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是近几年被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但是有多少家长真正理解“共读”的含义?又有多少家长真正做到了亲子共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读书app和播放器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用,各种因为忽视陪伴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被大众和媒体聚焦放大,越来越多的家长从中反思,吸取教训,开始重视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亲子共读这种陪伴孩子的方式因此也逐渐多了起来。
常规的亲子共读,就是家长和孩子选择一本喜欢的童书一起阅读、彼此互动、敞开心扉交流。但是很多家长的亲子共读模式都还停留在单方面地给孩子讲故事阶段,不少父母苦于没有掌握互动的办法,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交流才是最恰当的。
其实,亲子共读的真谛是真实的陪伴与分享,父母要真正做到参与其中,与孩子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将“阅读互动”的主题践行起来。
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成长的回声》,就是基于亲子共读真谛而创作的一套亲子共读绘本,它包含《小乌龟和“臭”朋友》《在季风的日子里》两本绘本,一本给大人,一本给孩子。作者通过紧密的拼接和互动设计,构建了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故事世界,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才能完成两本书拼接阅读的部分,解锁全部内容,实现真正的共读体验。
董亚楠 文
董亚楠 冯莹 图
侯镝 创意策划
适读年龄:3+
《成长的回声》外看是一个精美的可折叠式收纳书盒,而打开的瞬间,读者便会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体现其拼接玩法的封面设计,不仅极具新奇和乐趣,同时也不失艺术性和实用性。此外,它在故事性、互动性、趣味性方面,还别出心裁地赋予了阅读更多的功能和意义。
故事性
在阅读中体验爱与成长
《小乌龟和“臭”朋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童话世界,用最奇妙的相遇诠释友谊的真谛。故事的主角——一只小乌龟,他独自生活在森林里一片小小的湖边。
直到有一天,一颗臭臭的黄色果子从天而降。小乌龟种下这颗果子,春去秋来,悉心呵护。果子不知不觉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小乌龟怅然若失。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而《在季风的日子里》则是一首关于银杏的古老歌谣:一棵银杏树独自生长在一片常绿阔叶林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而孤独无依。
直到季风来临,带来另一棵银杏树的消息,他们才知道彼此并不是唯一的存在。他们约定要一起长大。时光流逝,岁月流转,他却失去了她的消息……
两个故事,两个主角,却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体验爱与成长。从故事体裁上说,《在季风的日子里》是一个寓言体故事,书写现代人对爱的渴望,是一本画给成人读者的美好童话;《小乌龟和“臭”朋友》则是送给小朋友的礼物。
从事情发生的时间线上说,小乌龟的故事延续了季风、落叶、银杏树的设定,情节互有铺垫,暗含着银杏的前世今生,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爱的延续,这种关系就像是父母与子女一般。
实际上,这两本书是作者特地创作的“亲子绘本”,给大人画一本,给孩子画一本,大人和孩子可以共读对方的书。毕竟对爱的渴望是所有人类的共性,并不因为你是成人还是儿童而有所不同。
互动性
两本书可以拼起来阅读
这套书的拼接部分有两个方式:竖拼和横拼。书的一开始是竖拼,中间表达漫长的成长时间线的部分改为横拼,是为了视觉上呼应时间的满满长河。书中总共有4幅横拼的画面,用春夏秋冬的寓意表达成长中的各种磨砺。
从封面开始,两本书的拼接便已开始。当大人和孩子各自读完给自己的那一份故事,合拢手中的书,再将它们互相靠近——各占一半的银杏树合二为一,完成跨越几亿年的时空拼接;左边的晴空万里与右边的午夜繁星形成鲜明的对比,右边的龙鸟和左边飞翔的蓝鸟相互呼应,更暗含着时空的转换。漫长的生命循环之中,两个互为因果故事之间跨越时间的对话。
正文中的很多页也都可以拼接在一起。翻到第6~7页,草丛和灌木完整地拼在一起,第一个字母“G”也完成了合体,一副新的画面便出现了——在一片丛林环绕的小湖中,小乌龟正研究那个它捡到的果子呢。
翻到两本书的第8~9页,当这幅图拼在一起,看起来就像静谧的夜空上方飞舞着一片片银杏叶,我们仿佛听见来自远古时候的低语呢喃,再次实现了时空的拼接;谁又能想到亿万年后,小乌龟和银杏的奇妙相遇呢。此时,字母“i”也顺利找到它的“另一半”。
翻到第22~23页这一页时,我们需要将《小乌龟和“臭”朋友》放置在左侧,《在季风的日子里》则放置在右边,这样一副大横跨页的画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夕阳之下,动物迁徙,火山喷发,不知情的植物依然肆意生长。同一片天空下,不同的角色表演自己的故事。耀眼的银杏树笔直而倔强的身影,映照进读者的心。字母“O”合二为一。
翻到第26~27页,保持书的位置不变,我们即将看到一片白茫茫的雪中世界。只是在新的世界,银杏树不再孤单,他有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小乌龟。字母“i“”l”完成拼接。
绘本的最后一次拼接出现在后环衬页,不仅与前环衬页相互呼应,更像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的集齐字母之路后的一种展示,为故事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趣味性
翻翻、胶片、立体等形式
《成长的回声》的故事唤醒了家长的童心、触动了家长的内心;拼接的独特设计(内含立体、翻翻、解谜等元素),让孩子一看便爱不释手,更需要大人和小朋友一起寻找线索,才能获得通关秘籍。
翻翻——翻开后的小惊喜
我们从森林的高处,透过树枝和片叶构建的“天窗”中,向下俯瞰,寻找着小乌龟。穿过树荫,小乌龟正躺在游泳圈上,百无聊赖地看着头顶的荫绿发呆。看那样子,像是被读者突然的到访惊吓到了一般,却也带着一丝好奇。毕竟,小乌龟从来没有走出过森林,也没有朋友。
胶片——用心发现隐藏的知识
一只放大镜,帮助孩子玩藏藏找找的游戏(放大镜藏在《在季风的日子里》一书第10~11页中),地底下的世界,树根正穿破土壤,在其中扎根、蔓延;蚯蚓藏在泥土里蠕动,屎壳郎正忙着搬运粪球,也许还有其中的一只小迷糊不小心搬错了宝石……
立体——层层叠叠里都藏着故事
山林层叠,树丛中藏着老虎、小松鼠、狐狸、蓝鸟、长颈鹿……还有那棵一直在原地守候的银杏树。时间流转,沧海桑田,森林的气候在变,树木在变,动物在变,一切都在变,只有银杏树站在原地没有改变。
书中书——故事里还藏着故事
在《在季风的日子里》有一本“书中书”,是银杏树写下的三篇日记。每篇日记都配有一幅银杏树的“自画像”,他的心境变化也像动画一样展现出来。
《成长的回声》是由一支年轻的团队策划创作,正是因为他们的巧妙构思,这套书才如此新颖好玩。他们经过数次的精心雕琢,为我们带来了画风、文风都唯美动人的绘本。
董亚楠,《成长的回声》绘本文图作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绘本创作者,中央美术学院讲师。2014年出版原创作品《恐龙快递》,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美国科克斯蓝星书评。
冯莹,《成长的回声》绘本图画作者,青年画家,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毕业,曾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
侯镝,《成长的回声》绘本创意策划者,青年艺术家,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旧金山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泰戈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银杏作为裸子植物中最孤独的树,同样需要爱与关怀,更何况是人类呢。
孤独感是人普遍的集体潜意识,存在于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大人有,孩子也有,陪伴和美好的记忆或许就是其对症之药。《成长的回声》便是那一颗种子,种在孩子和大人共同的记忆中,生长、发芽,慢慢长成一棵可以化解孤独的大树。
-今日互动-
你在亲子阅读中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给我们~
作者 | 乐乐趣立体书
编辑丨s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