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坎坷归国路,终生为士不为仕|纪念肖纪美院士诞辰100周年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终生为士不为仕”,这是肖纪美院士最真实的写照。

这位淡泊名利的中国学者把热爱祖国、专注科研、专心教学、重情重义做到了极致。从钢铁冶金、金属材料、断裂化学的研究,到金属物理的教学和科研,他用一生精力谱写了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华章;从历时七载回祖国,孜孜不倦育学生,到满含深情待妻子,他用亲身实践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铮铮铁骨。

12月7日,是肖纪美院士100岁的诞辰。

谨以此文怀念肖纪美院士。

初显救国志,动荡求学路

1920年12月7日,肖纪美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得胜营一个书香世家,父辈们务实求知的态度,给他日后的求学和生活留下了深深的影响。

1933年9月,年仅13岁的肖纪美长途跋涉到湖南长沙市私立明德中学初中部念初中,由于成绩优异,1936年9月他升入湖南长沙市明德中学。

由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不安,肖纪美在完成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后,加入了湖南省的集中军训,以备必要时参加抗日。

在亲眼见证了祖国被帝国主义铁蹄践踏、蹂躏,家乡人民奋起抵御外敌后,肖纪美意识到要好好读书,让国家富强,不能做亡国奴。

战火没有阻断肖纪美的求学路,经过不懈努力,1939年肖纪美以当地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开始步入金属学研究的殿堂。

本科求学期间,他的父亲和祖父双双离世,家庭巨变让肖纪美一时难以接受,但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让他重新振作,毅然投身于科技救国之中。

1948年2月,肖纪美考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开始了异国的求学生涯,由于天资聪颖,勤奋攻读,他仅用两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冶金硕士及博士学位。

心怀报国志、艰难归国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肖纪美深知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需要他这样对金属学熟悉的人才回国建设,因此在1950年博士毕业后,他就一心想要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1951年,肖纪美接到了天津北洋大学的聘任书,便马上订船票,准备回国,但由于美国政府阻挠,他和家人想尽各种办法都没能如愿,只能暂时留在美国工作。

留美期间,肖纪美在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了一年半,之后又在爱柯产品公司和坩埚钢公司工作了五年半。这期间的研究工作为他在回国后进行金属学和冶金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了工业应用研究的经验。

1957年,肖纪美携家人毅然决定回到祖国。

由于肖纪美优秀的学识与能力,美国政府不愿意放他走。7月7日,肖纪美带着家人在旧金山坐上了回国的轮船,在船上,两位美国移民局的官员上船劝肖纪美留在美国工作,并承诺给他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待遇,肖纪美断然拒绝。

当肖纪美和家人来到第二站洛杉矶的时候,又有两位美国官员上船,以同样的话再劝肖纪美,依然被他拒绝。为此肖纪美及家人登陆后,他还打电话向华盛顿印度驻美大使馆(当时我国政府委托印度驻美大使馆代办中国留美学生之事)求助。

轮船行至檀香山时,美国移民局人员登船与他进行了最后谈判。美国当局以中美没有外交关系为借口,声称如果肖纪美回中国,就要扣留所携带的约一万美元的旅行支票,如不走,则赔偿损失。

肖纪美归心似箭,不为所动。他幽默地说:“我先把钱存在你这里,但我要算利息的。”此存款直到1972年中美建交,由尼克松访华时归还。

七年艰难归国路,肖纪美不为利益所趋,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

凸显学术才、开创新学科

回国后,肖纪美结合在美国期间研究的基础和我国实际情况,继续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对我国铬镍氮不锈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断裂力学被广泛引入我国。断裂力学研究的是钢在工业领域的实际运用中发生的断裂、腐蚀等问题。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这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为此,肖纪美的研究方向由金属学领域转向断裂学科的实际问题。他带领团队综合评述了化学介质对于断裂过程的影响,并于1980年提出“断裂化学”这个断裂学科的分支。

1972到1977年间,肖纪美及其团队利用五年时间,进行了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断裂力学研究,解决了一批工程中的断裂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他还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了专著《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4次获冶金部和国防科工委的奖励。

肖纪美始终秉持简朴的作风和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他带领团队还在氢致开裂、应力腐蚀、腐蚀疲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经过实验证实的新见解,形成了我国自己的学派,并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由于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1980年,肖纪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和研究团队的成果“材料的应力腐蚀与氢致开裂机理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肖纪美被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

无论科研条件多么艰苦,肖纪美都坚持研究、无怨无悔,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才能。

教书兼育人,“士”而不“仕”

肖纪美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同时,他还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提携后进,至今桃李满天下。

在本科生教育上,肖纪美为本科生开设了金属材料方面的课程,并亲自撰写教材,出版著作。他不仅将科学知识和技能交给学生们,同时还教学生们为人处世之道和爱国之情。

当初他进入金属物理专业时,金物系刚刚建立,上课没有大纲和教材,他就自己整理材料给学生讲课。学生记的笔记再经过肖纪美重新整理,最终成为了金属物理的教材,如《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腐蚀金属学》《高速钢的金属学问题》《不锈钢的金属学问题》《合金能量学》《金属材料学的原理和应用》和《合金相及相变》等。

在研究生培养上,他带领学生下厂调查、做科研,培养出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他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期间共培养了六十余名研究生。

在审阅研究生论文时,他对文字、内容,甚至标点符号的要求,都一丝不苟。他的学生后来有不少在其专业领域继续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有不少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并成为博士生导师,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肖纪美不仅在物理学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在人文科学及交叉科学中也颇有建树。他在老年时期还很关注交叉科学的研究发展,并将其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思路,迁移到人文科学和交叉科学中。

九十岁高龄时,他依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探索研究类比与交叉,并在91岁高龄坚持思考学术和研究问题,于2010年出版新书《类比与交叉——创造性思维方法》。

肖纪美一直秉持“终生为士不为仕”的理念,专心做学问,积极参加有关学会的工作。他在社会工作中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肖纪美还曾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肖纪美始终坚持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士而不仕,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重情又重义,铁汉也柔情

肖纪美在美国工作期间,经同学介绍认识了现在的爱人洪静纯。二人于1953年结婚,并育有两个儿子。在青年和中年的时候,一直是妻子在家照顾肖纪美的饮食和起居,随着二人步入老年生活,妻子的身体大不如前,于是肖纪美就反过来照顾妻子。

半个世纪以来,他们一起相爱相知、相伴相亲,一起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

然而,2004年11月6日,他还没来得及见到妻子最后一眼,妻子就去世了。那年肖纪美得了一场大病,情绪也不好,学生和同行们都十分担心和惦记他的身体。

自此肖纪美常年如一日地每天起床默默地站在爱人的遗照前两分钟,表示怀念,并且在出去散步或者出差讲学时也会随身带着爱人的照片,时常拿出来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14年4月23日,肖纪美逝世,享年94岁。

他一生勤奋刻苦、钻研学术、科学求实,是一代学术大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是一代教育名家;重情重义、爱护家人、淡泊名利、满腔爱国情,是我们的思想楷模。

文:王晶莹,教授,目前关注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孔凡贵,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教育和科技史研究。

标签: 肖纪美 院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