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低就业”是低在哪里?

从北大毕业生去卖肉,到清北硕博入职街道办,再到小学招聘教师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来舆论关注的焦点都在指向一个问题:过度教育。是的,最新一份研究显示,过度教育在中国普遍存在,并因此导致高等教育的回报率正在降低。不过,具体到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和不同行业,情景大不相同。

在社会上,可以说学历越高的优秀人才,待遇越好。

这是大家普遍的共识,求职就业、工资定级、晋升加薪、积分落户等各方面,高学历都有加成,或者说设定了门槛。

过度教育、薪酬惩罚、学历贬值、考研热升温……这些概念貌似矛盾,但却因“学历导向”而得到“完美”的统一:越是因为学历贬值,越要追逐高学历,因为没有高学历,连就业的门也摸不到;而追逐高学历,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必然带来过度教育、进一步的学历贬值。

认真计较,很多职位的招聘对学历的要求过高。普通的办公室文员,比如行政助理、商务助理等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笔者认为就很不必要了,必要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做事干练、大方仔细基本都可以做。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后,继续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必然会出现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博士扩招。所有学生完成高考竞争后,还要投入考研竞争,而在考研竞争结束后,不可避免地卷入读博竞争。读完博士,从事的工作可能就是之前研究生或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出现这种局面,无疑就是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这跟我们一直倡导的终身学习是不冲突的。很多时候,学历的提升并不能对实际的工作带来明显成效的提升,相反相关技能的提升却是效果显著的。

怎么扭转办学的学历导向?首先,必须消除按学历层次高低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精英教育观。在美国,很多文理学院一直坚持举办本科教育,根本不发展研究生教育,这些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有的甚至超过综合性大学,可在我国,这类学院就很难得到认可,因为“办学层次不高”。其实,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教育也一直就没停下改革的步伐。在江苏、浙江等地,已经在大力发展专业教育、合理控制综合教育的资源倾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目前非985、211学校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其实都面临难就业的问题,每年的毕业季都再刷新最难毕业季的话题,这跟目前的教育现状分不开。高中教育给学生的是应试教育,并没有给学生完整的高中教育,高中毕业生能考出不错的考分,但是在兴趣、创造力和好奇心方面,却严重缺失。大学本科教育,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变为高中应试教育的继续,这些学校组织学生考研,围绕考研科目进行教学,而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存在“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本科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这使本科教量普遍不高,本科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把考研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出路。

以学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是通过“教育”给学生一个“学历身份”,而非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不但会加快学历的贬值,也耗费全社会的资源,用在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大进步意义的学历争夺中。学生们把很多时间、精力用在提升学历中,这一过程如果能提高能力和素质,还值得,如果伴随提升学历的过程,是无休止刷题、厌倦学习、混文凭、就业竞争力下降,就值得全社会反思并调整了。谁都不希望,现在是大学毕业就失业,不久的将来是“研究生毕业就失业”,以及普遍的“高学历,低就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走向了由企业办学的非典型之路,如湖畔大学、海尔大学、华为大学、美团大学等企业大学。这些新形态无一不在分担着职业教育的功能。

未来,工作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工作,“职教相融”的职业教育将是大势所趋。

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的认知到,目前频频被倒挂的应届生薪资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一个问题:高学历,还是要看你学习的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几年,国内的大企业,都纷纷向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抛出了橄榄枝,采用安排住房、安排落户、给予金钱奖励等多种优厚待遇的方式,吸引、争夺高学历知识技术型人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