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最容易被“排挤”的孩子,居然是这一类!

作者 | 亨妈

前两天陪儿子在小区里玩,他被几个小伙伴召唤过去一起拼积木。

我发现一个小男孩站在旁边羡慕地看了好一会儿,然后鼓足勇气上前问了句“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

结果孩子们都没理他,儿子也只是抬头瞥了一眼,就继续玩他们自己的,小男孩委屈得泪都掉下来了。

恰巧,我昨天也看到了类似的求助:

说被“排挤”可能有点儿夸张,但这场景恐怕大家都很熟悉,看到孩子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父母就鼓励孩子过去询问:“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

这时候,通常会得到以下几种回应:

不理睬或直接跑开。

“不要!你快走开。”

“好,来一起玩吧!”

而且据我观察啊,不被搭理的情况占大多数,极端情况下,有些强势的孩子还可能直接上手推开。

不少爸爸妈妈都特别困惑:我家孩子这么礼貌,为啥会被冷落?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到底怎么回事儿~

为什么“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这句社交金句没效果?

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绘本和幼儿园的课程中都会引导孩子在社交中要使用“我可以XX吗?”“你好,请问……”

这样的礼貌用语,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并没有觉得有啥不妥。

这主要是因为大人的社交方式和孩子的完全不是一个脑回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在《妈妈他们总欺负我:帮孩子解决社交难题》中写道:

孩子的核心社交技能与成人不同。

良好的同龄社交技能并不包括说“请”以及“谢谢”,很多父母把有礼貌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

其实,我们细心观察下就能发现,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很少会礼貌地打招呼,一般都是直接就开玩,有时候开心地玩一下午,可能都不知道对方叫啥。

这是因为啊,2-6岁的孩子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都不成熟,自然在交往的时候也很难给出“教科书式”的礼貌回应,结合这两点,我们再来看这句经典的开场白有什么问题。

1. 遇到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习惯性说“不”

我举个非常常见的例子:

“宝宝,要不要吃饭?”

“不要。”

结果往往是“嘴上说不,身体却很诚实”,真喂了他,吃得比谁都香。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孩子,当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询问,不知道怎么回答,就会下意识说“不要”“不好”“不行”……询问“能不能”也就给了他们拒绝的机会。

2. 缺乏共情能力,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证明了2-7岁孩子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不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只关注自己此刻的感受。

所以呢,孩子们在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我拥有这些已经很开心,而没办法理解,再加入一个人就会多一份开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集体主义准则——“要和同伴一样”

大亨平时是个很热情的孩子,但在我开头讲的例子中,他和小伙伴一样,都对男孩的请求表现出漠然的态度。当时我还挺惊讶的,大亨怎么变得这么冷漠了?

昨天和教研组的老师们讨论这个问题,有老师给我看了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

实验将8个人分为一组,测试很简单,一张纸上是一条竖线,而另外一张纸上是带有A, B, C编号的三条竖线,参与者只需从中选出一条和另一张纸上的线一样长的线即可。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与他们共同参加实验的另外7个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真正的参与者在每一组实验中都被刻意安排在最后回答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阿希安排“托儿”统一地报出相同的错误答案,受他们的影响,即使面对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参与者们也倾向于报出与同组人相同的答案。

最终结果显示,75%的参与者都至少一次地出现了从众现象。

他们应该是不自觉地遵守了“集体主义准则”。

其实大人也一样,当我们想要留在某个圈子里时,就会力求和同伴保持一致。

如何帮孩子良好地融入?

最开始我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不太把社交失败当回事儿。

被拒绝后,儿子自己也不在乎,一般都会说:“没关系,那我就自己玩呗。”

但后来我发现,这种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BBC拍过一个名为《孩子的小宇宙》的纪录片,通过安装在英国一所幼儿园里的摄像头来收集孩子们的日常活动和聊天内容。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叫Taysia的内向的小姑娘。

她在面对其他小朋友时总是特别小心翼翼和拘谨,好不容易鼓足勇气主动向别的小朋友发出邀请:“你想和我一起玩吗?”却接连遭到拒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融入,她甚至会做一些奇怪和可笑的动作来引起同伴的注意,但换来的依然是被“排挤”,看得我真的好心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者曾经专门采集被他人拒绝的孩子的脑图像进行分析,发现被排斥的孩子的大脑反应,几乎和他们身体受到伤害时的反应是一模一样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建议大家可以用以下4个方法来帮孩子出主意~

1. 观察他们在玩什么,然后直接加入

汤普森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特别好,分享给大家:

课间活动的时候,大卫看到两个孩子在搭积木,他在观察了一会儿后,问小朋友:“好酷啊!这是什么?”

其中一个孩子解释说:“这是一个停车场。”

大卫说:“那我去拿一些小汽车来。”

随后跑到玩具架拿了几辆小汽车,并询问那两个孩子哪辆车可以停进这个停车场。

大卫这样的做法就特别自然,他会审时度势,说一些和场景相关的话,然后顺势融入,而且让其他孩子不会受到威胁,不用担心他会夺取控制权,或者破坏他们的游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 遵循小圈子的规则

毕竟是新来的,从一开始就打算破坏固有秩序的人,大家都不喜欢。

儿子的兴趣班里有个特别强势的小姑娘。

有次她想加入到几个正在黑板上画画的孩子,她上来就用一种指责语气问其中一个孩子:“你画的这是什么啊?什么都不像!”

这个孩子不理会她。结果她非常生气,甚至要抢人家的粉笔自己画。

这就是典型的不遵守“游戏规则”,小孩子虽然不会像大人一样制定明确的规则,但他们会在暗中观察,这样指手画脚很容易就被小团体所“排挤”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助他们的

这一点非常关键。

上面大卫那个例子其实还有后半段儿,大卫他们玩儿得正高兴,一个孩子经过时不小心撞坏了“停车场”的一角,大卫注意到负责搭建的孩子有些失落,于是走过去安慰他说:“我帮你重新搭一个更好的,好吗?”

这一招,儿子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也是屡试不爽。

比如,看到别的孩子在踢球,就主动帮忙捡球;分享自己的小铲子给玩沙子的小朋友……

这不仅能帮助他快速融入一个新的小团体,还有助于同理心的建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 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

学会分享是成长的一大成就,所以对于大多数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

但对于稍大点儿的孩子来说,玩具和零食无疑可以帮他们快速“收买”友谊。

带一两个好玩儿的玩具,吸引小朋友的加入,远比“我能和你一起玩吗?”好用一万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之啊,对于孩子交朋友这事儿,我能想到最好的尺寸,就是做他们背后的社交帮手,

而不是用成人的“江湖规则”规范他们言行,毕竟孩子舒服自在,才能玩儿得开心。

- END -

作者:小步在家早教(xiaostep121)荣获关工委2019年度“中国母婴内容创新杰出贡献奖”,1580万父母的选择,每天10分钟,在家做早教,养出聪明宝宝。注: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女性如何呵护乳房

女性乳房是疾病最容易打扰的部位,如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癌等。随着婴儿体内女性激素水平的下降,大约3周以后,乳房自然恢复正常并进入静止期。一般情况下,乳房不主张按摩,因为按摩会加重乳腺增生。进入更年期的妇女注意不要过多补充雌激素,以免增加乳腺癌的患病几率。

“中华”的名称是谁取的?“中华理论”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华”的名称是谁取的?此外,如今我们中国人所自称的“中华儿女”,其中的“中华”二字诞生便与秦始皇密切相关。正式确定名称,延续千年而真正确定“中华”这一称呼的便是秦始皇了。“中华理论”的逐渐完善在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并称之为中华之后,后世的统一的王朝便都沿用了中华这一称呼。

古代府兵制到底是什么 府兵制到底有什么利和弊

东魏的高欢集团总兵力可达20万,地域非常有利。府兵制可以让皇帝更好地掌握兵权。南北朝地图府兵制有什么好处,又有哪些弊端呢?府兵制的好处有三个。另外施行府兵制,首先要落实户口,有利于朝廷对人口的管理。首先,府兵制是兵农合一,这些士兵的战斗力,良莠不齐。北魏府兵第三、府兵制兵役太过繁重,参加府兵虽然可以免除徭役。

功夫茶口感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喝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喷醋对果蔬种植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食醋含一定的醋酸、氨基酸、乳酸、糖类、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喷洒到果蔬植株叶面上,容易通过叶面气孔被直接吸收利用,有利于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加快植株体内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从而产生明显的助长增收作用。那么果蔬种植喷醋都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减肥练普拉提效果好吗

多人喜欢做普拉提的这种运动来帮助自己健身,也有的人想通过普拉提减肥,那大家知道减肥练普拉提效果好吗?普拉提可以促进的情感的健康。用普拉提减肥,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普拉提这种运动方法还可以提高人们的体质,但是普拉提需要每周做3次普拉提就可以达到锻炼效果,但是必须要持之以恒。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