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7岁女生跳河自杀,全网都在骂警察,我却只想谈谈被忽略的真相……

作者:刘娜

少女·凋零

安徽望江县17岁高中女生跳河自杀的悲剧,吵吵闹闹好几天了,相信很多朋友也都看到了:

寒风呼呼刮着,穿着棉服的女生,站在水中欲自杀,旁边围观了很多人,拿着手机拍摄录像。

处警的2名警察走过来,作出劝女生回头的手势。

就在这时,女生突然扑向深水区,河水很快淹没她的头顶,她在水中挣扎扑棱几下后,被沉重的棉服和冰冷的河水拖向更深处。

岸边拿手机录像的人,尖叫起来。

两名警察也慌了,但试了试水后,不敢下去,后面紧跟着来了3名辅警。

5名执法人员试图手挽手搭成人梯,走向深水区营救女孩,但深水很快淹没了警察的腰部,他们只好撤回。

这时,一个水性好的群众穿衣跳入河中,快速游向女生投水自尽的水域。

据称,这名热心群众是附近服装厂的一名老板。

可惜的是,女生被打捞上来送到医院救治时,已经溺亡。

一个花季女孩,就这样凋零在这个多事之冬里。

而这,已经是今年第N次我们看到此类悲剧的发生。

这起本是一桩揪心的自杀事件,被自媒体包装成“17岁高中女生在警察注视下溺亡”的新闻后,以极其强烈的警民对立,火速传遍全网,引发了很多人对处警民警的围剿和辱骂。

我们的媒体特别乐意通过渲染对立,在网络上掀起谩骂争论,收获一波又一波流量,却没有人认真思考这种现象的终极问题: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他们处于怎样的困境里?

他们遭受了怎样的折磨?

他们为什么最后走向自杀?

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才是我们最该关注的真相啊。

毕竟,被救,就算得救,也只能救一时;而自救,热爱生活,才能救一世。

如果我们不去直面这个问题,只是把精力一味浪费在争论上,只能从另一个视角,证明少年的逝去是必然:

这个世界,还有我们这些大人,真的太让人失望了。

这是我最想表达的第一部分的认知。

那么,这起悲剧中,有哪些需要看见的共性问题呢?

让我们一起回到事件本身来探讨——

父母·困惑

这个17岁的女孩,名叫周某珺,是安徽望江中学高二的学生,也是家中的独生女,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她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都在望江县城打工。

3年前,她的父亲因为一起交通事故被迫截肢,成了残疾人,但为了撑起一个家,父亲依然在积极工作。

案发前,周某珺的父亲在县城某酒店工程部工作,是一名电工,还在备考消防证。

周某珺的母亲初中文凭,在县城某服装厂上班。

两年前,周某珺考上高中后,父母为了给女儿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专门在县城陪读。

望江中学的老师证实,周某珺在班级排名稳定在前10名左右,属于佼佼者,体育方面也有天赋,去年还参加了全市的女子跳高比赛,得了一等奖。

周某珺的父亲周贤节接受采访时称,12月3日,周某珺因为身体不舒服,向学校请了假。4号上午身体还没好,父亲再次和老师请了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女孩爸爸接受采访

事发前,家人没有发现女孩有任何异常,以至于惨案发生后根本想不通,孩子为什么要自杀。

而事发后,公安在走访时从周围群众那里得知:案发前一天,女孩就在河边徘徊了近一个小时。

“学习很好。”

“看起来没有任何异常。”

“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自杀。”

这些来自最亲近之人的说法,让我想起11月份的另一起案件——

A面·B面

11月13日,在四川一技术学校读书的18岁女孩胡秋月,下午3点左右放学还和家人联系,但到晚上还没有到家,就此失联。

家人报警后,民警通过监控录像发现,当天下午放学后,胡秋月朝着和家相反的方向行走,走到苏坡立交桥下面,进入监控盲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胡秋月

11月14日凌晨3点,家人在河边找到了她的书包、银行卡、身份证、眼镜、校服和手机,唯独不见她的踪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胡秋月的书包

一个花季女孩,就这样失联。

胡秋月的父母非常迷惑,根本想不通女儿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举动。

他们说,事发前女儿与家里没有发生任何争吵,他们也没有责骂过女儿。

胡秋月的班主任也说,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平常也爱参加集体活动,看起来是一个爱笑活泼的人。

但胡秋月失踪后,她藏在好友聊天记录的另一面,让人心疼错愕:

“我每次受到委屈还要装笑脸。”

“我真的好累好累,我宁愿是孤儿也不愿当他们的女儿。”

“我现在快要崩溃了,我都不敢回家了,我感觉活着好痛苦。”

“我周末的时候都想跳河自杀,我已经选好在哪里跳河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胡秋月和朋友的聊天记录

胡秋月的好友小楠说,早在事发前,胡秋月就流露出轻生念头,已经崩溃过很多次,只是她的父母都不知道罢了。

这才是此类事件中,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我们孩子真实的状态,和我们大人看见的表象,隔着坚硬的壁垒和巨大鸿沟。

当一个又一个花季少年,以单薄瘦弱又决绝坚定的身影,葬身那染血的壁垒,坠落那冰冷的鸿沟,大人们才恍然大悟:

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就仿佛有一道墙,把我们和孩子隔绝在两个世界。

我们在成人的世界里,艰难谋生,努力过活,焦虑崩溃,自以为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好的物质条件。

孩子却在另一个世界里,跌落黑洞,身患抑郁,消极悲观,甚至自我了结如花的生命。

这种A、B两面的落差里,藏着此类悲剧中最大的问题——

亲子·链接

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曾考虑过自杀。

这是前两天引发全网热议的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一场演讲中引用的一个数据。

最近几年,青少年自杀案件频发,也都指向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孩子,正在以我们不敢想象的概率,跌落抑郁的魔掌里。

我们的家长,正在以束手无策的焦虑,活成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就仿佛,我们和孩子生活在平行世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工作中经常和孩子写信沟通,让我发现这样两个真相

第一个——

几乎每个跌落黑洞的孩子,都是先和父母的沟通出现了问题,然后才和他人、和周遭、和世界的关系,出现问题。

除了个别极端事件,父母和家庭多是孩子身患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源头。

第二个——

这些内心有病有伤的孩子,在表达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和他们羡慕的那些同龄人比较。

而表达这种羡慕时,他们没有一个人说

“我好羡慕人家父母有钱有本事”

“我好羡慕人家父母有文化有地位”

“我羡慕人家父母能给孩子提供后门和捷径”……

但他们都会用一种异常孤独的语气说:

“我好羡慕别人家的父母,能和孩子亲密无间的样子。”

“我好羡慕别人家的父母,从来不羞辱自己的孩子。”

“我好羡慕别人家的父母,不把孩子当面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的发现,令人心痛,也让人感动:

当我们这些家长,动不动拿自家孩子的成绩、名次和优秀与否,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时,我们的孩子,最渴望得到的东西,竟然如此廉价又如此难得:

他们奢望的,是和父母亲密的链接。

而链接,和亲爱之人的链接,和信赖之人的链接,才是每个人走出情感孤岛的桥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些把绝望的子弹射向自己的少年,最终选择离开人世,并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生无可恋。

那些把希望的小手伸向人群的少年,最终选择走上岸边,也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感到被爱。

在《感受爱》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珍妮·西格尔说:

我们不活在爱里,就活在恐惧里。

而活着,努力活着,心怀热望地活着,捱过恐惧勇敢真实地活着,备受摧残依然饱经沧桑地活着,才是我们这一生,最伟大的使命。

为让我们的孩子活在爱里,而非恐惧里,为人父母我们或许可以做出如下尝试——

真爱·救赎

靠近你的孩子,最好的时间,是从他来到你身边那刻起,其次是现在。

为人父母,我们不可能总是做得足够完美,万无一失,但我们愿意看见问题,并努力做出改变——

相比虚张声势地指责孩子,

我们更要诚实地做好自己。

“我最怕的,就是父母的唠叨和抱怨。它虽然不是暴行,却一刀刀戳在我身上,让我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不配活在这人间。”

很多孩子在来信中,这样写。

不少父母,因为处理不好自己和工作、和伴侣的关系,就变得特别爱抱怨,爱唠叨,爱喋喋不休。

他们又不愿承认自己有问题,就把戾气都撒向孩子:

“你应该!”

“你必须!”

“你马上!”

“你一定要给我怎样怎样!”

……

一个没法做好的自己的人,才会用虚张声势的指责,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脆弱。

但这样的指责,势必把孩子推向了自卑和恐惧的漩涡。

诚实地做好自己吧,诚实地和孩子说出你的脆弱和需求。

工作太累了,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刚才对你发脾气,不是你错了,而是我没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对不起。”

对伴侣不满,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刚刚闹了矛盾,我心里很难过,这件事儿和你没关系,我爱你。”

我们不管是农民还是高知,不管是打工人还是CEO,当我们就事论事地对孩子讲述自己的困境和感受,而不是转嫁危机、指责孩子时,我们已经向孩子走近了一步。

我们对孩子诚实,孩子才对我们信赖。

相比口无遮拦地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更要带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你真笨。”

“你真是太懒了。”

“你是个马虎蛋儿。”

“我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孩子。”

“我真是为有你这样的孩子感到丢脸。”

“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样让人崩溃的孩子。”

……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

当一个父母嫌弃自己的孩子“笨”“傻”“懒”“丑”“丢人”“不体面”时,这种嫌弃会很快传递到孩子那里。

孩子潜意识里得到的信号,不仅仅是自己“笨”“傻”“丑”,还有“我的父母不想有我这样的孩子”的晦暗信念。

咨询中,我对这个认知感触特别深。

很多忙于生计和压力的父母,经常口无遮掩地给孩子贴上“很差”“很坏”“很糟糕”的标签,说完后他们自己很快就忘了。

但被贴标签的孩子,在这种否定中,会渐渐成为父母抨击的那种人,甚至跌落抑郁的暗夜里。

当我把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的父母沟通时,父母会非常诧异地说:“我就随口一说,孩子还记仇呢?我不缺他吃不缺他喝,说说他还不行了?”

风靡全球的正面管教的核心之一:

不乱给孩子贴标签,带领孩子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 孩子考砸了,证明他暴露了自己的问题,正是查漏补缺的好机会;

● 孩子哭闹了,证明他有着没有被看见的委屈,或者没有找到正确表达诉求的方式,正是我们引领孩子学会表达的最佳窗口;

● 孩子撒谎了,证明他内心里藏着恐惧,对父母也不够信赖,正是我们把他从阴影里带到阳光下的一个途径……

少给孩子贴标签,多想想孩子的问题背后,给我们提供了怎样认识他们、看见他们、亲近他们、理解他们的台阶,赶紧走上去,和他们链接。

这,才是合格父母的正面做法。

相比转瞬即逝的成绩分数,

我们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周某珺溺亡后,她的父母说,如果早点洞察孩子的绝望,一定会好好守在她的身旁;

胡秋月失联后,她的父母说,如果知道孩子内心有那么多委屈,一定会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咨询我的读者在孩子抑郁后,自责地说,相比分数和名校,她只愿孩子像小时候那样明媚阳光……

今天的家长,很多人欠孩子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开心/不开心想要和我分享”。

因为,长久以来,他们都习惯了问“这次考得怎么样”。

等他们弄丢孩子后,才发现是自己忘记了真爱的模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真爱就是,当一个婴儿哭着来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的孩子时,我们每个人心头的第一个愿望:

我愿我的孩子健康快乐,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失败还是优秀,不管是结婚还是不婚,不管是平凡一生,还是璀璨一世。

是的。

真爱,不是你只有达到什么目标,考上什么学校,拿到多少年薪,我才爱你。

而是,你是我的孩子,不管怎样,我都爱你。

真爱,不是你如我所愿,我才爱你。

而是,我爱你,如你所是,祝贺你最终如自己所愿。

愿看到这篇文的所有父母,都能找到真爱的初心。

也愿看到这篇文的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真爱的救赎。

愿你们点个【赞】+【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成长

- The End -

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喜欢别忘了将我们设为星标

并在文章右下角点“在看”喔

这样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情商好文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感恩支持

期待与您的每一次相遇

点击在看,很快与你再相见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