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和你对着干?读不懂他的“叛逆”,你永远成为不了好父母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叛逆”头痛不已,总想找一些什么办法“修理”孩子。

实际上,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代表父母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了。

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孩子就会受益一生。

深夜12点,朋友发圈:气得肝颤!

朋友的孩子自从上了初中,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各种难管,常常把朋友折磨得要崩溃。

你说东,他偏往西。喜欢唱反调,专做父母不喜欢的。

说不得骂不得,脾气特大,动辄不是把自己锁屋里,就是离家出走。

对父母越来越不耐烦,顶嘴,甩脸,拒绝交流沟通。

有一次,朋友一天被气哭了三次!

心理学上将这种,孩子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思维偏激的现象,称为进入“叛逆期”。

家有“叛逆儿”,如有一颗行走的火药桶子,敏感、情绪化、一点就爆。

可是这一切,真的只是“叛逆期”作祟吗?

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

孩子叛逆的背后,你真的读懂了吗?

01

叛逆的本质是无助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主角伊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叛逆孩子。

上课捣蛋,不交作业,已经留级2年三年级。

各科成绩垫底,把要家长签名的成绩单喂狗。

假装生病,伪造请假条逃课。

撒谎,打架,搞破坏一个不落,把父母气到抓狂。

心理学家杰弗里·伯恩斯坦说:“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无助,本质也是无助。”

没有人发现伊桑从小就患有读写障碍,在他的眼里,字母都在跳舞,根本没办法识别,没办法集中精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连“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么简单的操作,对他来说也很困难。

而这一切,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如此轻松……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依然把最简单的ABC和123写得像天书一样,依旧挂科考0分,即将面临退学。

作家刘娜说:“捣蛋,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教信号。”

如果父母及时察觉他的无助,将他从困顿中解救出来,他自然没必要用调皮捣蛋的行为掩盖自己的无能。

如果父母及时看到他的需求,适时提供帮助,内心得到满足的孩子,自然不需要用叛逆的方式博取关注。

越叛逆的孩子,其实越无助。

他表现出来的种种叛逆,不过是在向父母呼救:看看我,帮帮我!

知乎网友@易不拉的故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叛逆孩子的真实心声。

小升初那会,他被男老师猥亵,当他告诉父母时,却认为太扯淡,没当回事。

之后他又多次提起这事,父母就认定他是故意闹腾,不想好好学习,便把他揍了一顿。

求助无门的他,变得焦躁,易怒,厌学,不自觉的和父母对着干。

这件事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一碰就痛,一痛就忍不住冲父母发火。

多少年过去了,他依旧只能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

樊登老师说:“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情绪起主导作用,于是每次跟父母的沟通不是逃离就是对抗。”

孩子的行为不会孤立存在,叛逆的表面下,可能是他的内心在“哭泣”。

叛逆,不过是孩子与父母沟通无效所诞生的产物,亦是孩子最无助时发出的变相求教,试图引起父母关注。

02

叛逆的背后,是爱的匮乏

曾看过一个视频,原本乖巧可爱的姐姐性情大变,动不动就撒泼打滚,打父母,揍妹妹,不可理喻……

原来,自从家里添了妹妹,所有人都冷漠了她,姐姐仿佛成了多余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于是,姐姐也要求抱抱,却被责怪你都多大了。

她开始一次次表现自己,却都被忽视了。

她甚至学着帮忙干活,却成了理所当然。

失落,委屈,难过,姐姐强烈的意识到“妈妈只爱妹妹,不爱我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当她发现不听话才能引起妈妈注意时,不听话就会成为她绑架父母的惯用伎俩,消极但有效。

因为妈妈批评她时,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她身上。

因为妈妈每次失控揍了她后,会因为愧疚而对她特别好。

就像视频最后,教育家兰海老师说的:“孩子的问题,不是他的行为,而是内心需要。”

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叛逆的情绪和行为,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解码青春期》书中提到一个“推压杆效应”:

即人们在坐木质的过山车时,会反复的推压杆,检验压杆安不安全。不断挑战父母底线的孩子,就就检查推压杆一样,需要反复试探确认父母的爱。

该书的作者乔西·西普曾经也叛逆得厉害,作为一个孤儿,他需要送往合适他的家庭。

但每次被送往寄养家庭里,他都会不断的捣乱,做各种坏事惹怒家长。然后暗中计算,多少天就会被赶走。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无论怎样恶作剧,捅窟窿,都包容接纳他的养父,他的生命才有了转机。

有一次,他因无证醉酒驾驶被捕,父亲说了一句影响他一生的话:

“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感动之余,他开始悔过上进,最后他成为了著名的青春期方面的研究专家。

爱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和叛逆行为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听到叛逆背后的呐喊,就不会简单的跟孩子对立,堵死沟通的情感渠道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叛逆,权力斗争的产物

中国青少年报告曾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75.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父母都过于强势:

孩子渴望独立,父母却事事包办。

孩子想要自由,父母却将孩子紧紧拽在手中。

孩子试图规划自己的人生,父母却强行设计孩子的未来。

可见,孩子的“逆”,往往源于家长的“叛”。

教育家尹建莉分享过一个故事。

饭桌上,一个男孩要喝可乐,妈妈却一把抢过可乐,递去一瓶杏仁露。

孩子生气的吼道:“你从来都不让我喝可乐,光让我喝酸奶和杏仁露!”

不管旁人怎么劝,妈妈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可乐没营养,喝它干嘛?”

“啪”的把杏仁露打开,而孩子,则气哼哼地拒绝用餐。

尹建莉指出,妈妈的强势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是保证自己的权威不可侵犯。

久而久之,当孩子攒满委屈,他就会越来越叛逆不听话,导致亲子间的权力斗争。

什么是权力斗争?

在书店,一位妈妈挑了本名著给孩子,说是老师推荐的。

孩子瞥了一眼,没吭声就走开了。

不久,孩子挑回了一本书,妈妈却看也没看孩子挑的书说:“不行,必须买我这本。”

孩子就随手又拿起几本书,生气的问:“那这本呢?或是这本……”

妈妈气不过:“我出钱,我说了算!”

孩子也不让步:“我看的,我说了算!”

这就是典型的的权力斗争。

其主要表现为,父母和孩子针对一件事,彼此都想要争取一个控制权或决定权。

然而,他们不会去想这个事件的一个合理性与正确性,只要自己能“说的算”就行。

孩子认为“我有权利决定”,可妈妈却认为“你必须听我的”。

一边是渴望做主的孩子,一边是不愿放权的父母。

于是,叛逆就这样诞生了。

所以,孩子的叛逆很大程度地来源于父母过多的管束和压制。

叛逆,不过是孩子与父母间权力斗争的一场较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孩子种种的不听话,叛逆,其实都是对父母不恰当的教育和错误沟通的反馈。

孩子叛逆,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都需要改变了,而不止是孩子。

看见,是改变的开始。

心理学有研究,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这一点,孩子的生命力就会得不到释放和引导,会走向两个方向: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

只有看见孩子叛逆背后的动机,才能给予合适的帮助与引导。

理解,是打开孩子内心的通道。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书中指出,叛逆的孩子几乎都会觉得不被家人理解,家人也确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理解是最有效消除叛逆的方法。

只有家长理解了孩子的内心,说出他的需求,孩子才愿意和你沟通,倾诉。

赋权,对孩子最好的尊重。

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给他一个明确的界限,在界限内让孩子做主。而不是永远说不,一味的干涉,否则他就只能通过暴力来争取获得自己想要的。

有句话说得好,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孩子的叛逆一两天形成的,自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

但家长只要给予足够的爱与耐心去引导,孩子自会慢慢收起身上的刺,慢慢靠向你。

愿每位父母都能早日读懂孩子的叛逆。

愿每个叛逆的孩子,都能早日回归家庭的怀抱。

标签: 孩子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