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芸:不要恐惧内卷,这是机会在敲门

2020年末,各大媒体都在盘点今年的关键词。“内卷”也许是其中最火的一个。

这个词原本是由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分析中国小农经济“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劳动投入越来越高,劳动回报却越来越低的情况”,而如今,被引申为各种竞争激烈、高度内耗的场景,特别是教育。

各方教育人士都试图寻找“内卷”的出路,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得到·全球教育报告》的主理人、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的论述。

沈祖芸是谁?

她有26年教育实践经验,为上海93所新优质学校共同体、北京十一联盟学校、青岛中学等做过战略发展规划。作为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研发了校长培养系列课程,2020年培训了100多位中小学校长。

从2019年起,她每年在“得到”平台上发布年度《全球教育报告》,为此,她曾在2019年用8个月时间,寻访了100多位教育工作者,实地考察了25所各种类型的中小学校和12所世界知名高校,一直走在教育第一线。

她看到的教育内卷出路是什么?为了抵抗内卷或者不确定,教育又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家庭该如何应对?

在2020年冬季,我们有幸和沈祖芸老师畅聊2个多小时,现将精华部分记录在文中。

“学校越来越出现危机,但教育必然越来越繁荣。”

“你有你的计划,孩子另有计划,这是差异取代差距的时代。”

“今天作为家长一点儿都不管孩子作业的对错,你都是对的,因为作业是学校教学的评估与反馈,应该由学校来做。”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沈老师在2020年的调查研究,可以购买她的得到专栏。

*下文以第一人称呈现

01 。

现在的“教育内卷”可能要两三代人才能解决

最近“内卷”这个词很火,大家都在为严重的教育内卷寻找出路。

我认为造成内卷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社会的加速转型,也就是地基变了,需要在新地基上盖房子;

第二是学校自身的“保质期”已过——目前的学校教育仍处于工业时代,需要重构才能匹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而教育一直是长期的滞后的领域,这种重构需要时间,一般推测要付出两三代人的“代价”才能完成一次时代和社会的转型。

到现在这代孩子及他们的孩子做家长的时候,可能才会进入一个不那么焦虑的新轨道,也就是说在新地基上盖起了新城市,学校教育也就转型成更匹配社会发展的形态,突破了内卷。

所以“内卷”其实自古有之,或许以前比现在更严重,但今年这个学术名词那么火,恰恰说明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反思的空间,更意味着机会在敲门。

“代价”的确存在,但不是牺牲,每个人身处一个时代,总要接受这个时代的特征,然后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变化就可能在你手中诞生。

所以虽然现在比较艰难,大家抱怨学校教育危机、抱怨内卷越来越严重,但这就是改变在发生、机会来临的反应

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新的教育样态,包括线上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等,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孩子和家庭都在发生着改变。

02 。

三种教育形态的改变

先说学校的改变。

第一是小微学校的兴起。这类学校的代表有中国的探月学院、好奇学校等等。

我在“得到”的“全球教育报告”中写道,去年中国的小微学校非常兴旺,它们的存在挑战了学校教育的瓶颈之一——规模太大。

小微学校在缩小规模后,学生获得的资源更多,学习效率更高,教育最核心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得到增强,从而可以满足学生更为个性化的需求。

但小微学校的问题就是无法开出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据我所知今年美国在这方面也改进了,充分的线上课程给了小微学校新的可能性,更给了大规模学校划小组织结构的新可能性。

第二是目前处于改革前沿的传统大规模公办学校的改变。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代表。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师生关系好了,学生的成绩就会相应地好起来,这也许很夸张,但两者一定是强相关的。

那么师生关系如何才能好?不是一两个老师和一两个学生关系好,而是普遍得好。这就要通过组织结构的改变。比如说你的班额数能否控制在24人。有大量的研究表明,24人以内的一个班里,一个老师一节课就能够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多一个都不行。因此在十一学校班额是一条红线,谁都不能突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截图自十一学校官网首页

那么,可能你要问,上级要求扩班怎么班?首先十一学校是选课走班,其次实在要扩班就意味着一个年级的人数增多,一般一个年级的人数在250人以内比较适宜,为什么呢?因为年级主任可以叫得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确保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一定要扩班,那么就把同一个年级拆成两个部,比如初一1部,初一2部,想一切办法把组织结构划小。因为规模的本质在于人一多就会诞生管理,管理控制到极限就成了监狱,而人数一少,就不会需要那么多管理,“教育”的力量就会生长起来。

这就是十一学校一直做的事情,它花了四五年时间进行了组织变革

举个小例子,我曾在十一学校初二年级的办公室,看到一面特别打动我的墙。

纵轴是所有学生,横轴是所有的科目老师。每天,老师们都会把今天鼓励过的孩子填写上去,老师们彼此都会看到哪些孩子还没有被关注到。于是,这一周,老师会想方设法让这些孩子被鼓励、被看见。

在这张表下,有一个“三句话工作法”,即老师鼓励孩子的三个句式,第一句是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第二是关注学业是否进步,第三关注他的生活、同伴关系、家庭等。

如果每个老师天天这么做,孩子能不好吗?家长能不尊敬吗?师生关系一旦做好了,它强相关于一个孩子的成功。而这只有靠组织生态的改变才能做到。

这才有了后来十一学校广为人称赞的4000个孩子有4000张课表,用李希贵校长所说的就是“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理由,并且帮助他们在伟大的道路上行走”这就是学校的价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三是山区农村学校的改变。以北京怀柔区的九渡河小学为例。

其实山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配备的缺乏,不可能走刷分刷题刷机构这条路,于是九渡河小学就改变学习方式,成为山村生态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向整个山村招募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包括养蜂人、刺绣人、非遗传人、豆腐工匠、木匠等等,一共89人,成为了学校的兼职教师。

拿豆腐举例,豆腐传人把豆腐的工艺传给了孩子们,学生在课上学习如何做豆腐,这其中就包含了数学、科学、语文(文案)等学科;他们要研究产业链,对外推销滞销的豆腐,这样经济、金融、商业的内容就渗透了进去;他们还要和律师交流,对营销过程进行研究……

更重要的是,学校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以及国家课标,都结合到了这些具有挑战的、真实的生产者学习任务中去。

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也是未来中国新农村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其方法论和思路值得每一所学校学习,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而不是抱怨没有好的生源,或是资源没有获得倾斜等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九渡河小学的豆腐坊(图片来自:九渡河小学微信平台)

从这三种教育形态中,我看到了战略愿景、组织结构的改变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也是我呼吁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做的。

今年以来,我看到一些学校开始在组织结构上动脑筋了,但对学校的战略、愿景、使命考虑的比较少,一般会认为这是企业的事,或者找个写手来写一下发展规划。

我走进大量的学校,发现他们可能只是引入STEAM、PBL等课程,或是学习芬兰等国外学校教学方式的皮毛,但我更看重的是课程、教学背后,是什么东西在支撑?无论是哪种组织架构,学校所有的战略资源、人财物是否都流向了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只有这样,学校的未来才会走得更远,因为每个人都对学生负责,真正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

孩子已经比我们先意识到这是差异取代差距的时代

不仅是学校,中国的孩子也已经变了。

前几周我听到一个二娃家长的分享,特别有趣,她对弟弟说,别人家的孩子语文考多少分、数学多少分,还考了奥数,希望他像别人一样有好成绩。

但这个小男孩马上回答他的母亲:别人家孩子在学语文的时候,我在练击剑;别人家的孩子在学数学的时候,我在写家庭的旅游方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别的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位妈妈听到后很触动。

当时在分享会上我就说,也许连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变化,我们的孩子已经比我们先意识到了——这是差异取代差距的时代。

我们整个的这一代人,包括我们的父辈、我们自己,很容易比较差距:我和他有多少分数差距、能力差距,但我们孩子就知道,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我和他人没有可比性,我也很优秀。

这是一个很大的信号,虽然现在的孩子还没有办法反弹内卷,也没有办法挣脱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我觉得他们在家庭中表达的意见,已经开始被听到。等到他们成为家长的时候,这个时代就会变化很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 。

家庭一定要和学校错位发展

面对学校和孩子的改变,在这过程中,家长应该如何与学校配合?

学校的发展,唯一服务的对象只有孩子一个人,家长不是学校的服务对象,他们是一同为学生的成长而和学校结成的同盟军,是合作伙伴,所以家长一定要和学校错位发展。

比如孩子的成长和习惯养成,第一责任人是在家庭,学校要和家庭合作,把责任赋予到家长身上,培养一个拥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走进学校,和老师共同完成一段学习旅程。

那么学校的事是什么?是课程的设置权,课堂怎么上,学习怎么发生。最近非常红火的家长退群,就是典型的错位迷失

作业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孩子反馈当天学习质量,并且让老师做出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数据手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质量反馈数据,作业怎么可以拱手让家长去批改?

所以我认为家长退群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学校应该做的,不是家长的事。我可以说一句绝对的话,“今天作为家长一点儿都不管孩子作业的对错,都是对的,因为作业是学校教学的评估与反馈,应该由学校来做。”

但之所以老师会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要批改的作业多,孩子水平参差不齐,老师一个个来管作业,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其他时间了。

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考评制度,如果学校是以学生作业完成量、作业的答对率等来打分、给老师排名,这样老师的压力就非常大了,必然需要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做系统性的检查,第二天交一份完美的、没有错误的作业上来。

所以归根到底,其背后依然是我说的,学校的组织结构没有变,每一层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孩子负责。

只有学校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了,才会把所有的力量都导向尽可能帮老师松绑,找到最不打扰老师的方式,让老师集中精力教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5 。

未来孩子的成功,取决于家庭是否做战略规划

我们正处在危与机不断转换、不确定的时代,对于家庭来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强烈、迫切需要设计家庭战略。未来,有战略的家庭和没战略的家庭会成为家庭是否成功的分水岭。

其实家庭就是一个组织,你如何经营家庭,就是如何构建一个组织的结构。

比如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责”是什么?围绕这个“责”,他的“权”是什么?从家庭可以获得什么“利”?

这过程不能忽略孩子的话语权。我们有时只知道责怪孩子不为学习负责,但孩子可能从来没有相应的权利,也就没把学习当做自己的责任。

所以可以明确,孩子的责任是学习;他的权利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有时间规划权、分配权,以及家庭财务如何支持学习的建议权;利益可能是会获得赞美、鼓励、展示等等。一旦“责权利”平衡了,孩子能不把学习的责任担在肩上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鼓励每个家庭都要开家庭会议,协商每个人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做家庭战略。

第一步,以三年为一个节点,或者以学段为节点,分析一下3年、6年、12年后,你的孩子会怎样?家庭会怎样?

第二步,设定一个家庭的中心议题,大家共同关心什么问题?比如学习成绩要达到什么水平,所需的能力技能是是什么,对未来的期许……家长拿到这3-5个问题后,我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分别去问10个“好朋友”,这里的“好朋友”可以是真实的人,或者是一本书,建立起你的“私董会”。

第三步,大家搜集好信息后,放在一起,来进行推演,找到意见中共性的部分,大家是否认同?再找到差异部分,看看如何管理?讨论完形成5条决议,叫做家庭战略目标,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这几年家里所有人都围绕这几个目标转。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有更长远的目标,就不会被今天那些纷纷扰扰所干扰,别人家的孩子练琴你也练,别人家的学跆拳道你也学。

有了战略之后,会帮你取舍,坚持下来实现战略目标后,你一定是个成功的家庭,收获的是一个成功的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