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国际学校的精英家长,他们还好吗?

Miki粥原创,公众号mikizhou520

对于在中国读国际学校的20万精英家庭来说,教育被割裂成了两个阶段:

2020年之前,2020年之后。

在前一个阶段,他们对体制内的教育充满了愤怒,无论读没读过公立,无论是幼儿园还是高中,他们坚信自己付出高额的学费,可以换回来一种理想化的、顺应人性的教育。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手里掌握的,是治愈中国教育病灶的良方;

而在魔幻的2020年之后,在近距离被国际学校网课折磨之后,面对蹭蹭上涨的学费和缩水的课程,这群精英家庭的高知父母们,心态崩了。

用金钱构建起来的教育理想国,似乎并没有那么理想。

学校一边学费大幅涨价(某校涨价6%,还要求缴纳5万占位费),一边要求家长不要用买卖来衡量给孩子的教育的价值。

2020年3月,北京两个500人的国际家长群1个小时之内组建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协商教学整改方案,或着退费。

一天之后,我的朋友被踢出了家长群。两个群随之也解散了,沸沸扬扬的一场退费风波,就这样火速被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熄灭了。

教育还是要继续,虽然信念有了裂缝。

有些资源深厚的家长,直接选择了体制内名校登陆。高年级就转四中、人朝分、陈分、101国际部,低年级的转实验、史家、府学胡同…

也有人坚定地留下,他们觉得:一轮清洗过后,国际教育的圈子更纯粹了。

但,还有不少人在观望,盘算自己转回公立的可行性。

有个家长说,如果要从国际学校离开,你就只能去公办名校。一旦去了普通学校,就会暴露出你教育资源的短板,在精英阶层的家长圈里,面子挂不住。

留下还是离开,是个问题。

01离开的理由

魔幻的2020年,让留学家庭坐了一把刺激的过山车。

脱口秀演员特朗普应该没想到,他对中国精英家庭的教育决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防疫政策失败、民粹冲突升级,变脸一样无常的政策,让美国彻底沦为了中国人眼里肥皂剧的主角。连我只爱广场舞的婆婆都能随口点评几句,说打消毒水治病这不科学。

很多家长觉得,美国的教育再高大上,也没少教出丧失理智的人间奇葩。

这种看法,一度成为国际学校招生的瓶颈,以至于圈里的大咖纷纷跳出来洗地,让大家冷静看待美国的是非,国际教育还是很有意义的。

有没有意义,中国家长用脚投票。

有个国际学校的资深专家说,离开国际学校的原因很复杂:

压根没想过留学,借疫情提前走了。

小学生家长说,自己从来没考虑过送孩子去留学。至少现在是这样。

当初选择读国际学校,只是因为感觉国际教育尊重个体,孩子可以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成长。等他大一点,还是要参加中考去的。

这些家长的选择,终究都要回到体制内。现在碰巧疫情的缘故,厘清了国际教育个性化培养的套路,抓紧时间,正好回去。

经济不好,破产了

这个告别国际教育圈的理由相当直接。毕竟读国际学校,第一个门槛,就是钱。

当年我劝过一个妈妈,家庭年收入20万就不要考虑这条路径。就算不生二胎,那也负担不起国际教育路径上的隐形成本:兴趣培养、夏校冬令营、以及各种全球化考试。

况且,现在国际学校的圈子都是多子女家庭,两个标配,仨娃的也很正常。精英鸡娃的理论和生育数量有关联性的。富豪为什么都是大家族?孩子多了,总有个把争气的。

教育的投入上,要保障一碗水端平,总不能一个公立免费,一个国际学校三五十万。

2020年生意难做,学费的压力就凸显出来,成为了他们离开国际学校的理由。

对国际学校不满意

之前我有一个朋友,恨透了公立小学一天20多张卷子,就把娃送到国际学校。

送到国际学校,孩子是比之前要快乐了,但她又开始纠结,因为每次拿回来的成绩单都是A。外教从来只说孩子好好好,她担心这只是给家长的安慰剂。

她说,非标化成绩的考卷咱也看不懂,孩子和同龄人比,到底是什么水平?

说到底,中考成绩最好的还是在民办。

公参民,像人朝分、陈分这种,公办名字,民办性质,学费一年才10万。比起30万的贵族校,生源复杂,用成绩说话的学校,似乎更符合精英家庭的教育诉求。

家长看中北京一流公办国际班的生源整齐,都是中考560的,北京前10%的中考生。

而这些牛娃会自带气场,营造出一种“不努力是不可能的”的环境,吸引了国际学校高年级的牛娃们,跃跃欲试,想成为帝都教育最快轨上的一员。

国际学校昂贵的补习班

课外补习,无处可逃。

在国际学校读书的中国孩子,几乎人人都在补“大语文”。

校内中文课量太少,这在中国精英父母看来无法接受,因为孩子丢了中文,就相当于失去了跟体制内牛娃平等竞争的机会。

此外,还有IB全科补习。这特可笑,家长一年几十万学费,不就是为了学IB吗?

但中国不少IB学校在摸鱼,拿不出让家长接受的成绩单。学校理直气壮,觉得这就是纯粹的IB教育,写作业提分是作弊。当然学校也不保证你的分数,读不好是自己的事儿。

之前一个上海妈妈就吐槽说,自己2年100万都花在了孩子的补习班上。

政策多变,安全不保,不再考虑留学

海外疫情爆发的时候,我有有个朋友在英国陪娃读书。眼瞅着单日新增五千,英国政府还佛系躺倒搞全民免疫,这个妈妈当时就急了,到处找黄牛买回国的机票。3、4万一张的根本买不到,5、6万的商务舱也要,但真的没有票。

母子两人被困英国数月,胆战心惊地居家隔离,去超市抢卫生纸和大米…

熬到了7月份,花了五万抢了两张机票,一路辗转到伦敦做了核酸检测,才终于回了国。

有了这段经历,她觉得,在哪里读书都一样,只要安全就很好。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连续打击性的签证政策,让中国精英家庭丧失了海外教育的信心,也顺便明白了一件事:留学这件事,到底谁说了算。

知乎上有一个NYU学经济的女生吐槽,说返校被美国海关刁难,被怀疑性工作者关小黑屋,还强制遣返,要求五年内不得入境。下面立刻就有人跟帖,说自己入关的时候也遇到各种刁难,威胁,最后遣返,5年禁止入境,学生签取消。

现在坐等美国换总统。

网课性价比低,花钱买不到外教课

有人赌疫情过不去,外教回不来,盘算继续网课,还付那么多学费不划算。她们大多是暂时离开的,没想过放弃未来出国这个目标。

只是,没想到外教回归的这么迅速,下半年开学才一个月,就和往年一样的师资配备了。

家长赌错了,却没办法转学。新的学年已经开始,只能在公立学校混上一年。

好在,小学教育也没有什么连贯性。在公立学校修炼一年,也省一年的钱,中文基础强化一下,再回来。

反正在教育的选择上,他们总是有很多条路的。

此外,还有一些家庭是从公立校转国际的,本来就不适应国际教育,而因为留学变冷,公办国际部还有了空位,有些高中生就借势转去了这些学校。

不管家长是佛系还是鸡娃,都知道在北京这个地方,公立国际部四大金刚始终站在国际教育之巅:学费低、生源整齐,而且成绩好,就连和世界顶尖大学之间的距离,似乎也更近一些。

02融入的阵痛

然而,从国际学校转入体制内学校,并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育方法、课程体系、周遭的同学环境,甚至家长群的氛围,都会让初入公立校的家长,感觉各种的不得劲儿。

有个最近把娃转入公立学校的妈妈吐槽,说刚开学全班订全科练习册,辅导资料,自己入校晚错过了,就在家长群里问都买啥,买什么样的?

结果,没有一个人理。

她说,这在国际学校是不可能的。国际学校家长群里那些妈妈们,都恨不得拉着你、带着你去买,甚至替你买了都没问题。但在这所公立校的群里,她只能凭借想象,拼凑出屏幕后那一张张冷漠脸。

而且每个学校都一样,各忙各的,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一点团队精神。

国际转公立,家长不适应,孩子也有不适应。

有个男生在国际学校里长大,小班教学精心培养,情商就特别高,很招女生喜欢。公立学校的老师看不惯,觉得他会影响教学秩序,就拒绝他去学校上晚自习。

还有一个孩子,在道法课上对同性恋表示理解和尊重,就被公立的老师认为三观有待提高,最后还惊动了德育处,叫来家长,一起对其幼小的心灵进行拯救式围剿。

有个老母亲刚转公立学校的时候,隔三差五的就被叫家长。

她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女强人在公立学校的老师面前如何毕恭毕敬。天大的事,没有孩子的事大,老师的一个叫家长的电话,碾压一个上千万的项目会。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融入,她甚至帮娃接下了学校公众号撰稿。用自己少得可怜的周末时间,和助理一起,默默帮班级诗歌大赏写点评,然后排版、发布。

但是,最不适应的还是考试。

有个妈妈愤慨地吐槽,公立学校必须执行标准化答案,否则就是个错。这对于国际学校的孩子来说,是最难转变的,所以拿不到高分。

转入西城某尖校的老母亲,最近忙疯了,天天带着孩子从朝阳往海淀跑,去上全科补习班。

我说,国际学校的孩子语数要补这也就算了,英语怎么还要补习呢?

她说语法没有强化训练,考试一塌糊涂,更不要说写作了!写作,在公立是有套路的,比如怎么开头,怎么收尾。她家孩子统统不在乎,随心所欲的就把文章写成了一首诗…

拿不到该拿的分数,一个国际学校的钛合金牛娃,就这样摔成了公立学校的学渣。

也许很多人会问,拿到分数这件事重要吗?很重要。

但重要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为了让一个骄傲的孩子,在公立名校的牛娃包围圈里,还保有奋斗下去的坚定信心。

当然,也不是全面溃败吧,她说。国际学校上百万的学费,还剩了英文口语和听力,对了,体育非常好,中长跑都是全年级第一,为娃在公立名校里实力挽尊。

因为离开国际校的家长,都会为孩子选的最顶尖公立学校。

所以孩子们被牛娃们围剿,很辛苦、自信被摧毁、语文压力特别大,时间总是不够用,很想要成绩,但又习惯性地不想放弃各种活动,特别挣扎。

最近转公立已经一年的孩子拿回家科技节设计大奖,但他还是闷闷不乐。

因为爸爸刚刚为他揭示了一个真相:

你的中考,只看分数。

03留下,还是离开

留在国际学校的妈妈们还在观望,比拜登还操心美国大选的结局。

她们找每个上岸公立的妈妈咨询,你为什么会选北大附?是户口划片还是学校好?你说海淀的学校咱们国际学校孩子会不会不适应?是不是先选一个学校,跟不跟得上再说?

但,她们又不需要答案。

提问,只是为了缓解某个时刻强烈的教育焦虑。

这个有很多问题的妈妈,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国际学校。她担心,海淀初中成绩太好娃跟不上,又担心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丧失信心更加逆反…

当你不想选择一条路的时候,总能找出100个理由来说服自己,说这是合理的。

三年前,有一个老母亲也考虑过离开,就去参加了101国际部的招生会。

她发现公立国际部顶流者的招生说明会上,只有鸡血妈妈,那种陪娃刷奥数刷分级阅读,请假也会坐在学而思创新班的后排,认真做笔记的彪悍女性。

像自己这种醉心工作,坚持多年对娃放养的、只剩下有钱的老母亲,根本就不可能进入这个已经搭建了十几年的深度鸡娃患者的教育圈层。

想明白这件事之后,她在国际学校的斜对面买了一套2000万的别墅。

在她看来,与其回去和普通家庭争抢那些本已经很稀缺的公立优质资源,不如跨越这片山海,直达自己的教育目标。

有个上海的爸爸,把娃从公立校转进了一个每年都斩获藤校offer的国际学校,顺手发掘出了一个国际教育的陨石坑。

在读的两年,孩子好像一直在补课的路上。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撇开教学方法差异不说,功课上要对齐的东西太多。整个家庭都在为了升学疲于奔命,花费巨大,效果不佳。

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再转回公立校,但是马上要申请大学了,时间折腾不起。

一狠心就把娃直接送去澳洲念高中,念完升澳洲八大,避开和美本牛娃的正面刚。

反正目的地是幸福,何必在奔向幸福的路上庸人自扰。

04凡是选择,总是具有两面性。

任何一种教育,都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的那么糟。

它只是不同的两条路。

有个转入一流公办国际部的女生,用了两首诗来形容国际和公立的区别。她说,

在国际学校,尤其是IB学校学习的感觉像这首诗:

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旷野里独自奔跑,很容易迷失方向,但也有可能一回头就看到独特的风景。

在公立学校的学习更像下面这首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简洁(沙如雪),有方向(月亮),还有明确的考核约束(金络脑),容易在专业领域快速精进,达成目标。

但可能又会少一些独立探索和发掘意外潜能的可能性。

(两种教育)确实就只是存在差异,并没有高下之分。

(只是)不同的环境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适应。

反而是那些被2020改变的孩子们,并没有外界的反应那么强烈,他们只是接受、融入,然后继续在学业上前进。

逃离国际学校。

有人选择放弃,也有人选择留下;更多人仍在纠结观望,左顾右盼。

这合成了2020年国际教育圈的一张底片。

转学后搬家到西城的老母亲调侃自己是现代孟母三迁。

她说,之前几乎天天收到留言,问她的孩子在公立适应的怎么样?现在随着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疫情常态化,困惑慢慢变得零星。

世界总归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出去看看世界的终究也会出去。

只是稳定的日子过去了,变化会成为生活的常态。

她也并没有想好孩子未来要走哪条路,

说,看看中考成绩再说吧。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