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一个高敏感型孩子?我用了3年时间,帮他战胜童年焦虑

小编推荐:每个孩子的气质不同,有的像蒲公英,生命力顽强,天性乐观;有的像兰花,美丽但娇弱,天性敏感。相对前者,后者更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关爱。爱贝睿家长教练李晶老师的孩子,也是属于「兰花」型,今天她会分享一些关于自己养育敏感型孩子的经验。

乐乐从两三岁起,见到陌生人总是很紧张,在游乐场也不敢爬上爬下,别的孩子玩得疯狂快乐,他躲在一边缩在我怀里。

别人经常说,这孩子真是太文静了;亲友也提醒我,男孩这么胆小怎么能行,你得好好锻炼他。这让我很着急,还隐隐有些觉得丢脸。我曾逼着他去尝试高高的滑梯,当他在滑梯边上嗷嗷哭的时候,我也崩溃了。

焦虑就像哈欠,真是会传染。大人焦虑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的焦虑,也会让大人焦躁不安。我觉得自己和孩子得发生些改变,为此,我做出一些探索与你分享:

孩子天生各不同

因为未知和紧张,以及期待孩子达到自己内心的完美标准,我忽视了孩子自己内在的特质和规律。

其实,一个孩子呈现哪种行事风格,是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气质、发育程度和成长经历。

人生来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这导致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会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气质差异恰恰也是独生子女父母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经过一项长期的纵向研究发现,大约有 20% 的婴儿在出生后会更频繁地烦躁和哭闹,他称之为「高反应型」气质,这些婴儿天生对不熟悉的事物反应敏感,在两岁时很有可能害羞、胆小或害怕。

大约有 40% 的婴儿是「低反应型」,平时比较平静,很少哭闹,到两岁时更可能放松和无畏。我们在日常也发现,有的孩子即使头上磕了包,哭两声也会继续尝试,有的孩子很谨慎,有大人在旁边护着,也需要很多的鼓励。

乐乐更接近于「高反应型」的气质,需要更多的鼓励才愿意尝试。但是气质不能确保孩子一定变成什么样,它推动着孩子更容易向某个特定方向发展,后天的经历也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

发育程度也很重要,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到焦虑与害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恐惧和焦虑会随着孩子成长而消失。

例如:

一到两岁的婴儿害怕亲子分离、独自一人、噪音太大、陌生人或陌生环境。

两到四岁的孩子会对动物、想象中的怪兽、死亡感到害怕,如果父母比较严厉,他们还会害怕犯错误。

四到六岁的孩子会出现社交焦虑。

杰罗姆·凯根介绍到,婴儿因为不熟悉的事物而哭泣,是因为新事物无法和已有的经验匹配,这和大一点儿童的恐惧感很相似,只不过,大一点孩子的恐惧感还包含了对可能带来伤害的预测,虽然实际上可能什么危险都没有。

随着孩子经验的增长,很多他们害怕的事情不再让他们感到害怕,多数让我们担忧的状况也会消失。但是,焦虑与恐惧不会消失,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害怕滑滑梯,但他又会有社交焦虑。

焦虑、害怕这种看似消极的情绪能使我们免受伤害,同时,当我们成功解决焦虑的时候,又会生出很多成就的满足感。

孩子的经历也会决定在面对恐惧时,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研究发现,在孩子早期,父母使用控制的手段要求孩子独立、过高的成就期望、孩子获得成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正向反馈,会让孩子更加害怕失败。父母的过度保护、替孩子承担过多的责任,也会让孩子面对恐惧时更容易退缩。

「第二只小鸡」

有一项研究,关于在极端任务下,特种部队士兵和普通士兵的表现有什么差异,发现在刚开始的时候,两种士兵的压力水平是一样的,但是,很快特种部队士兵的压力水平迅速下降,而普通士兵一直处于高位。

这说明,并不是特种士兵不会产生恐惧与不适,而是他们接受过良好的心理技能训练,能够自己引导自己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管理好自己的不适。正是得益于这种训练,他们才变得更加坚强勇敢,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同样,孩子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战胜焦虑的情绪。只不过,不是逼孩子硬着头皮继续坚持,或者孩子哭了就忍不住放弃这两个选择,你还可以帮助孩子直面自己的恐惧,让他学会管理恐惧和不适的技巧,这将会是我们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2》书中提到一个比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鸡在遇到危险时,会有装死的本能,但如果它注意到还有第二只小鸡在边上闲逛,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孩子就像这只小鸡,当焦虑来临,大脑会启动「安全系统」:察觉危险——拉响警报——理性评估——解除警报。受焦虑困扰的孩子会停留在「拉响警报」阶段,从而影响他的身体、情绪、思维、行为和人际关系。这时候,父母充当「第二只小鸡」,可以帮助孩子解除警报

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关注他的发展阶段,同时,要不时轻推他一把,鼓励他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让他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成就感。

轻推,帮孩子战胜焦虑

有一次,我去诊所拔牙。长这么大头次拔牙,当看到医生拿出来的钳子和凿子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恐惧。我开始思考,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虽然我也是心理学出身,但科恩的《游戏力2》这本书给予我很多帮助,我开始接纳他的情绪,在他害怕无助的时候给予安慰,陪着他,每次只推一小步,然后停下来让他直面恐惧的感受,体验到自己是安全的,等适应之后继续轻推。

恰巧不久之后,乐乐也需要补牙。为了让他放松,头次去牙科诊所时,我和护士只和他聊天,没做任何检查和治疗。第二次去诊所,医生只是检查了乐乐的牙齿。第三次去诊所,当让他躺在治疗椅上时,他开始大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焦虑,告诉他我的经历,这次不做也没关系。又经过几次类似过程后,他逐渐放松,让医生完成了治疗。

这几次战胜恐惧的经历也让他收获了自信,他变得很乐意去看牙医,在看牙齿的同时还能放松的和医生聊天。也让我开始主动寻找一些稍稍超出乐乐接受范围的事情,来锻炼他的情绪管控能力。

比如:

三岁多,带他去博物馆、展览馆,接触更多的人;

四岁开始,带着他参加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认识陌生小朋友,鼓励他面对很多人发言,同时,坚持一项体育运动;

五岁开始,接触一些更有挑战性的活动,比如骑马、爬略微陡峭的山,参加一些更强调动手能力的兴趣活动;

现在他六岁,结合他的兴趣,我和他一起参加了一些更刺激、更冒险的户外活动,比如说像探洞、走冰。

经过这 3 年多的锻炼,虽然他还是很谨慎,不会是活动中头一个站出来的孩子,我也接受这是他个性的一部分。但是,他会愿意尝试,面对困难主动寻找解决办法,他的脸上少了一些怯懦不安,多了些轻松自然。◆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