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师小学科技节 北斗嫦娥汇未来

徐家汇,因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此地居住和翻译《几何原本》而冠名。徐光启被上海社科院的历史学家们,称之为醒眼看西方科技的第一人(早于清代的林则徐和魏源)。

地图上的徐家汇有条并不显眼的、近似于弄堂的小马路——文定路,文定是徐光启的号。文定路垂直相交的南丹路上还有光启公园及徐光启纪念馆、徐光启铜像,无不寄托了后人对他科技贡献的热烈缅怀。

短短的文定路上蕴藏着一所上海科技教育的摇篮,那就是拥有150年历史沧桑的汇师小学。

数学教师出身的汇师小学校长宓莹,是今年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同于市劳模)。她推崇科技启蒙教育,主张把科学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里。她也是新民晚报和新民周刊的资深读者,一直认为新民晚报是值得老师们增加最新知识点和加强科技素养的“悦读母舰”;而图文并茂如教材的新民周刊,在她看来更是便于孩子们——接触社会发展前沿、了解国家科技成就和掌握引领未来新知的金钥匙。

宓莹校长一直有个愿望:在提倡老师们阅读晚报的同时,能够让孩子们接触新民周刊;最好周刊能够常驻校园、再催生一个新时代科技主题突出的学生社团。她的愿望其实也是老师、孩子和家长的最大公约数,并在科技节实现了。

▲ 科技节前夕,徐辰瑶、王泠一和李思谙(左起)一起策划新民周刊进校园活动细节

宓莹校长的愿望,得到了新民周刊刘琳社长的大力支持。今年第23期的《新民周刊》主题报道内容是北斗卫星系统完成全覆盖,周刊的两位骨干金姬和姜浩峰在其中都有精彩、生动的主打报道文章;这组报道也成为今年暑假汇师学子的课外阅读主要选项,李思谙和徐辰瑶同学就是其中突出的两位。新学期开启后,三年级的两位同学向宓校长表达了想去新民周刊社参观的心愿。刘琳社长获悉后,不仅满足了这一心愿,还应孩子的请求提供了汇师小学学生科技社团“北斗社”的书法作品。

宓校长和大队辅导员徐芸老师等学校同仁商议后,决定把李思谙所在班命名为新民周刊班、徐辰瑶所在班设立北斗社,分别由金姬老师担任名誉班主任、姜浩峰老师担任名誉社长。

▲ 汇师小学举行北斗社的新民周刊班挂牌典礼,图为嘉宾代表和宓莹校长合影。左起:林国海、姜浩峰、王泠一、金姬、宓莹

▲ 宓莹校长向姜浩峰(中)和金姬颁发课外辅导员证书

12月10日下午,让汇师学子倍感兴奋的时刻到来了。金姬老师和姜浩峰老师来到学校的小海豚剧场,受到了一百多位汇师学子的热烈欢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汇师小学大队辅导员徐芸老师主持新民周刊进校园活动

大队辅导员徐芸老师主持了这场让她难忘的新民周刊班和北斗社揭幕典礼活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金姬向小读者们介绍新民周刊办刊宗旨

在宓校长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后,金姬老师上台对新民周刊的办刊理念进行了介绍,表达了和小读者们心连心、共成长的美好愿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李思谙同学向大家分享自己悦读新民周刊的体会

紧接着,由李思谙同学代表新民周刊班发表了主旨演讲。她精心准备一个多月的演讲题目是《可爱的中国有北斗》。

李思谙告诉大家:《可爱的中国》的作者方志敏是一位著名的红军将领,这是他在英勇就义的前夜,给我们留下的不朽篇章。“虽然他用的都是很朴实的话语,但是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坚定的革命意志、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以及对新中国美好的向往。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方志敏这样的革命先烈,赴汤蹈火、不怕牺牲;中国才会变得像现在这样强大,才会变得像现在这样充满欢歌、笑脸、富裕和健康的美好生活。”

她还说:“今年国庆前习近平总书记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叫做科学家座谈会。科学家在我心里是非常伟大、非常厉害的,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呢?是因为我们国家很重视科学、重视科学家。科学技术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还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如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老百姓出门只能靠走。现在,我们出门可以坐汽车、坐飞机、坐高铁,有了更多的选择。”

李思谙和大家分享了阅读周刊北斗卫星系统报道后,请教周刊主笔姜浩峰老师的收获。她在学习周刊有关北斗导航系统知识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党和政府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马上开始研究北斗导航系统,而是新中国成立很久才开始研究呢?”

姜老师告诉她:“因为新中国成立时人造卫星还没有发明。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而新中国成立时,我们还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还不具备研究开发卫星导航的条件和能力。经过21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初步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于1970年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开始有能力进一步研究自己的导航系统。”总之,一口吃不成胖子,这样也就解开了李思谙心中的困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徐辰瑶同学在演讲中致敬钱学森等功勋卓著的杰出科学家

徐辰瑶同学向大家分享了做客新民周刊社的感想:新民周刊社位于威海路上的上海报业大厦,如果新民周刊社是一所学校、新民晚报社就是教育局。而她和徐芸老师、李思谙同学,在新民周刊做客时受到了钱亦蕉老师和姜浩峰老师的热烈欢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科技节前,汇师小学师生代表造访新民周刊社。左起:姜浩峰、徐辰瑶、徐芸、李思谙、钱亦蕉

徐辰瑶介绍说:“两位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编辑部平时的工作内容。记者叔叔阿姨们绝大多数都出去采访了,剩下的人,有的在做图片工作,有的在做文字工作,还有的在做扶贫地图,他们都很认真很投入,就连我们的到来他们也没注意。我还发现他们的座位之间都有隔板,报社的叔叔告诉我这是为了让他们不受干扰,更好地工作。新学期以来出版的新民周刊足足有十几期,内容有北斗卫星、暴雨考验、故宫和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汇师小学学生社团北斗社发布倡议书

作为新诞生的汇师学生社团北斗社的代表,徐辰瑶还发出了倡议:号召全体汇师小学的同学们,爱周刊、爱晚报、爱校园、爱上海;从小学科学,现在努力讲好科学家的报国故事,长大后积极投入科创兴国主战场!倡议赢得了热烈掌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汇师小学红领巾代表和嘉宾代表合影留念

汇师小学北斗社倡议书

我们从小爱科学、爱创新,长大争做科学先锋。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的创新报国故事。我们要做好身边的小事,以后才能成就大事业。我们要多多阅读新民周刊,读懂中国事,了解天下事。我们要热爱新民晚报,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上海的好习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宓莹校长接受专访,阐述了自己多年来对科技教育探索的心得

在这场汇师小学科技节北斗主题日、周刊进校园的活动中,宓莹校长接受了专访。她坦率地告诉我们:其实,汇师小学的整个办学历程还是比较波折的。“我们是一所有150年历史、跨越三个世纪的经典老校,从法国人的教会学校,到转制校,再到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校名也多次变更,直到1998年才把校名确定为汇师小学。”

“从1998年开始,学校每年都有科技节,传承了一种科技的传统。当时,我们有三方面的目标:第一是普及科学知识;第二个是开展科技活动;第三个是要提高汇师小学所有小朋友的科技兴趣。科技节时长,有的时候是一个星期,我们称之为科技周,有的时候根据学校的情况开展科技月。2003年,当时我们学校的曹庆明老师是科技总指导(现在是光启小学的校长),他为了进一步激发汇师学子的科技兴趣,和我们的老校长一起研究开展了科技运动会,实现了汇师首届科技运动会,即把科技、体育进行嫁接,将两种不同的元素进行整合。在这次活动中,看到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爆发力,在各种项目主题引领下,激发了团队合作精神。科技节的发展和校训紧密相连,即和谐、自信、勤奋、创新,也希望今后的各种活动都能不断融合、发展、创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汇师小学科技老师郑梦洁在活动中介绍嫦娥工程

宓莹校长主张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她举例说学校曾开展了一个“蛟龙号”的绘制和创作活动。因为“上天有嫦娥、下海有蛟龙”,她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国家科技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重大事件,同时又把这些事件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关于宓校长自己钦佩的科学家,她告诉我们:“很多在科学方面取得重大贡献的人,都对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包括如何做人带来了积极影响。如徐家汇源周边的光启公园,以及钱学森老先生命名的钱学森图书馆。此外,气象方面的专家竺可桢老先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以及今年新冠疫情中我们的定海神针钟南山先生,都是她钦佩的大写的人。”

宓校长最后强调:“汇师学子还要努力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于质疑、不断追求、大胆突破的科学精神。同时汇师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学术领域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质疑、去创新,这才是我们未来要培养的人才共同体。”

金海岸工作

作 者 | 刘佳怡 王泠一

摄 影 | 徐 芸 刘 俊 林国海

编 辑 | 梁 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