏皮、锅、盆、鞋都统统收到一起,快步向货郎奔去。你看那儿时吃货的我们,你挤着我,我挤着你,唯恐慢点被小伙伴们将麻糖敲换完了。

那时候换麻糖的货郎,看下孩子手中的废品,就知道能换多少糖给他们。不要说小孩子小不懂得比较,有时候有的小伙伴,发现自己的换糖不公平时会唠叨几句:“是哪挨的哟(川语怎么回事的意思)我才这么点点(点点川语很少的意思)?”

这时,小生意人一般会再轻轻地敲一层薄薄的麻糖,再给那小孩子一点。那小孩接过糖马上放在小嘴里:“吧嗒……吧嗒……”上牙沾着下牙吃着麻糖,那脏兮兮的小脸蛋,任由汗滴往下淌,也顾不上用小手擦一擦。

不过有时如遇上抠门的小生意人,不但得不到糖吃,还会被说上一顿:“你这个娃儿敲这么多糖了还嫌少?换不换?不换就站到一边让别个来。(别个川语中别人的意思)”当然调皮的小伙伴肯定要换,只因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看着别的小伙伴换到手的麻糖惹得自己嘴里馋虫满天飞,哪个小伙伴又不想换呢?

儿时的小伙伴们都是一群小精灵鬼。你看张三问:“你这次怎么换的多些呢?”李四悄悄小声地教密招:“我把我家牙膏口用剪刀剪得大些!”王大问:“老二你又是咋个回事呢?”王老二不好意思地回道:“我把穿没多长的凉鞋带剪断了。”“哟……!”

伙伴们立起耳朵听着大吃一惊,异口同声地问道:“不怕你妈晚上让你吃笋子炒屁股肉?(笋子炒屁股肉川语指的是当时在川东流行的家长,拿竹笋细条打孩子屁股的教子方式。”王老二笑着回:“哪个不怕?不过每次我妈要家法时,我就象杀猪般嚎叫加认错,我妈一心疼就下不了手。”

说实在话,那时大伙心里都明白是因她读书成绩好的原因,她妈才舍不得凑她。否则吃一次竹笋炒屁股肉不要说屁股开花,但至少屁股得痛上几天。

那时的教育方式是黄荆棍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如在学校里犯事被老师处罚了千万不要告诉爹妈,轻责单人打,重责父母双人打。

被双打后回到学校,家长还会拜托老师一般都这样说:“老师拜托你帮我家娃儿管严点,不听话就给我打。打了我还要感谢你!”说实在话我们那一代人是在打的教育中长大的,不过成人后还得感谢当年老师父母的责打之恩。

如今当年的小伙伴都长成了大人,为了生计各闯荡人生一方。多年了再也没有时间聚在一起象儿时般换麻糖和丢手绢及老鹰捉小鸡游戏。前年偶尔在菜市场遇一敲麻糖小生意人,顺敲下二十元钱。可不知怎么的无论怎么吃都觉得没儿时的麻糖好吃!

“叮叮当……叮叮当……”敲麻糖声声时时响在梦里,儿时的玩伴还记得当年的麻糖吗?

标签: 麻糖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