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傅院长专访:探索“融汇中西、坐言起行”的国际化教育

导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当今国际化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国际学校办学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京领创新人才课题组联合多位哈佛、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的“国际学校百校调研”于7月正式启动。

校长领导力是此次调研的重点环节,国际学校校长作为掌舵人不仅需要具备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师能力的素质,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力、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优质教育教学人才的鉴别与吸引能力。校长领导力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次百校调研团队专门对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傅院长进行了专访。

深圳国际预科学院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有16年办学历史。作为深圳首家实施国际大学预科课程以及美国中学课程的学校,在16年办学经验的积累下,精心锤炼打造出独树一帜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开设高中9年级预备班至12年级课程,是深圳首批获美国大学理事会授权的AP国际学校成员。在教育方式上,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在吸收美式教育精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国文化传承,独立编纂一百万字《中华国学精粹》,希望能够培养出博采中西之长的优秀世界公民。

嘉宾介绍

傅腾霄

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创院院长

他半生教书半生办学,在教育领域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被业内人亲切地称为“深圳国际教育拓荒牛”。他曾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创院副院长,参与创办了深大附中,及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学校。曾任北大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多家学术研究会高职,多次获省级以上优秀社科成就奖,并荣获首届“深圳教育十大领军人物”称号。

京领:您好,傅院长,在创办深圳国际预科学院之前,您已经是包括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内的多所院校的创校成员之一,那您能谈一谈创办深圳国际预科学院的初衷吗?

傅院长:1993年的时候,我从广州调到深圳大学工作,不久就有一个任务,是一个跟英国女王大学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当时在广东省甚至全国都是比较早,主要是深圳大学和英国女王大学联合举办一个国际合作培训中心。可以招收高中毕业生,在这里进行一年的预科学习以后,直接升读女王大学的有关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在做这个班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当时社会上对留学的热情很高。我们每年实际上只招收50名学生,可是报名的人有好几百,甚至接近1000,我们录取有时也很为难,这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为什么后来在临退休前想到办一个“深圳国际科学院”呢,主要是当时社会上有这种需求。深圳国际预科学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生不仅可以去英国的各所大学,还可以到其他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名校。

第二点是一些大专学生毕业以后,“专升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你要升本科,本科再考研究生,大概要5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录取率并不高。所以我们就跟英国的很多大学达成了合作协议,大专毕业生直接读硕士(专升硕)缺一个本科阶段,我们用一年的预科来弥补。后来受到社会上的广泛欢迎。

京领:学校今年已经是建校的第16年,您认为这个过程中学校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傅院长:简单来说,就是国际化的特色越来越明显。16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国际教育,所以我们的校训有8个字——“融汇中西,坐言起行”。正是认真贯彻这8个字,所以使学院的国际化特色非常明显。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外结合,虽然是汲取了国外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海外名校的课程优点,但是同时我们也强调中国文化,这一点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特色,现在我们又强调艺术特色,不断地让课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国际化。

京领:您刚才也提到了校训“融汇中西,坐言起行”,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学校又是如何践行的呢?

傅院长:我的理解,对现在做教育的人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行合一。我们首先提出,因为是国际学校,又因为是在中国的本土承办,所以是“融汇中西”。

这个看起来并不难,因为国外有大量的原版教材,而且我们的外教都是在国外受到了良好的西方教育。不过西方的东西被我们拿过来,也要结合中国的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这就不容易了。另外我们比较强调要把英语学好,但学英语的又不能是学哑巴英语,仅仅只懂语法或者被动地背单词,而是要深刻理解并善于运用英语语言。我们的体会是,英语学习最好是在阅读和交流中提高。

“融汇中西”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很强调中国文化,我院也为此编了一套《中华国学精粹》,说明我院非常重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授。能够自编教材,这在一般的国际学校中目前尚无先例。

第二句“坐言起行”就更重要了。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让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不够优秀的学生变得优秀”。我们经常讲,中学当然是打基础大学也是。因为你出来工作以后,大学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社会,每一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我记得比尔盖茨讲过一句话,他说他在哈佛大学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同学,这些优秀的同学给了他终身的帮助和影响。

京领:深圳国际预科学院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您认为在办学上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是什么?

傅院长: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外教育的对比。去年7月我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做了一个讲座,标题是“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就是说童心不变;副标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我具体地谈了一下公办学校和国际学校的区别。因为我大学毕业的时间比较早,60年代初期已经大学毕业,毕业后我就留校当助教,几十年来基本上都在公办大学里当老师,从助教一直到教授,其间也在一所有名的中学工作过几年。所以我对公办大学包括中学还是有一些了解。

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它好的一面,如基础比较扎实,老师也很认真,公办学校也喊了很多年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创新思维等等,但是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也是特别注意,除了重视考试分数还要求学生综合发展,比方领导力、组织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等。

京领:您刚才提到了素质教育,那在您看来,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之间有差别吗?

傅院长:这二者之间有共同点,但国际教育的内容可能更广泛一点,所用的名词概念也不一样。素质教育的意思是希望学生们全面发展。实际上过去毛主席已经提出,德智体美劳。国外不用这个名词,它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也就是打好基础,再全面发展。而且我也注意到国外很早就反对文理分科,现在我们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未来的创新性人才,或者说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这些优秀人才一定是跨学科的人才。

京领:自建校以来,您认为学校面临的曾经遇到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

傅院长:简单来讲,对我院来说,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校舍、场地的问题。因为我院是教育家办学,刚开始,我们在对市场这方面考虑还是比较少。所以其中有10年以上,我们都是跟公办大学合作办学,教学设备、教室这一类资源都由合作的大学提供给我们。后来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家长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认为还是要有独立的校园。所以校园问题是我们一个很大的挑战。一直到最近几年,我们这个问题才解决。现在我们已经在深圳市有了两个校区,都是独立的,一个在南山区一个在宝安区。特别是宝安区的新校舍是非常理想的。希望您有机会来参观指导。

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也引入了著名的投资人龚虹嘉先生加盟本院,让学院可以更好发展。而且在这期间,因为我们紧抓教学质量,团结老师,所以我们虽然搬迁了好几次,但是基本上学生和老师都不离不弃,这在民办学校来讲也是个奇迹。当然我们每一次的搬迁都是让学校上一个台阶。

说到现在的一个重大挑战当然都很清楚了,就是在国外疫情严重的形势下,留学安全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的政府非常英明, 6月份由中央教育部牵头,8个部委共同签署了一个很重要的文件,首先就是要加快扩大国际教育,其次就是要让留学工作行稳致远,要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我看了以后非常受感动。这是一剂最好的定心丸。

我想起了一个美国的文学家对外出求学的学生家长说:“船停在港湾里是最安全的,但是这不是造船的目的。”这两句话激励着外出求学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京领:在一个采访里说到您是“半生教学,半生办学”,那对您来说教学和办学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傅院长:这里面实际上都离不开一个“学”字。办学可能比教学要求更高一点,要把你的理念、你的教育思想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要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过去我们都是讲“名师出高徒”,但我们在办学中间又体会到另一句话:“高徒出名师”。由于学校办得很好,学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会给学校带来好的影响;教学这个任务可能小一点,就是上什么课,带哪个班,把它搞好就可以了(当然,真正搞好教学也是不容易的)。办学要求更高一些,需要把教育理念渗透到整个学校的各个环节,老师、学生、后勤工作人员等等都要能够感受到这个理念并加以贯彻。

教育这个英语单词(Education)最早由苏格拉底创造的。他明确提到对学生要“唤醒”,就是要把学生内心里面沉睡的东西,他自己还未察觉的东西引出来,让他闪闪发光。所以在一个优秀的老师的眼里面,学生们都可以变成很优秀的人,甚至变成天才

所以我认为是不是可以讲:办学人因为面对的是更多的孩子,还有很多老师和家长等,可能比教书人有更重的责任。

京领:那您认为领导力的核心是什么呢?

傅院长:我觉得校长的领导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你的教育理念要能够为老师学生理解和贯彻;另外一点就是要能够团结全校的员工不断地开拓前进

比如当年著名的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就讲到大学重要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另外蔡元培先生强调美育,他认为任何一个学校,要成功地教育学生就要让学生懂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学校除了中国文化特色以外,还加上了一个艺术特色,正是受到了蔡先生的影响。这些优秀校长的领导力就表现在不但能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够润物细无声,真正让他的理念能够为大家所理解,并自觉自愿地来执行。

京领:您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化教育领域,国际学校的校长会有什么普遍面临的问题吗?

傅院长:中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一哄而起。当年我们办女王班的时候,在深圳几乎没有什么竞争。那时,像我们这类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就几家,但是现在已经有七八十家(有不少还未正式批准),就像是雨后春笋。好像大家觉得这个事还不错,就都来做了。

所以,我觉得当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不忘初心,是要培养人才而不是赚钱。这个道理应当永远记得。这样,在遇到各种挑战的时候,才能够从容不迫,才能够淡定。

我从事国际教育已有25年,最近写了一本书,书的正标题想了很久了,最后用了一句苏东坡在《定风波》这首词里的其中一句,叫做“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意是说要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处之泰然,不忘初心。

京领:学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吗?

傅院长:当然有必要。在当今社会重视品牌,就是因为品牌是你这个企业或者学校的一种值得信赖的象征。正是因为你做出了特色,就会给人很深的印象;而且你有了创造品牌的想法之后工作会更加卖力。

而且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那么忙,他怎么能迅速了解你呢?首先就是通过你的好品牌。

京领:那您认为学校的品牌应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傅院长:学校好的品牌我觉得还要从“高徒出名师”中体现出来。你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个品牌就出来了。当然也需要大楼,也需要大师,也需要长期的积淀。但这个品牌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看你的毕业生表现如何。

比如我们在国内外参观一些名校的时候,中国的大学总会介绍我这个学校有多久历史、占地多大、有多少名教授或者每年政府拨款多少;但国外的学校会说我们的毕业生中有多少当了总统,有多少获得诺贝尔奖等等。所以国外大学对品牌的理解也启发着我们。

对一个学校来讲,最重要的是学生。我们对老师的评价也很注意这一点。你再有学问,你再卖力,但最终是要通过你培养的学生来看到你的成绩。

京领:在现在的大背景下,您会如何定义创新性人才呢?

傅院长:无论是定义还是要培养一个创新性人才,我觉得要注意以下这几点:

第一点是要跨学科。比如说一个眼科医生如果对身体内的其他部分完全不熟悉,就不容易当一个好的眼科医生,因为好的眼科医生会通过眼底看到你的血管来找问题所在,心脏科医生也不是光会看心脏病。

所以为什么我之前所在的工作单位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国外的师范学院很多也是这样。它不是独立的。包括医学院也是这样。为什么?就是有跨学科的意识。

因为当老师不光只要懂教学法,还要有专业知识。如你是生物老师还是物理老师,你总得有一个专长,同时又要懂教育学。

跨学科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文理也不再分科。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关键。

第二点是要有好奇心。这一点很重要,爱因斯坦也讲我之所以能取得的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好奇心。如果什么都搞老一套,怎么能够创新?所以我非常喜欢一句话:“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就是要永远保持童心,即永远保持好奇心,人才能不断进步。

这个童心很重要,我记得德国一位哲学家讲,人类的希望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要从孩子成长。

所以第二点我们是讲要保持好奇非常重要。它并没有什么实用目的,完全是对这个现象很好奇,经过研究以后发现这个原理很重要。美国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就是这样,在里面可以就你感兴趣、你最擅长的问题开展研究,一定要把你的好奇心带来。

第三点就是批判性思维。同样一个小学的数学题,中西方在出题上就存在很大差异。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我们一个学校的小学生得到一个加减题:4+5等于几?这个答案显然只有一个。但是西雅图小学怎么出题?它问:几加几等于9?这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我可以1+8,也可以2+7。

同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同的问法就能激发你的创新思维。所以教育领域可说是深不可测的海洋。这里有很多东西都值得研究。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细节,但却非常有利于培养出一个人才来。

京领:您认为目前学校有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创新性人才呢?

傅院长:就目前来讲,我们主要是抓两点,一个是中国文化特色。包括中国悠久的文学、艺术、绘画、书法等等。中国文化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大大启迪人的思想。我们的学生出国以后,不但要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也应当是中国文化的使者。

第二是艺术特色。过去公办学校往往把音乐、体育、美术叫副科,当然不妥。未来社会对艺术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乔布斯,他的苹果手机为什么会设计成那样,可能与他在哈佛听过一堂美术课有关;再比如钱学森讲他的很多研究在某个角度上说,可能也跟他的音乐修养是分不开的。

我再举两个例子,看一下艺术和科学结合。

在当初设计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要求既雄伟,又希望每个人进去不会感到自己太过渺小。梁思成等一批优秀的建筑师都为此挖空心思,一时未想到好注意。

后来,周恩来总理来这里视察的时候,他们向周总理提出说这个设计问题我们不好解决。

总理思考了一下,引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是说我们人在大海边,你只感到海的辽阔,但你并不感到自己渺小,你只是感到心旷神怡。梁思成听完马上就懂了,于是后来设计了一个拱形穹顶,进去的人只感到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也感到心旷神怡,却丝毫没有感到自己渺小。

艺术和科学结合,以后更是这样,联系越来越紧密。

我再举一个国际上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例子,这个公司在1993年招聘的员工67%都是有MBA的资格, 10年以后降为41%,又过10年MBA换成了MFA,就是艺术硕士。这显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即从信息社会向概念时代发展,如果你没有感性的形象的东西,你就打动不了人。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非常生动。有一个父亲带着女儿去考小提琴的等级考试,结果这个女孩虽然很卖力,却没有得到她的目标级别。后来她父亲带她到一个小饭店去吃饭。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教你练小提琴?你人生的路很长,我不可能陪你一辈子,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不是?当你学会了小提琴,以后若遇到了困难,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你还有音乐陪伴,有了她,你就永远不会孤单。

京领: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您对国际教育趋势有什么预判?

傅院长:实际上我刚才已经讲了,在近几个月,教育部牵头8个部委发的一个重要的文件,一个是加快,一个是扩大国际教育。实际上我们中国现在取得这种惊人的成绩,也就是最得益于改革、开放。

所以预判其实很好做,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明天会更美好。”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