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妈妈裸辞陪娃“小升初”,中产培养精英只能死磕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前几天跟一位清华博士妈妈聊天,她儿子是去年被六小强点招录取的。

她说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提早规划,导致最后两年手忙脚乱。

最后不得不辞职,全程陪孩子备战,才赢得了一线机会。

海淀这边很多孩子是一岁半左右,就开始听英语歌、看英语绘本,进行双语启蒙。

四岁左右开始学琴、学画画也是标配。

孩子如果想被理想中学录取率,那奥数证书、作文证书、英语证书就都是敲门砖。

而我认识的这位妈妈,此前一直没有太用力「鸡娃」,觉得自己孩子平时成绩不错,加上有一些特长,忽略了系统规划。

到快 4 年级了,才去拼奥数、拼 PET、拼大语文和各种奖项。

自己累孩子也累,要不是最后有点幸运,孩子只能去很一般的中学或者等待派位了。

我很理解这种感觉。

古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其实父母无远虑,孩子也一样是必有近忧。

我家两个女儿起步应该不算太晚,阅读从出生就开始培养,英语也是早早提上日程,没有错过敏感期。

孩子很爱学英语和阅读,不觉得是任务,也不觉得有困难。

唯一后悔的也是奥数抓的有点晚,三年级才开始上。

当时我先生力主不学奥数,觉得奥数并不适合所有孩子。

家里也有持续给孩子做一些头脑思维的训练书,所以我就没有坚持。

后来发现奥数还是学校考察很重要的方面,所以俩孩子都要去补足这个短板。

周知方出生于2000年,是2019年花滑世锦赛中的季军,也是唯一一位00后选手。

5岁第一次踏上冰场、9岁开始接受专业训练、10岁拿到全美冠军、12岁入选美国花滑国家队、16岁拿下世青赛花滑冠军,同时创下青年组自由滑和总分两项纪录。作为花滑界最炙手可热的新星,周知方被认为很有可能超越2019花滑世锦赛男单冠亚军陈巍以及羽生结弦,在2022年夺冠。不仅如此,周知方的学业也没有落下,16岁就完成了高中学业,ACT满分还获得总统奖。

重要的是,在年轻的周知方闪闪发光的履历背后,是它背后华人中产阶级家庭的巨大付出。其实,不光是周知方,2019花滑世锦赛冠军陈巍的成长轨迹也与周知方十分相似。出身中产而能够通过不断自我塑造,最后走向世界顶级舞台,全都离不开他们的父母。这些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从金钱到精力,倾尽所有。

01

周知方出生于2000年10月25日,现在19岁。他的父母为清华计算机系的同班同学,90年代初随着出国潮来到硅谷,分别在谷歌和甲骨文工作,育有相差两岁的一女一儿。

据称,周知方的姐姐周知圆也是文武双全,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方面擅长跳水和小提琴。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周知方不仅中文说得很好,而且学习成绩经常考A+,更有着体育天赋。

周知方5岁开始接触溜冰。其实,因为表现出对体育的兴趣,在此之前,周知方的父母已经给孩子报过足球、篮球、游泳、滑雪等各种项目的兴趣班。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父母,就算再有独立思考能力,也得付出时间、精力以及金钱,让孩子尝试,甚至是“试错”。多种运动的尝试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孩子慢慢找到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日复一日的早起练习中,周知方逐渐建立起对花滑的信心和尊重。父亲让他从两个最爱的体育项目足球和滑冰中选择一项继续,周知方选择了滑冰。

为了孩子的这个决定,周知方9岁那年,母亲格非辞掉甲骨文公司百万年薪职位,带儿子搬去南加州,全职陪伴孩子训练。

从此,这个家庭开启了母亲带儿子,父亲带女儿的分居模式。

周知方的母亲为了孩子,不仅失去了百万年薪,也不得不从陪伴上舍弃女儿。

母亲做出这个决定虽然艰难,但是让人佩服。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有的父母仅仅是为失去了一份工作已经觉得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你看到,身为清华毕业的学霸精英,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也是分身乏术的。人们不可能既投入巨大的精力拼搏工作,又能得到更多的时间抚育子女。事业与家庭可以兼得的神话在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中,其实只是一个遥远目标。

面临专业级临界点的周知方必须有人推一把,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

周知方母亲回忆:当时自己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头堵得要死。但是思来想去,辞职在所难免。

“如果我一边顾着孩子,一边顾着工作,最后会鸡飞蛋打,什么都没能做好。

而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周知方父亲的付出。因为花滑是一项非常烧钱的体育运动,而且很难说一定能出成效。但是全家人义无反顾地支持周知方。做了这个选择之后,家庭所有的经济重担都落在父亲一个人身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到了南加州,周知方母亲和他租住的公寓条件简陋,黑咕隆咚的,还没有热水。

为了节省机票钱,从9岁到13岁的4年间,周知方和母亲每周至少花费14个小时奔波在南北加州之间。

每个周日,母亲载着周知方从家中出发,开7个小时的车去往训练地,周五返家与父亲和姐姐团聚。

与所有的花滑运动员一样,周知方的训练十分艰苦。

每天早上4点开始训练,到8点钟再去学校上课,下午下课后先是冰上训练,之后理疗,接着还有冰下的健身训练。

但是坚韧、勤奋、朴素的母亲给了周知方力量。他说:“我跟我妈妈一块儿经过了很多困难。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是最好的,所以我知道我得感谢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庭。”

周知方的冰上运动也曾遭受最大打击——因为半月板撕裂,不满13岁的周知方经历了第一次手术。导致其缺席了2013年到2014年赛季的所有比赛,2014年到2015年的赛季,他仍然是在伤病期间没有痊愈。

那段时间是周知方一家最为煎熬的日子。

周知方想要回到冰场,又没有足够勇气,也不知道这样的坚持和牺牲是不是值得。

母亲这个时候没有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默默陪着儿子在南加州的大街上漫无目的地开车,眼前的一草一木都令母子俩想起溜冰的日子。格非说:“我心里有答案,但是我不能说,得等孩子自己想明白、走出来。”

最终,下线两年的周知方重回冰场。

周知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每个成功的移民二代都有个坚强的母亲,从全国比赛到国际比赛,妈妈一直都在陪着我。她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给了我。这绝对是不可替代的。

02

周知方的例子只是千万个中产阶级家庭奋力托举自己孩子的一个缩影。

与周知方一样同为华裔美国选手的2019花滑世锦赛关键陈巍有个类似的家庭。

被誉为“四周跳之王”的陈巍是唯一能做五种四周跳(勾手跳、后内点冰跳、后外跳、后内跳、后外点冰跳)的男子选手。2019年花滑世锦赛,陈巍以4个滴水不漏的高难度四周跳胜出夺冠。虽然,四周跳相当于四倍于体重的重力冲击,对脚踝的伤害极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陈巍蝉联2017–2019年三届美锦赛冠军,2018、2019两届世锦赛冠军。此外,他还是耶鲁大学统计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并没有什么老天的异常眷顾。在上层阶级的护城河已经落成的情况下,打破壁垒中产阶级家庭必须付出更多倍的努力,甚至所有。

1999年5月5日,陈巍生于美国盐湖城,父亲是广西来宾人,于上世纪80年代赴美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母亲是北京人,来到美国后从事中文翻译的工作。

和周知方类似,陈巍这个家庭的孩子也都非常优秀。陈巍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成绩优异,并都是运动健将,哥哥喜欢冰球,姐姐喜欢花样滑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事实上,当初移民美国不久的陈巍家庭,经济是非常拮据的。而如上所述,花滑是需要非常大投入的体育项目,除了训练费用昂贵以外,比赛期间教练的食宿也都要学生负担的。另外,一双好的冰鞋动辄几万块,这都使得一个普通中产家庭很难承受。

但是陈巍喜欢花滑,他的妈妈就支持他花滑。

陈巍的家庭不仅利用一切资源提供一个冰童每年8-10万美元的花费。而且因为未成年选手还需要监护人的陪伴,父母几乎耗费了人生所有的精力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父母这种打拼和付出精神,成为陈巍冰场上奋斗最好的榜样。

像周知方一样,陈巍比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数次感谢自己的中国父母。正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走上了花滑道路并坚持至今。

“我妈妈一直陪伴着我的花滑生涯。第一次上冰时,她就在我身边。此前接受美国中文网采访时,他曾如此回忆。

“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只够负担我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教练费用,所以每次我上课时,我的妈妈就在教练身边认真做笔记,以确保我下次去上课时能表现得更好。是她让我早早地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到后来当我需要去南加州训练时,我的妈妈又会开车载着我频繁往返盐湖城和训练地,每一次都是12到15个小时的车程。”

陈巍说,自己正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了奋斗的精神。“我的父母在二十多岁时移民来到美国,他们刚来时什么都没有,经济十分困难,一切都要从头打拼。”“他们一直想让孩子们明白,成功的背后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说到这里,风玥觉得这些家庭的父母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只有做家长的才知道其中多少辛苦付出。父母给力是充分条件,孩子争气是必要条件,只有这样,一个家庭的教育才必然成功。

03

最后,借用美国媒体对于华裔为什么能够不断在各领域胜出的总结:“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观念是重要的内在动力。相比其他运动员,华裔选手更信任和依赖他们的教练、家长,哪怕是在容易叛逆的青春期仍然和周围人保持着良好的配合。”

归根结底,好的教育是父母舍得为孩子付出。

不光国外华人,国内优秀的孩子家庭都有惊人相似之处。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他们的优秀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被清华大学理科试验班新雅书院录取的武亦姝刚进幼儿园,父母就为她专门定制了一套“家教方针”——要增加女儿的知识储备,不能让她输在起跑线上。

武亦姝的父母从她很小开始就远离手机,和她一起啃《二十四史》和《山海经》;带着小亦姝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节,改编故事结局。从幼儿园到读高中,武亦姝从未远离过诗词。小时候顽皮厌学的武亦姝,蜕变成了知礼尚学的高中生。

莫言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离不开父母以身作则,奋力托举。

不要再将这种为了孩子无限努力的美德丑化成“为了自己的面子去逼孩子”。时代发展到今天,中产阶级父母大多早已脱离了心灵鸡汤中莫须有的“把自己的焦虑和挫折投射到孩子身上”的预设。

我们爱孩子,希望他能站得更高,看到更远的世界;希望他们能见识我们不曾有机会见识的新天地。

为了这份爱,你得付出所有。同样,得到这份爱的孩子,他能得到所有。

欢迎分享

您看了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欢迎大家关注分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