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董藩教授:宣扬“女性不生育”,是反人类行为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后代"都是非常看重的,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在古代不孕育后代,是被视为不孝的。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婚率和新生率大幅度降低,关于女性生育的问题也再次引起了大众的热议。

6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女士公开在社交平台宣扬“女人不是用来生儿育女的”,这一观点引起了部分网友的赞同,同样也有部分网友提出了异议。而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教授董藩则表示强烈的反对,他说道,公开宣扬该观点实际上是价值观出了问题,是反人类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女明星公开发言需谨慎,独立女性与生育不冲突

细看董藩教授的观点会发现,虽然该观点有些偏激,但其中所指向公众人物的部分值得大众思考。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公共社交平台上公然鼓吹"不生育",实际上是欠妥当的。更何况杨丽萍女士的不生育是以"事业有成"换来的,如果将"不生育"与"当代独立女性"相挂钩,其实是会对许多缺乏辨别力的普通人产生误导,难道孕育了小孩就不属于独立女性了吗?

结论肯定是否定的,有的人本来就特别喜欢小孩,即使怀孕依然坚持在工作,在家她是温柔善于倾听的母亲,在工作上她是精明干练的女强人,不同的情景之下她扮演不同的角色,两者并不冲突。而杨丽萍女士这样公开倡导发言,会引起部分女性误会,认为不生育才是独立女性应该做的,认为不生育就能够事业有成。

实际上女明星跟普通人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她们生育后对事业带来的影响远大于一般的职场女性,而没有后代的她们所拥有的资源和粉丝比生育后所拥有的要多得多。孕育一个孩子带来的收益远小于其得到的部分,她们中的部分就不愿意为了孩子牺牲掉正在上升期的事业。

在大众眼中只看到女明星镜头前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忽略了其背后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牺牲诸多爱好才能维持镜头前的风光。而有了孩子后,得对孩子负责,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无法与孑然一身时相当,所以不生孩子对她们来说是最优选,但并不适合每一个普通人。

关于是否孕育一个孩子,一定是谨慎又谨慎,这是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决定带他来这个世界,意味着必须对他负责,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可以孕育小孩。公众人物跟普通人的生活差距巨大,在盲目跟风前需要谨慎。

“不生育”等于反人类的观点,应多从多方面考虑

同样董藩教授的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他仅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生育"问题。认为女性不生孩子整个社会没有新生人口,将来有一天人类会消失,也不利于当下社会的发展。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十分的荒谬的。虽然对社会来说新生人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对缓解国家劳动力紧张,应对老年化有帮助。但董藩教授所提出的"多生"实际上这只是从社会乐观的方面考虑,理论上来讲新生人口的增加对国家来说确实是好事,但如果想短期解决掉社会问题,还是存在一定困难。

培养一个孩子往往需要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从二十岁后才会有"反哺"的能力,社会赡养的问题靠新生人口解决本身就很荒谬,应该是从政府的层面,解决养老问题,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从生育层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社会层面上考虑,如今中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倡导的主基调也是"多生"。但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在考虑到社会国家的时候,却忘记了站在一个人的角度考虑。作为一个有能力独立思考的人,作为会伤心、难过的个体,在考虑另一个新的生命进入生活的时候,更多的不应该考虑社会国家,而应该问问自己,准备好了么?

盲目生育不仅是对孩子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不负责。盲目倡导"多生",不是社会的良药而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毒药。倡导生育应更多地从个人的角度考虑,从女性角度考虑,其不是生育的机器,而是一个未来会成为母亲的人。

成长在没有爱家庭的孩子是不健全的,而拥有孩子并不能让其觉得开心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在考虑是否"生育"的时候每个人最应该考虑的不是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而应该考虑自己有多么期待这个孩子的到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董藩教授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没有将社会问题从社会各方面进行分析,而是简单直接地将这个问题和新生人口联系在一起,后又直接归类为"生育"问题,实际上生育只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概括所有的现实情况。

独立与家庭并不对立,生育是权利不是义务

如今总有一部分人喜欢将"独立"与"家庭"对立看待,但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有的家庭喜欢孩子,同样他们也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他们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点,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兼得。

社会上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喜欢温馨的家庭生活,他们没有太过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想法,只想每天有人陪伴说说心里话,他们的人生就是结婚生子,体验儿女承欢膝下的快乐。就一定会有一部分人所追求的就是扬名立万,再去苛求她必须生多少个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反人类。

董藩教授教授的观点有可取之处,这是社会不同的声音,但其观点也有不当之处,应注意辨别。是否生育是个人的选择,虽然不赞同别人的想法,但也应该做到尊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究其根本只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罢了,孕育子女的能力是上苍赋予给女性的权利,她们自己的身体她们有权决定应该如何使用,没有人可以强迫她们,这是权利而不是必须去遵守的义务。

旧社会的"男尊女卑"、"女人就应该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观念已经悄悄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即使有少部分的人依然没能接受这种转变,但大部分的人已经开始提倡"男女平等"。

在家庭地位中丈夫和妻子已经是平等的了,而孕育一个孩子,他不会仅仅属于爸爸,他的生命里也有着一半妈妈的DNA,这是血脉的传承,如果非要将家庭和生育对立起来,只能说这是毫无道理,是挑起社会矛盾。

家庭不应该成为每个独立女性的束缚,孩子也不是独立女性实现人生价值路上的绊脚石,无论生育与否都只是人生的一种模样,这是自己的路应该根据自己的心来选择。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生长在不同的环境,生与不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最后的结果能对得起自己,都是正确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代女性不愿生,部分是因社会保障未跟上

在大家谈论"生育"问题轰轰烈烈的时候,另一个"职场女性"的问题也被再次提起。部分未婚有男友的女性在应聘时会受到苛待,因为公司会考虑其"生育"问题,而选择男性职员或已婚已育人士。

站在公司的角度这种情况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有些小公司的人员开支本身就有限,实在负担不起员工的带薪产假。而适婚女性结婚生子是人之常情,两相矛盾之下求职者只好在应聘时就表明几年内不会要孩子,不然就自动离职。双方都不容易,只能一方妥协。

这不禁又让大家添上了几分疑惑,难道很多职场女性不要孩子是真的不愿意生吗?

早在2010年底就有一家日本公司就日本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做了一次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不愿意生的日本民众不是因为不想生,而是担忧养育一个孩子的消费。无独有偶,如今的中国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一旦生育一个孩子耽误母亲的工作是肯定的,而后续孩子教育、医疗等开支都不小,现今社会高水平的人才已经过剩,孩子只能削尖了脑袋往人上人挤,这其中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何让生育一个孩子的母亲得到保障,才是现今人口学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相关生育保障落实,一些想生却又不敢生的家庭,才有足够的勇气,孕育后代。

为了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如今的大多数公司都会在入职时为员工购买生育险,这份保险是为怀孕的职场妈妈提供的保障,是在生完孩子后可以向当地的有关部门申请报销生产的费用。一些比较人性化的公司,不仅妈妈会有产假,连爸爸也可以一起休产假。

二胎政策已经全面开放的当下,人口的增长率不增反减,部分专家并没有发现自己的方向错误,甚至还鼓励大家生三胎。希望下次她们在倡导"多生"时,应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有可能是想体会为人父母的夫妻,有那个勇气去孕育一个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