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教育部门明令禁止,但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
统计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再创新高。但受疫情影响,春招季相当数量的企业收缩了招聘名额。有媒体透露,应届生整体招聘需求同比下降了22%。
然而在就业形势严峻、招聘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一些高校的就业率仍然高达90%以上。这样好看的数据自然会引来不少质疑。现在《半月谈》的调查证明来自社会的某些质疑并非没有道理。
高校就业率“掺水”历来有之
找公司批量签就业协议,鼓励学生去劳动力市场随意签就业协议,从网上购买假协议书交差,把学生档案集体存入人才服务中心.……这些提高就业率的“奇招”过去已有曝光,现在“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看来是在“与时俱进”的。
“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其中肯定有不少造假。不过,如果真是注册了一个公号,上传了零星几篇文章,有几十个粉丝,这样的毕业生是否也应该归入假就业之列,很可能还有疑问。
前不久,教育部曾经发布通知
明确规定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属于自由职业,应纳入就业统计。教育部之所以制定这条新规,缘于经济生活中新业态的爆发。这种做法有充分的理由。相反,如果对就业途径的拓展视而不见,忽略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新业态并以此谋生的事实,显然也不科学。
遗憾的是,从报道中可以发现,以自由职业、灵活职业为幌子,成为部分高校粉饰就业率的妙招。
“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其中的造假固然不应被容忍。但换一个角度,如果几乎没有门槛,随便注册一个公号就可以归为就业,这样的就业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就业率统计又有多大价值?
在就业率统计中造假,直接受害者是学生
除此之外,掺水的就业率数据还会掩盖高校办学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乃至经济形势的研判。是下决心改革的时候了。
那么“自媒体就业”又算什么呢?
人人皆可自媒体。我注册个平台账号,发布几篇文章,我就可以被称为创作者;给别人点几个赞,发表一些评论,我就可以算是互联网运营人员;在家直播打个游戏,既玩了,又有掩人耳目的理由,父母问起来,我就说我在创业,直播!我就成了电竞从业者。真的是这样吗?高校们怕是对自由职业者有什么误解。
小编认识的一个全职自媒体作者,每天7点准时起床,开始看书写字做视频,一天脑力劳动10小时,半夜睡觉时刷到一个热点就得立刻起床。
整个人一天都是围着热点转,由于没有挂靠公司,自己要交保险,自己要主动出去跟人打交道,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必须时刻保持转动。因为不去写字,就没有了经济收入,就意味着弹尽粮绝。
这样的精神压力和体能强度,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大家对自媒体还是存在着许多误解,这一行真不是有手就行,它不仅需要勤奋,更需要天赋,并且淘汰条件众多且苛刻。
时间管理、人际交往、视频技术、文字功底和知识面的宽窄,一环不行你都做不起来。
用自媒体来糊弄就业率,充分暴露了高校管理层对自媒体肤浅的认识和傲慢。最气的是,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拿毕业证换就业证,逼着学生签就业协议。
希望这次教育部能好好地查一查,切实保障大学生们的权益,不要再让他们“被就业”
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部分高校用灵活就业粉饰就业率,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的全部内容了。
想了解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远大前程学历提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