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伪勤奋”,老师是主要推手?还有这三个“元凶”,别忽视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学生,看上去特别勤奋,但学习成绩踏步不前,甚至还呈下降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他们不是真的勤奋,而是“伪勤奋”。

很多人认为,学生“伪勤奋”,多数与老师有关,老师是主要推手。正是因为老师“大水漫灌式”的布置作业,逼着学生花大量时间重复做题,学生每天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就很吃力了,根本无力再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也就是说,老师的“偷懒”,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低下,也让学生处于“伪勤奋”状态。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老师“真勤奋”,跳入题海,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命题,确实可以少布置一些作业,不过多浪费学生的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但,学生的“伪勤奋”不仅仅与老师有关,还有这三个“元凶”,别忽视。

第一个“元凶”:家长的过高期待

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孩子,本身水平就那么多,能力就那么大,家长却总逼着他(她)死劲地学,又是托关系把他(她)送到重点学校或重点班,又是花大价钱请名师辅导。孩子不想直接与父母对抗,只得时时刻刻做出勤奋的样子。

第二个“元凶”:孩子虚荣心在作怪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正面评价。学习成绩不好,起码要把样子做好,这样家长和老师至少会认为“孩子很不错,就是还没有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

“伪勤奋”与孩子的虚荣心有一定的关系,他们不希望被别人否定,于是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只做事不思考,有时候就是在“划水”,学习效率很低,成绩长期处在较低水平。时间长了,家长和老师都会发现他们是“伪勤奋”。

第三个“元凶”:学生个人对当下的纠结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中国社会,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很多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说,“一直学,努力学,直到考上好大学”。但很少会有家长告诉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大学考不上,或者连高中都不考上,该怎么办?

受到家长和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就非常纠结,一方面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不会真的努力;另一方面,他们怕不学习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会做出勤奋的样子。这类学生不仅对当下纠结,对未来也很迷茫。他们既渴求成功,又下不定决心;他们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奋斗方向,却又对失败充满恐惧,只能以“伪勤奋”的状态勉强安慰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家长,若孩子处在“伪勤奋”状态,该怎么做呢?

首先,调整心态,设定合理期望值,不要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色,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能力水平。如果家长总是以很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就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总觉得孩子身上满是缺点,于是逼着孩子走“伪勤奋”这条路。

家长需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同时与孩子保持通畅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帮助孩子找回学习自信。有了学习自信,孩子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学习动力,孩子就会自觉地调整学习状态,变“伪勤奋”为“真勤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次,科学引导,并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

孩子表面上努力,实际上在拼命划水、放飞自我,是客观现实和主观意识双重负面影响造成的,家长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主观方面,家长要科学引导,改变孩子的意识,帮助孩子找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核心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如果孩子主观上抵触或表现出焦虑,家长不要心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下手,慢慢往学习上带。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动点脑子,也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只看孩子的考试成绩,考不好就发脾气,这样肯定帮助不了孩子。

客观方面,家长要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孩子上小学,可以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图书馆,或经常在家里做一些科学小实验、讲一些人文历史故事,让孩子从内心里认同、接受科技和文化。同时家长还要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解决学校方面的客观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伪勤奋”不可怕,只要介入的及时,解决得彻底,孩子很快就会摆脱“伪勤奋”的困扰。但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孩子不再“伪勤奋”,家长也不要松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因为一旦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孩子又有可能再次陷入“伪勤奋”状态。

标签: 孩子 作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