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内卷”成为不断原谅自己的借口

“内卷”一词由来已久,最近又火了起来,并于2020年12月4日,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关于“内卷”或者“内卷化”的理解网上也有不少争执,有人认为内卷指的是“向内演化”的现象,内部低水平复杂、精细化的研究,对整体发展并无质变的可能;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内卷指的是一种消耗精力的内部死循环,内部恶性竞争或者被迫竞争的现象。

“向内演化”

1963 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中,把内卷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生活的领域。

格尔茨直接借鉴了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的概念,他总结内卷就是:某文化达到某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

举个例子,有一个纺织厂,在无法提高产量、质量的情况下,研究方向不是提升产能,而是“向内精细化”发展,如:增加两个颜色、添加一些花纹。我们可以说他们有匠人精神,但是长久下去,产品的产能不会有任何的提升,低层次的竞争不能让行业进化到更高阶段,待到新技术传入会马上被市场抛弃。

这种内卷相对于第二种“内卷”来说更加恐怖,因为这些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内部恶性竞争”

我想“内卷”一词入选2020年十大流行语主要是因为它的这一意思。

一张清华大学校园照片在网上被炒得火热,边骑车边用电脑写论文的大学生、边走路边看书的大学生、边上厕所边学习的大学生。。。

看完后感觉压力山大啊!内卷:蛋糕还是这么大,分蛋糕的人却多了,为了能够尝上一口蛋糕只能拼命和他们一样。

“996”的起因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人想升职加薪而加班工作,他身边的同事为了在对比中不显得那么落后被迫一起加班,最后所有人都在加班工作。最初的那位员工没有被升职加薪,因为所有人工作都很努力,他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转观其他员工,他们已经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形成了“996”的工作习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因此公司业绩增长,每个人都涨了工资,当然很好。不过现实中只有老板的收入增加了,员工的工资却很少会有变动。于是内卷也被指:由于内部恶性竞争,反而便宜了其他人的情况。

“破圈治内卷”

一位HR经理说:“我每天都会面对十几个来面试的985、211等名校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缘进入公司。我之所以我能够坐在这里面试他们,仅仅因为我比他们早5年工作,我很庆幸,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比我优秀。”

当好学历不再等于好工作,那高考的独木桥还有必要走吗?

首先回答:有必要,好学历不一定有好工作,但是好工作确实需要好学历。这句话虽然有些过于绝对,但是也能体现企业对学历的看重。

每年都有超800W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中国一年能否创造800W就职机会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些人如果都想进入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工作,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破圈”成为了更多人要想的问题。

“破圈”形式有很多,比如:毕业后去一些小城市就很容易获得不错的工作;再或者创业、开公司也是一种方式。

选学校也要避免“内卷”

人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单向选择,从出生就在做着各种选择。很多人愿意把高考看做人生的分水岭,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人生从此走上光明。可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分水岭在中考就已经形成了。

每年中考结束,我都会看到很多孩子成绩不佳的家长,手里攥着钱到处找关系,硬要把孩子送进高中校园,奢望高中的三年生活能把自己不爱学习的孩子彻底改变。

有改变的吗?有,极少!见识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很少在初中学习很差高中却成绩很好的。高中知识本就是初中知识的进阶版本,需要扎实的初中基础,而且学习习惯早已在9年义务教育中固定,没有一番彻骨的疼痛哪有那么容易改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是坚决反对读书无用论的人,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需要削尖脑袋挤进重点高等院校学习。比如初中毕业一部分学生会进入中专学习,高中毕业一部分学生会进入大专学习对此家长无需太过抵触。

在进入社会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会一门技术(手艺),远比一张文凭重要得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