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多多!”黄磊挥泪告别女儿,背后真相看哭2.7亿父母…

关注6-12岁小学阶段儿童

安全 学习 娱乐 生活 品行 健康

每日与您分享

前几天翻看微博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黄多多初登舞台时黄磊写下的感慨,让已经成为孩子妈妈的我,不禁再次泪目。

他在《她准备好了》中感慨道:

小孩子们的长大,他们的离家求学,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他们变成别人的妈妈和爸爸,他们有了自己的更加独立而完整的人生。

这一切我都不断地在思考和准备着,并且不断地提醒着自己这一切都将注定会发生。

突然想到她已长大,想到她即将渐行渐远,想到她已经是一个独立而勇敢的小姑娘,我怕这份惊喜来的太快太突然,我还没有准备好。

从两岁开始,多多就跟着黄磊和孙莉在各处巡演话剧,500余场,她几乎背下了每一个角色的台词,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梦也早就在心里扎根。

那天,12岁的多多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走上了她向往已久的舞台。

即便心里有再多的不舍,黄磊依然为女儿能在艺术的创作里自由自在,快乐飞扬而感到骄傲。

她长大了,渐渐离父母远去了,即便对孩子的爱再难以割舍,也尊重她的选择,祝福她能享受这个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这些让我从黄磊身上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满满的尊重。

然而,并不是每对父母都能做到像黄磊一样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

李柳南,韩国的一个知名小学校长,是各种教学比赛中的第一名,还出版过一本教育孩子的畅销书,在韩国被列为父母必读书籍。

她还有两个优秀的孩子:大儿子的成绩位列全国前100名,小女儿在知名的女校读高中。

然而就是这样出色的两个孩子,在高中都忽然提出了休学,休学之后的他们,仿佛变成了废人一般,每天将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睡觉、看电影,日复一日。

甚至有一天,李柳南透过窗户看到女儿撕碎了所有衣服和书本,还将自己的头发剃了个精光。

她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她倾尽全力养出的孩子们最后会变成这样?

原因其实很简单,两个孩子从未得到过妈妈的尊重。

女儿在7岁的时候,李柳南就将她当做高三的孩子来看待,逼着她做习题到深夜,即使女儿一遍一遍地哭着说自己又困又累,李柳南依然置之不理,只会让女儿洗把脸回来继续学习。

喜欢打鼓的儿子希望妈妈可以尊重他的选择并支持自己的梦想,但李柳南只会生气地骂儿子:“有时间学打鼓,还不如去多上一个补习班。”

得知儿子报名了学校的街舞社团后,她大发雷霆,竟然背地里找到儿子的班主任,没有经过儿子的同意就将他换到了读书会,丝毫不管儿子为了进街舞社团付出了多少努力。

她只关注孩子们的排名,丝毫不在乎或者说根本不想去在乎孩子的梦想。

她将自己最爱的孩子生生地逼成了自己的仇人。

看到孩子们身陷囹圄无法自拔,李柳南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多么极端,多么错误。

后来,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又如何?连自己孩子的内心都不懂,不知道孩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就是无知的父母,不够格的父母。”

是的,有太多的父母根本不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为是地觉得所有的决定都是对孩子好,殊不知,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最终只会偏离既定的轨道,越走越远。

所以最后,一个拼了命去爱,一个拼了命去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父母也会渐渐老去。

很多路,孩子需要一个人走;许多苦,孩子必须一个人吃。

不舍得松开手的父母,只会让孩子在跌跌撞撞的世间,摔得头破血流,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每天穿着纸尿裤,睡婴儿床,时不时拿着奶瓶喝奶,最开心的事就是一边搭积木,一边叼奶嘴。

你是不是以为这是一个襁褓中孩童的普通日常?

不!这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男子杰克,33年以来的真实写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小父母就十分溺爱杰克,舍不得他在外受半点委屈,所以总把他小心翼翼保护在家,掌管着杰克的一切。

渐渐地,杰克的身形开始长大,但他的思想却停留在了2岁。

他变得事事依赖父母,晚上要妈妈讲故事哄着才肯睡,吃饭也要妈妈喂,稍有不顺心就大吵大闹,甚至以自杀相威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到这样的结局,令我唏嘘不已:33岁,早该是能自力更生,成为父母依靠的年纪,却还像个无知的孩子般嗷嗷待哺?

归根到底,父母越是不肯放手,孩子越是容易被养废。

在本该学着脱离父母保护的年龄,做着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巨婴”行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18岁了,本应该是个独当一面的成年人,却偏偏被养成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宝宝。

从小对孩子千依百顺,万事都替孩子摆平,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家务,吃一点苦,恨不能学习、高考也替她效劳。

这样的母爱对孩子来说,过于沉重。

到现在,朋友都不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大学也被逼选在离家不到5公里的本市。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父母的掌中宝,手心肉。

只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庸,再怎么以爱为名,也要给他们喘气的机会。

否则,室内温度太暖,只会折煞孩子的羽翼,把他们困在家庭的温室中,注定无法翱翔远方。

诗人于戈说过: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他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

独立,是孩子成长最大的软实力,而放手是独立的必要前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美国一名4岁的小女孩卡丽斯,在家碰到怀孕的母亲突然癫痫发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小年纪的她,却表现得异常冷静,熟练地打电话报警,并准确地说出了家庭地址。

在卡丽斯的帮助下,救护人员很快赶到现场,成功挽救了妈妈以及她肚子里尚未出生的弟弟。

如此非凡的勇气,沉着和超越年龄的智慧,一时间,让卡丽斯成为了当地的小明星。

后来接受采访时,卡丽斯的妈妈就透露:原来从卡丽斯2岁起,她就会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打急救电话,熟记家庭地址等,还会在家通过情景演练进行练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不是缺少能力照顾自己,而是缺少机会去证明自己。

放下控制与忧虑,给孩子一份放手的信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定能回馈你一份成长的惊喜!

“国学大师”于丹说过: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换言之,懂得适当放手的父母,方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那才是真正的爱。

一、父母够“狠”,孩子才能更好:

疫情期间,安徽三年级学生沈靖轩,不仅在家主动打扫卫生,更是在知道妈妈喜欢吃土豆丝后,特意学了两种不同的烹饪方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原来,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着做饭,如今已会做十几道菜。

比起其他孩子连个苹果都不会削,小靖轩可谓是绝对的“小大人”。

可见,好孩子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父母正确辅导的细水长流。

二、“脚手架”式放手:

在美国,Scaffolding(支架式教学)普遍受家长追捧。简单来说,教育就是父母为孩子搭建并撤去“脚手架”的过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I do(我做你看):初生时懵懂无知,父母先示范给孩子看;

2、We do(我们一起做):成长过程中,父母为孩子搭建的脚手架,适时起到攀登、支援作用;

3、You do(你做我看):等到孩子站稳脚跟后,再慢慢撤掉脚手架,由孩子独立发挥。

父母是孩子的“脚手架”,为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框架后,再鼓励孩子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三、放手≠失去了全世界:

高晓松曾在节目提到,他妈妈由于忙着老年合唱团,忘了高晓松生日,但他却很开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晓松认为,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应拥有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一门心思都扑在孩子身上。

学着放手,或许一开始我们都万般不舍。然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与其到时候,让孩子毫无防备地被迫接受一切困恼,不如趁他们还在身边,将一颗颗爱的种子深埋他们的心间,将一项项本领幻化为他们的内在涵养。

待到那一天,我们做父母的就默默站在孩子身后,目送着他们羽翼丰满,自由飞向远方。

记住,放手不是放弃去爱。

爱,它一直都在,只不过换了种存在方式!

END

以上文章及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小学生放学后

更多学习资料,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