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寒门学子”难进清华北大?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差距明显

穷人家的孩子,越来越难上名校了。

这不光是国内近年来开始逐渐出现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国外早就出现了这个问题。

哈佛大学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目前哈佛在读学生当中,有30%的学生,其父母或者亲戚当中,有人曾是哈佛的校友。46%的学生,其家庭年收入可以超过600万美元,家庭总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

优秀父母所生的孩子,大概率也会更加优秀。而出身一般的孩子,想要和那些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走上同一个赛道,往往需要更多的努力。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状。

1.落后的寒门学子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非常引人深思。

一个名叫李林(化名)的北大学子,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李林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在镇里上的小学和初中,在县城上的高中。他发现,自己在小学和初中的阶段,95%以上的家庭,生活相对一般,同学家庭年收入,一般在每年5万元以下。

但到了高中的时候,寒门家庭出身的同学,比例可能就只有50%。到了大学以后,寒门学子的比重下降到5%。等到李林进入北大读研以后,他身边的寒门学子,可能连1%都不到了。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一个现状。在中国目前的高等学府当中,出身寒门的学生,占比已经相当低。而且,这个比重,仍在持续下降当中。

这意味着,在和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相比时,寒门学子,确实处于劣势。

2.寒门学子差在哪里

和那些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寒门学子到底差在哪里呢?是智力水平不同?还是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环境有所歧视?

当然都不是。

寒门学子的问题,在于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远不如富裕家庭。

据统计,清华目前在校学生当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已经低于20%。而且,这20%的农村学子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各种专项计划,得以进入清华。如果刨除这些通过专项计划进入清华的不算,单凭自身成绩进入清华的,恐怕更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什么?

因为和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更少。仅凭有限的教育资源,想要和那些富裕家庭比拼,这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说,过去的教育,相当于是一列火车。家境不同的同学,则相当于是乘客。家境好的同学,等于是卧铺票前往大学;而家境较差的同学,可能就是站票。但不管怎么说,两者最后的目的地是一样的,速度也完全相同。

那么现在,富裕家庭的学子,已经换成了飞机票;而寒门学子,只能骑着自行车努力奔向自己心仪的远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教育差距仍待解决

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有钱的家庭,未必就真的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据报道,每年各省状元的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最多的就是公务员和老师。如果是公务员和老师的孩子,会有更大的可能成绩更好。公务员和老师,未必能够给孩子提供最为优质的物质生活,但是,却能给孩子更多的积极影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施加更多的积极影响。和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共同进步,用自身的行为,去潜移默化改变孩子。这种努力,和家长本身的学历或是知识水平无关,更多的是来自于家长的态度。孩子看到家长在和自己一起奋斗,自然也愿意去学习。

而那些选择对孩子耳提面命,只会用打骂责罚教育孩子的家长,明显就落了下筹。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