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海选的高考状元:考上北大后,她好像就永远留在了那一天

《奇葩说》第七季终于开始了,海选第一期没有太大亮点,搞笑的选手多,正经输出观点的选手少,倒是杨幂有点令人刮目相看,她反应也快,输出也犀利,比大多数奇葩都更像奇葩。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却没被选上的女孩叫刘纯懿。海选的时候她就见一个怼一个。那时候我以为她只是爱现,刻意凸显自己,以求通过海选,没想到到了导师面前,还是这样子。

刘纯懿是个学霸,是她们市的高考状元,目前在北大就读。

在导师面前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她除了介绍自己的状元身份,就是大聊特聊“内卷”。

四个导师加上杨幂,都是人精里的人精,不太可能没听说过“内卷”,但是她解释了半天,还专门艾特了杨幂,说人家睁着无辜的大眼睛,担心她听不懂。感觉有点瞧不起杨幂,把人家当花瓶了。

她还把内卷解释成:拿了市状元,还被期待要拿省状元。

这就很迷惑。

内卷的意思难道不是:每个人都投入了更多的努力,而总的资源保持不变,竞争难度直线上升。如果她说我们市的高考状元,都考不上北大清华,那倒还勉强符合内卷的定义。

马东看不下去了,打断她,让她介绍一下自己,别把自己绕进去了。

刘纯懿形容自己是一个“从小卷到大,但是不想再卷的人。”

刘纯懿毕竟还年轻,她的想法其实非常好懂。她就是一个“内卷”文化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卷,她考到了市状元,因为卷,她上了北大。

根据刘纯懿的学弟学妹的说法,刘纯懿不是特别聪明,却超级努力,她没法接受别人比她强,一次都不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的人或许会成功,但是一定会很累。想象一下背后永远有人追赶,一秒钟都无法停下来的感受吧。

刘纯懿说她现在不想再“卷”了,估计是考上北大之后,周围都是各种状元,各式天才,天赋平平的她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没法“卷”到第一了。她开始迷惘,我该怎么办,我该何去何从?

这个时候,她想,如果没有卷,不存在卷,那我会不会能好过一点?于是她开始旗帜鲜明地反对“卷”,提倡多元化。

实际上她所想的是:在北大,考试我是实在“卷”不过别人了,那如果换个赛道,我还是有可能争第一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刘纯懿在说话过程中,你会发现她从来不认同任何导师的观点,对于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她都在质疑。马东说她是杠精。与其说她是杠精,不如说她对谁都不低头,她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她很怕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一季《奇葩说》中的许吉如也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卷”文化给这些学霸带来最大的问题是,对他们来说,胜负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除胜负外别无他物。

在哪条赛道上跑,反而不是个问题。

在学校,他们要争取考试第一。

在辩论赛上,他们要争输赢。

读书打卡,他们无所谓读了什么书,但是一定要在朋友圈里做读书最多的那个。

今后有了孩子,肯定还会要求孩子考第一。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竞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万物皆可卷”。

因为有一颗“卷”的心,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不能享受过程,他们实在太在意结果了。

对于刘纯懿来说,高考市状元,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那一刻,她向世界证明,自己卷赢了。但也许她心里还有些“意难平”,或许她在想,如果当时能再多拿几分,那是不是自己就能成为省状元了?

这也是她一直反反复复提到“状元”这两个字的原因。她的人生就定格在那一天,那一刻了。对她来说,状元带给她的是枷锁,其背后的含义就是“我想要一直赢,而不是只赢这一次”。

刘纯懿说:“永远有人要告诉你要向上攀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蔡康永问她“你为什么要介意“有人”的那个人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刘纯懿回答不出来。事实上这个“有人”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她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告诉她:你要向上。你要争第一。

蔡康永看出来了,马东也看出来了,几个导师都看出来了,他们劝她“放下状元的包袱,把这个东西(心胸)打开,(包袱)扔在地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或许很难。因为像刘纯懿这样的孩子,从小在单一价值体系长大。父母、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衡量价值本身就很单一,就是要争第一,就是以分数论胜负。

《令人心动的offer》里的何旻哲也给人这样的感受。对他来说,一切都是结果导向,只要能拿到第一,他并不care其他人的感受。

他想要出风头,拿到好的评价,哪怕为此伤害了其他实习生的感情,他不在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拍梁律师的马屁,期望梁律师当他的带教律师。当发现梁律师不可能成为他的带教律师后,他连句客套话也没有,立马直奔下一个目标。简直就差把“利用”两个字写在脸上了。

对他来说,同伴也好,老师也好,统统只是他达成任务,拿到第一,获得offer路上的NPC。

为了过任务卡,他就刷一刷对方的好感度。但凡发现刷错对象,他就立刻转头换目标重新刷好感。

带教律师都是人精,又怎么能看不出他的这些小九九。

这样的人,即便侥幸拿到offer,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一旦他犯了错,同事也好,上级也好,没有一个人会帮他。

不能受挫,唯胜负论,在学霸群体中已经成了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之前北交大有个大三的学生跳楼了。他留了一份遗书,遗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二十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正途。到了大学之后,我竟然听信了某些自由派的鬼话,妄图“全面发展”,因而舍弃了做题这一优势项目。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时,为时已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是他的遗书原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孩子,靠着拼命刷题考上了交大。上了大学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失去了目标,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多元化地全面发展。

可叹的是,他早已把胜负欲刻到了骨子里。一旦他发现全面发展自己没办法“赢”,立刻就像乌龟一样缩回了壳子里。

全面发展哪里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事情。

无非是想要保研没有成功罢了,他才大三,完全可以再考一次。以他的能力,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可他就是忍受不了,哪怕一次失败。

人间无他,唯有胜负。”这个信念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很多在应试教育中厮杀到最后的学生们,打心底里相信它。

恐怕我们的教育者需要想一想,在漫长的12年求学途中,永远只赞美那些考分高的学生对不对?

这不仅仅伤害了“失败者”,其实也深深伤害了那些“胜利者”。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