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病例的流调,揭露了家长“鸡娃”的真相

励志的行动轨迹

最近,顺义区公布的其中几个病例流调,和之前成都的酒吧、火锅、茶馆不同,被很多网友称为“励志”:

第一个,34岁男性,家住顺义老破小,每天通勤3小时,白天上班晚上复习考研,生活两点一线,除了公司和家,就是超市采购和带娃上早教。

第二个,32岁女性,白天正常上班,晚上22点至第二天凌晨2点兼职第二份工作。

第三个,40岁男性,网约车司机,工作时开网约车的时间为6点——23点,一天工作17小时。

看了之后,确实不胜唏嘘。

此前,在网上争论996的时候,笔者(超人爸爸)曾写文说过,参与争论的都是还没被社会毒打过的年轻人吧?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面对生活的重压,早就学会了妥协。

对中年人来说,争论有的没的毫无意义,有这时间不如多赚点钱,给家里更好的经济条件,不用说996,就是007也在所不惜。

从上面几个例子看,996对他们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还是坐办公室轻松

之前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些评论,发现有人特别在意是否坐办公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时有人也不太理解,现在看了后两个病例的轨迹,应该都明白了,对于长时间出卖体力挣钱的他们,能够坐进办公室,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所以很多父母喜欢这样教育孩子: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你就能坐办公室,空调吹着冬暖夏凉,比在外面搬砖强多了。

这也是很多人“鸡娃”的动力。

关于这事,我想说两点。

第一,不是坐办公室就“轻轻松松”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些人只看到别人表面的风光,就添油加醋地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搬砖多是体力的劳累,坐办公室多是脑力和精神的劳累,谁更累?好像没有比较的标准,不太好衡量。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谁是轻松的,没有谁的工作是容易的,不要想当然。

第二,也不是只有坐办公室才挣得多。

几年前,曾流传过一个段子,北京一个买早餐的白领,坚持认为煎饼大妈少给他了一个鸡蛋,大妈说不过,忍不住来了一句:我月入3万,会少你一个鸡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金句一出,刺激到了很多坐办公室白领的小心脏。

总结一下的话,就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实际大人也一样),要读书、还要多读书,但是,世事是复杂的,有时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

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切忌把复杂的事实,按照我们个人不成熟的理解,将其简单化、绝对化,尤其不要用这样的理解灌输给孩子。

因为我们的理解,只是个人的理解,受制于见识、认知,本身就未必是对的,更遑论要让孩子也认为是真理。

有时候,用探讨的语气,引发孩子的思考就可以,不要给孩子你自己认定的所谓“标准答案”,人生不是考试,哪有那么确定的、唯一的答案。

你的“标准答案”,可能是对孩子的限制。

“鸡娃”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现在大家普遍重视教育,也投入巨大,都是想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不过,通过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就像开头的第一个病例,34岁了,应该工作了超过10年,仍然在利用不多的业余时间复习考研,网络上说,是想考清华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也应该不会太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之所以住顺义这么远,大概率是之前家里条件一般,积蓄不多,或者是外省市考入北京,能够在北京扎下根,有房,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想要更进一步,却又难如登天。

这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努力学习,可以让你从山村进入城市,从底层到中层,但不能保证让你从中层再往上走。

再往上走,需要机遇、能力、眼光等诸多因素,有时,甚至需要一些运气。

所以,“鸡娃”只能解决温饱和小康,很多人心心念的所谓“阶层跨越”,就不要想了。

作为父母,更需要做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整个家庭的高度,这是孩子出生和成长的平台。

这个平台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下限。

至于孩子的上限,取决于时代发展给予的机会,取决于孩子自身的努力,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就不是我们父母能够想象和控制的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