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双非逆袭985的人比比皆是?让学长跟你讲讲真实的考研……

“我来自普通二本,想考一流名校,现实吗?”

留给普通本科生的机会不多了

普通本科学生考研考上985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名校的研究生名额,基本上已经成了“自己人”的专属。怀揣着名校梦考研的普通学校考生,大部分只是做了分母。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录取研究生中,本校生源就占了三成。学生来源数量排名前十的学校中,除了中国民航大学占据了3%以外,其余全是985、211高校。

北航的航空学院本科生约25%成为推免研究生,攻读研究生比例约60%,这样的比例在名校中并不少见 。

越优秀的学校越是如此。以清华大学为例,2018、2019级硕士新生的生源数前三都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时候的清华北大倒是非常和谐,一点没有互黑的迹象。

看来名校都谨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默契,给“自家孩子”留了大量名额。就算是引入新生力量,也是兄弟学校互相交换,根本没给外校留多少余地。

随便选一所普通高校看看考研结果,你就会知道一般学生考上名校有多难。

比如齐齐哈尔大学,把这所学校2018年考上985、211的所有学生全算上,不到同级人数的4%。

连自习室都需要抢,可见这几年的考研趋势和竞争有多激烈。

不过有机会就是好事,就算机会在渺茫,也是胜过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但是,

本来那么多的机会都去哪儿了?

现在的名校大多都出现了上升的保研比例。

对比过去两年,985、211高校的研究生招收比例现阶段最低也在40%,这些人中大多也是名校推送。

也就是说,你想以一节草寇的名义翻身,难。

而且

考研,是有学历歧视的

不要听学长姐说了几句公平竞争,就真的以为跟高考一样公平,那是初试。如果你好不容易挤进了复试,复试环节的你,需要提供一堆荣誉证书,考试成绩,比赛成绩等等。

“你发表过论文吗?”“你有过省奖市奖吗?”

别拿你的校级三好学生在人家的省级论文面前比了,结果你知道的。

这种尴尬就像你面试的时候技能那一栏只写了精通办公室软件。

你要考的研究生,是非常重视学术的,这一点在你准备考之前我想让你明白。没有证书奖状成果,你的985之路,很吃亏。

另外,一些老师嘴上说着一视同仁,心里都是给自己人捞好处。上课时候偷偷告诉学生,“我希望你们多考本校的研,那些外校考来的都没接触过学术,就知道做考研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科大学生晒出考研加油照片,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本科出身不好,已经不是“加油”可以逆天改命的了

“仅接收本科985/211的考生”、“本科985/211的考生优先”,说好的不歧视考生呢?

原来,不光是找工作,考研,也有学历歧视。

普通本科中的“少数人”

普通本科的学生考研,比努力更需要的,是勇气。

考研人数是在不断增多,但普通本科学生选择考研,依然是一条孤独的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重庆师范大学,2017考研人数只占就业人数的八分之一左右。平均两个宿舍才有一个考研的,就连去图书馆占座,都找不到同伴。

考上211、985的自然更少。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本科生读研率接近16%,但其中能考上985的,只有不到4%。

这还意味着,如果就读于普通大学,决定考研的学生就要面对其他人惊讶的目光,“考研?那不是学霸干的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和理想中的学校合影,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在普通高校讲出自己的考研志向,可能收获的不是鼓励而是嘲笑 。

考研的学生把考上研称之为“上岸”。如果说985、211的学生考研,是在横渡长江;那普通院校的学生考研,就是在横渡太平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考研很孤独,普通本科学生考研更孤独

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家人理解,没有研友的相互鼓励和陪伴。只有脱发、发胖和失眠,不离不弃,常伴左右。

985、211的学生考研,学校设置了专门的通宵自习室,送苹果送柚子,学弟学妹还自觉在朋友圈呼吁错峰就餐。

普通本科的学生考研,没有专门的自习室也没有学校的关心,还得与异样的眼光抗争,憋着一口气坚持,拼尽全力证明“我可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沈阳的考研学生在图书馆内看书复习,距离研究生考试不足5天时,考生进入最后“肉搏”冲刺阶段

但是,备战考研的钱,谁来出?考不上,浪费的时间怎么办?

“我已经22岁了,没能补贴家里,还在向爸妈要钱。如果这次再不上岸,家里希望我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也许父母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提到的,谁家的孩子开始拿工资,谁家的孩子结了婚,每谈到一次考研的话题,肩上的压力就多了一份。

苦海无边,是向前寻觅?还是回头是岸?

普通本科考上985、211很难,但希望那个考上的人,是你。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