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孩子5博士1硕士,父亲畅谈教子方法:学霸从小开始培养

文|凝妈

作为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才。但在育儿路上又深感迷茫,自己的孩子总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把责任推到先天优势上,认为学霸是天生的。

诚然,有部分学霸有良好的基因,但并不是所有学霸都如此。学霸是可以后天培养出来的,一位乡村医生爸爸,一口气培养了6个学霸。

浙江瑞安的乡村医生蔡笑晚,有6个孩子,5个是博士,1个是硕士。他被鲁豫称为“博士老爹”,上了央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被敬一丹采访,畅谈自己的教子方法。

蔡笑晚表示: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真正决定成才的,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念、意志、视野、道德、健康、自信等。我的六个孩子之所以个个成才,关键在此。

看看他6个孩子有多优秀,货真价实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老大蔡天文毕业于康奈尔大学,36岁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老二蔡天武17岁考上博士,后成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

老三蔡天师16岁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到美国读博士,自己创业开公司。

老四蔡天润16岁考入华西医科大学,到美国读博士,在上海有自己的私人医院。

老五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在中国建设银行上班。

老六蔡天西18岁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8岁开始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并成为终身教授。

别看孩子大多在国外求学,蔡笑晚一直在努力让孩子报效国家,现在有三个孩子在国内发展,另外三个也经常回国交流,分享学术、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他们还设立了“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持续十多年,已经为家乡300多名孩子提供助学支持。

蔡笑晚成功的育儿结果,吸引无数父母前来取经,希望能从他这里找到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实用方法。他事无巨细地介绍了很多,其中一条他反复强调了多次:育儿方法,早恒结合。天才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单靠勤奋造就,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

具体怎么进行早期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呢,下面这几点非常重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小立大志做大事

蔡笑晚称:从小引导孩子对伟大和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上和现代的优秀人物为榜样编织自己童年的梦。

他们家张贴了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哥白尼、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照片,为的就是让孩子从小以他们为榜样,立下自己的伟大志向。

小女儿蔡天西4岁的时候就说:长大后要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他问父亲:当居里夫人要到哪个大学读书

父亲告诉她居里夫人读的大学,但是又告诉她更好的大学是什么,她一直以此为目标。她14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少年班,21岁时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北大法律硕士、《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说,她立志要考北大,幻想考上北大的快乐情形,以及周围人羡慕的眼光、父母扬眉吐气的样子,就激励着她努力学习,最终实现梦想。

《父母的格局》中提到,用大格局来育人,而不是小视角养儿。只有当孩子被世界需要,孩子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我们不要只是跟孩子说,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将来上个好初中、好高中、高大学、找个好工作,一切都围绕成绩转,孩子就成了学习的奴隶。让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标,他才能自发地为之奋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孩子喜欢学习

孩子们之所以不爱学习,是因为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一旦认为学习枯燥乏味、是为别人学的就比较麻烦。蔡笑晚比较注重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会通过奖励的方法鼓励孩子学习。

蔡笑晚为每个孩子建了一本“家庭存折”,对于点滴进步都给予奖励,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他经常出一些智力开发的题目,让孩子比赛,谁先做出来,谁就能得到奖励。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由此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超级大脑的7个习惯》中提到,决定行动力的基本物质是多巴胺。每次成功的瞬间,作为奖励,大脑都会分泌一种被称为“多巴胺”的快乐物质。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

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因地制宜的给孩子奖励。有的孩子不喜欢现金奖励,只喜欢和兴趣相关的物品,可以通过积分的方式,攒到一定积分,给他购买一个需要的物品。孩子利用这一物品,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个过程也是在学习,也是提高能力的过程。从点滴出发,让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蔡笑晚说,早期的习惯培养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人,往往经不住“魔鬼”的诱惑和“恶兽”的恐吓,结果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任务、提前预习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认真写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独立的学习习惯等等。这些习惯一以贯之,每个都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习惯改变,人格就会改变;人格改变,命运就会随之改变。

习惯养成需要重复,麦克斯威尔·马尔茨博士提出的21天法则备受推崇,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不间断地练习。如果连续间断2天以上,就会增加习惯养成的时间。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说,3周的时间不长不短刚刚好。

在培养孩子习惯方面,父母要做很多工作,首先要舍得放手,孩子能自己做的就坚持让他自己去做。其次要严格,定好的规则不能破坏,必须执行到位。最后要坚持,一天也不能偏废,不能因为某天有什么事而随意改变。

父母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蔡笑晚谈到,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了读书成才的家庭氛围,家里的气氛就像在教室学习一样

每天吃饭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孩子们读书,他也在读书。孩子们看到他那么大岁数还在读书,也认为读书很重要,也会努力的、认真的读书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开始,就坚持早教理念,在那个常有人说读书无用的年代,他却喜欢带孩子读书学习。大一点的孩子给小一点的孩子做出了榜样,个个效仿,个个优秀。

早上,不是着急忙慌吼着、催促着让孩子们起床,而是不慌不忙的拉起二胡,用音乐叫醒孩子,也陶冶了孩子的情操。

后来又用外语广播叫醒孩子,孩子对外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努力带孩子学习,但也不培养书呆子,而是让孩子运动、带孩子旅行,让孩子拥有一个好身体、并拥有大见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结语

李玫瑾教授认为,12岁之前的培养决定孩子的一生,性格和观念的培养都应该在12岁之前来做。12岁之前,孩子愿意听父母的话,是父母最能使上劲的时候。12岁之后再管,就太难了。所以,父母一定要从小开始努力把孩子培养好。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