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伊说说,女性成长聚集地,愿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挡万千生活不易。
不论是《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与儿子的相处,还是《狗十三》中李玩与父亲的摩擦,以及其他万花筒般多样的影视文学作品,有许多反映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的题材。
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好的父母,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而差劲的父母则反其道而行,容易酿成有关孩子的悲剧。
可是,事实上,父母并不是孩子人生的法官,学会与父母和解,消解矛盾,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人生的导演,演绎属于个人的千滋百味,同时也是成长路上的里程碑。
和解是告别过去,拥抱未来的成长必修课
当我们产生了想与父母和解,亦或是绝不和解的念头时,恰恰意味着问题已经产生,那么和解,便是解决问题的有利一击。话听着有些拗口,究竟与父母和解的必要性在哪儿?为什么说它是成长的里程碑?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凡吃喝拉撒睡,乃至为人处世,三观意识等等都与家庭密切相关。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良好的家庭关系能促使家道兴盛、和顺美满,而恶劣的家庭关系难免殃及子孙,进而贻害社会。
如果在父母关系和谐,亲子关系温馨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至少性情上开朗包容,待人真诚,敢于挑战突破,至于学业有成、事业顺利,还不是水到渠成。
反之,若是父母关系不和,动辄吵架甚而动手,且这种不和延续到了孩子身上,父母对ta动不动就是打骂奚落,更别提负面影响之多了。
当你因为一些小错误经常性地被父母责罚,当你长期处于恶劣的父母关系之下,当你被父母安排好了未来每一步应该走的路而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当你被父母溺爱出了一身毛病因而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你与父母产生分歧而大吵了一架,当你被父母否定了心中热爱,当你因为叛逆伤了父母的心……
这时就需要和解了,虽然程度不同,但性质相近。
和解意味着冰释前嫌,再由和平相处的程度重新培养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和解并非一股脑儿地妥协屈服,而是能够坦然接受与父母之间的分歧与差异,并且愿意通过温和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与父母和解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智慧的流露,绝非随手可为,因此,做到与父母和解,可以说是成长的里程碑。
在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中,我们就可以读出父子间的和解。作者理解了父亲,也读懂了自己,似乎豁然间领悟了生活精髓;父亲不再对孩子施压,那句"你站在此处不要动,我去买几个橘子",至今仍然是众口相传的"和解名言"。
和而不同,兼容并纳,亲疏有度,理解互爱,这才是和解。
无法和解是更大的伤害
在惠英红、周迅等大咖主演的女性题材电视剧《不完美的她》中,由周迅饰演的女主林绪之在童年时期被母亲抛弃后,心中的创伤数十年来鲜血淋淋难以愈合,一心要找到母亲,性格孤僻乖觉,难以相处。
我想,这样的遭遇任谁也难以轻易放下,林绪之也不例外。她用母亲的错捆绑住了自己,不愿意和解。在与同病相怜的小姑娘穆莲生也就是林小鸥一起生活后,林绪之才终于开始了修复创伤、与人和解的行程。
在此之前,甚而在相处之时,林绪之还是深陷与生母的纠缠之中。她难以真正接纳爱护自己的养母,也无法敬爱自己,面对生活,她低落、迷茫、有些不知所措……
丢弃了孩子的母亲,又何曾好过?
难以释然源自于深沉的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作茧自缚?不愿和解,最终伤害的是自己,以及至亲至爱的人们,又谈何成长呢?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属于"内群体"的关系,又称为"我群",个人对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如果孩子与父母势同水火,相当于脱离了长期以来的归属,哪怕在社会中也难以感受到安全感,就像无根的浮萍。
因此与父母的和解是成长的一道必答题,一节必修课,犹如武侠小说中的瓶颈期,一旦突破方有长足的长进。
再从日常生活中来看,父母也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和孩子一样都会犯错。
如果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或者父母的错误才拒绝和解,真是错上加错啦。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错了以后接受就是了,改正就好了,为什么不愿意认同这个观点?"父母对我其实还不错""教育孩子不打行不通"这类观点,我认为都是掩耳盗铃。
表情可以掩饰,记忆可以美化,但受到伤害时的情绪与后续的影响却是真切的,怎么能任由伤口发脓溃烂还安慰自己不用管,它自己会痊愈?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
在印度良心影视大作《摔跤吧,爸爸》中,两个女儿从小就接受着摔跤高手父亲的"魔鬼式"训练,更不能与众女孩相同,心中难免有怨言与遗憾。直到大女儿以全国冠军的身份进入体育学院,很快就迷失在了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之中。有次归家,大女儿与父亲赌气摔跤,气他只知道严厉督促她摔跤而缺少关爱,毫不留情地把已衰老的父亲摔了跤,既得意又后悔。
在与父亲交恶的过程中,又因为缺乏训练,大女儿在比赛中屡战屡败。
所幸,大女儿与父亲含蓄地和解了。父亲不怪女儿叛逆,但希望她把握自己的能力,女儿不再怪父亲严厉,而希望他能够温和地表达关爱。心中没了负担,摔跤训练如虎添翼,大女儿最终取得了世界冠军的奖杯。
散文大家朱自清不是也因为与父亲最终和解而如释重负吗?张爱玲的抑郁不是与放不下糟糕的家庭关系有关吗?作家三毛不也是因为与想全盘保护自己的父母和解后,才得以心无旁骛地在文学与自然中展翅高飞吗?
与父母和解是一种成长,大白话说,便是成长于放过父母,放过自己,去拥抱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呢?当然了,也许正是因为必要却又困难,因此需要学习。
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不妨再来补充一下和解对于成长的直接裨益。
在前两年有口皆碑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热爱音乐的米格尔偏偏生活在不允许出现音乐的家庭中,这种难以忽视的矛盾,最终刺激米格尔离家出走,在历经一系列与亲人亡魂,共同斗智斗勇的经历后,米格尔与自己的父母、亲人和解,帮助家庭重新接纳了音乐,自己也能毫无顾忌地追梦了。
也需要明白,和解往往发生在孩子历经世事,拥有成熟独立的思考能力之后。孩子与父母和解,是获得成长的勋章,也是激励成长的动力。
如何与父母和解?
其实道理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直面内心的阴影,悦纳自己,其次理解父母,将心比心,你可以把父母当作小孩子,然后以包容教导的心态去思考试试看,再寻找合适的时机和父母坦诚相见,比如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或者写信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顺利和解,皆大欢喜,如果父母蛮不讲理,你也已经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与自己和解了。
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首要的,其次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深沉的爱,再凭借自己的阅历与经验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和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或者不必直接说出"和解"二字,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释怀与爱。比如孩子常联系父母,哪怕只是说些闲话,比如父母给孩子准备一杯热牛奶,在孩子伤心失意的时候……
孩子主动和父母和解重要,父母主动与孩子和解也很重要。
亲有错而不知错不认错,落得晚景凄凉,是何苦?
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将理都说尽了——又是何苦?
时间从来不等人。父母渐渐衰老,孩子陆续远航,成长路上关于"和解"的必修课,你把它提上日程了吗?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