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前尽量自己带娃,6岁前立规矩,12岁前关注心理,少走弯路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期,就好似一个个成长的里程碑,预示着孩一步步走向独立。

在教育的大方向上,很多父母都知道科学育儿、高质量陪伴,要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但具体怎么把握大方向又有点模糊。

在这里跟大家说明三个关键的时间点,分别是1岁前,6岁前,12岁前,教育好了能让孩子少走弯路。为什么这三个时间点非常重要呢?下面听我细细分解。

1岁之前

这阶段亲子依恋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依赖,越是亲近,孩子的安全感越强。

不知大家是否了解过恒河猴实验,研究者将小猴子锁在一个笼子里,两边放上两只母猴,一只是金属做的,上面缠着奶瓶,另一只是毛绒质地的,触感柔软。

经过几日观察,发现小猴子平时都会在毛绒猴子附近玩耍,累了也依偎在毛绒母猴身边沉沉入睡,只有饿了时才会跑到金属猴子那里,而且喝完奶就离开。

这就说明,相比食物,小猴子更喜欢有温度的陪伴,如果对它的回应是硬邦邦的,它就会排斥。

孩子也是一样的,并不是保证吃饱穿暖就可以的,如果1岁前父母陪伴不够,很可能出现安全依恋缺失的情况,没办法融入新的环境,不敢接触外界,甚至当父母意识到试图弥补时,他都会躲开。

小贴士:

因此,建议父母1岁前尽量自己带娃,爱唠叨甚至黏在孩子身边都没关系,这时的他们不会嫌烦,也不会被惯坏。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孩子出现人格障碍、性格孤僻,原因都是1岁前缺少和父母的互动,他们没有感受到被关注、被爱的感觉,自然就会感情淡薄,不敢与他人接触。

6岁之前

大家应该都听过5-6岁讨人厌,这句话不无道理。

因为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自尊心爆棚,但自我管理能力最需要建立的阶段。不仅如此,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交往,但又有些笨拙。

因此,教他如何自我管理,如何与人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小贴士:

想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要在6岁前不断地规范行为,建立规矩,从平日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开始。

立规矩的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别人,用余力帮助身边的人,尽可能发挥优势做事。

但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因为孩子的判断能力 很容易被干扰,只要外界有一些负面的事情,他们也会很快被卷入其中。

大胆地对孩子说“不”,让他感受到明确的制止,并且建立是非观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公然哭闹,甚至打扰身边的人,父母就严肃地说:“不要这样做,请停止,一会下车再说。”或者“回到到家再说,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喊叫,告诉我你怎么了。”

注意,父母不要带有负面情绪,用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让他知道“适可而止”就行。

12岁之前

这阶段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他们即将进入青春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

不少父母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但孩子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做了什么,你可能想象不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前段时间有一则初中女生集体欺凌同学的视频,应当引起反思,几个女孩子聚集在一起,对着一个无助的女孩子拳打脚踢,口中还暴露着脏话。

校园欺凌中,被欺凌者可能有心理问题,但欺凌别人的人心理问题更严重。

这可能是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孩子自己找到的解压方式,他们不会觉得这是欺凌,甚至会觉得是在开玩笑,但恰恰是这种思想最让人觉得可怕。

父母也想不到,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欺负别人,长大后居然成了被欺凌的人;那些教会孩子还手的父母更没有想到,现在孩子的心理,可以成熟到集结伙伴进行报复。

这样的现象就是父母对孩子心理上的忽略导致的,没有关于情绪上的沟通,也不会询问今天在学校哪些事情令他印象深刻,孩子自然也就锁上了心门,不让别人走进。

然而,等到自己有能力和这个世界对抗,他们就无限制地爆发能量,证明自己已经长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长相再出众、学习再好也是徒劳,很可怕,他们可能会用缜密的逻辑策划着如何暗算他人,报复他们不满意的童年生活。

因此,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到底什么才是在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到底应该珍惜什么,注重孩子的心理,给他一个自由、独立、美好的心灵归宿。

标签: 孩子 带娃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