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到底在读些什么

2020年12月28日,钢琴家傅聪在英国去世,这个消息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围绕着傅聪的讨论也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当然,讨论最多的还是那本《傅雷家书》。

绝大多数人知道傅聪也是因为这本书,书里记载了傅雷夫妇在1954-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在一个百科的介绍里,这本书被称为“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并称傅雷夫妇是中国的典范父母。

同时,这本书也被列入“中学生必读书目”,中考必考名著之一,螺蛳语文的名著阅读系列中也以36个小视频完整地讲解了这本书。在整个讲解中,螺蛳教研团队尽量客观地还原这本书,并理解傅雷夫妇对儿子的殷殷之情以及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与价值。在做这本书相关视频的过程中,螺蛳君确实感受得到傅雷的赤子之心,其为人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更是让人深为敬重。

不过,《傅雷家书》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傅雷个人的人格魅力,恐怕只是很多人想学习一个大师、一对优秀的父母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的。但是,螺蛳老师们也一直在思考,对普通父母而言,傅雷夫妇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真的合适吗?而又有多少孩子,真的想要这样的父母呢?

一,严格的父亲

傅雷

(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

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傅雷是一个严格的父亲,这一点毋庸置疑,很多人印证过这一点,比如他们的朋友楼适夷就曾回忆说,“我很少看到他(傅雷)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甚至傅聪写字使用什么笔都被傅雷规定好了,有一次,楼适夷送了傅聪一支儿童金笔,却被傅雷以“小孩子不能用那么好的笔”为由没收了,傅聪的伤心可想而知。

父母的严格并不算坏事,规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必须的,但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傅聪的要求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严格,这也是很多人读《傅雷家书》时有窒息感的原因。

▼傅雷家书手稿

二,有关事业

从书中可以看出来,傅聪成年出国之后,傅雷依然保持着过分严格的习惯,去信里充满了对他方方面面的担忧,小到吃饭,参加音乐会的衣着,大到儿子的精神修养,恋爱观,事无巨细,都会指教一番,当然谈的最多的还是傅聪的钢琴事业,频频在音乐方面指导他,有具体的练习主次安排,“你近来忙得如何?乐理开始没有?希望你把练琴时间抽一部分出来研究理论。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而且技巧根本要改。”(1954年3月)有比赛前的思想建设,“你的比赛问题固然是重负,但无论如何要作一番思想准备。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成绩......孩子,千万听我的话。”(1954年10月)有作为艺术家的素质培养,“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于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希望你常常用这个步骤来“巩固”你很快得来的新东西(不管是技术是表达)。长此做去,不但你的演奏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当然所谓稳定不是刻板化、公式化);而且你一般的智力也可大大提高,受到锻炼。孩子!记住这些!深深的记住!还要实地做去!这些话我相信只有我能告诉你。”(1954年8月)

这样的指导持续数年,横跨了整本《傅雷家书》,其中,“孩子,听我的话”这句话更是频繁地出现在书信中,这些指导对傅聪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谁也不知道,但这些说教读来让人有种深深的压迫感。

▼傅聪与父亲傅雷在一起切磋琴艺

傅雷这样的父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身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自信自己说的都是对的,“这些话我相信只有我能告诉你”,类似这样的词句以爱之名自我陶醉,实则是唯恐孩子不受自己的控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洋洋洒洒的说教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1954年的时候,傅聪已经20岁了,钢琴的练习也颇有所得,在专业方面完全可以自己去成长了,但傅雷仍不厌其烦坚持“指导”他直到最后。可以说,光看傅雷的书信,傅聪恍如生活不能自理,钢琴更是得手把手教的程度。

即便是对傅聪专业能力表示肯定的时候,傅雷也不忘表达自己对儿子的帮助,像1955年的一封信里,傅雷对傅聪在波兰比赛的成绩加以赞许,并表示自己确实低估了儿子的能力,末了还不忘加上一段,“回过来说:我过去对你的低估,在某些方面对你也许有不良的影响,但有一点至少是对你有极大的帮助的。唯其我对你要求严格,终不至于骄纵你,——你该记得罗马尼亚三奖初宣布时你的愤懑心理,可见年轻人往往容易估高自己的力量。我多少年来把你紧紧拉着,至少养成了你对艺术的严肃的观念,即使偶尔忘形,也极易拉回来。

▼青年时期的傅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有关感情

除了事业方面,在傅聪的个人感情方面,傅雷的书信中更是毫无边界地加以安排,1955年一封信中说到,“我想你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是Bach,Beethoven,Chopin等等第一,爱人第二。既然如此,你目前所能支配的精力与时间,只能贡献给你第一个偶像,还轮不到第二个神明。你说是不是?”大笔一挥,就为儿子安排了人生的主次,虽然纸面上写的都是“你”,实际上表达的都是“我”的期待和认知。等1960年傅聪和弥拉恋爱结婚后,傅雷夫妇更是激动异常,去信也多了起来,在安排儿子人生的同时,把儿媳妇弥拉的人生也安排得明明白白。

▼傅聪和第一任妻子弥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弥拉理财,让弥拉担任傅聪的经纪人,给弥拉列必读书单,还不忘向弥拉展示自己艰苦卓绝的工作,“这两星期,我在校阅丹纳《艺术哲学》的译稿,初稿两年前就送给出版社了,但直到现在,书才到排字工人的手中。你知道,从排字到印刷,还得跨一大步,等一大段时日。这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读来使人兴趣盎然,获益良多,又有所启发。你若有闲暇,一定得好好精读和研究学习此书。”(1961年4月)

除了和朱梅馥两人频繁去信教育弥拉之外,还在信中要求傅聪去对弥拉加以训练,“说到弥拉,你是否仍和去年八月初订婚时来信说的一样预备培养她?不是说培养她成一个什么专门人材,而是带她走上严肃,正直,坦白,爱美,爱善,爱真理的路。希望以身作则,鼓励她多多读书,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的读书,不是消闲趋时的读书。你也该培养她的意志:便是有规律有系统的处理家务,掌握家庭开支,经常读书等等,都是训练意志的具体机会。

这是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话,首先,弥拉的父母在她未成年时已经对她进行知识和道德的教育,而此时,弥拉已然是成年人,成长与自我修养就是个人可以做主的事情了。作为长辈的傅雷可以提出建议,但完全不能以这样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要求傅聪训练自己的妻子。不尊重弥拉的父母,不尊重弥拉,也不尊重傅聪。

其次,夫妻需要互相尊重,共同进步,这需要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培养磨合,然而傅雷对傅聪的要求主要是专一(还是为了傅聪自己能培养君子之德),对弥拉的要求却是方方面面,仿佛弥拉不成为这样的人就无法配上自己儿子一样。

最后,傅聪是已婚成年人,他的家庭也是独立的家庭,不是父亲傅雷的附属品,傅雷这样的要求显然毫无边界感。

傅雷的文字也许写得漂亮,但掩盖不了他本质上的腐朽气,骨子里不尊重女性,毫不在意弥拉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只将她当作傅聪的依附者来看待,对她进行进阶版三从四德的要求。

其实,从信中可以看出,沉醉于爱情中的弥拉对傅雷夫妇已经是非常礼貌敬重了,但傅雷仍不满意,怪她收到自己的礼物没有及时回信感谢,怪她回信少,“弥拉与我们通信近来少得多,我们不怪她,但那也是她道义上感情上的一种责任。我们原谅她是一回事,你不从旁提醒她可就不合理,不尽你督促之责了。做人是整体的,对我们经常写信也表示她对人生对家庭的态度。你别误会,我再说一遍,别误会我们嗔怪她,而是为了她太年轻,需要养成一个好作风,处理实际事务的严格的态度;以上的话主要是为她好,而不是仅仅为我们多得一些你们消息的快乐。”

好一句“我们原谅她”“为她好”,无数个孩子熟悉的口吻,无需多说。单就他信中提到的“回信少”这件事来说,其实傅聪的回信频率也许还不如弥拉,这件事,傅雷也多次提醒过儿子:

你收发家信也要记账,平日可以查查,有多少天不写信了。最近你是十月十二日写的信,你自己可记得吗?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1954年)

我们希望你每个月能有两封信来。尤其是我希望多知道:(1)国外音乐界的情形;(2)你自己对某些乐曲的感想和心得。千万抽出些功夫来!”(1955年)

四,教育之外,价值连城

当然,外人无法知道傅聪和弥拉看到父母这些信的心情,不知道傅聪的成功和父母的这些“谆谆教诲”有多大关系。而傅雷也似乎从来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沉醉在自己的信里不可自拔,自己把自己深深地感动了,把自己强烈的控制欲和为人父母的焦虑感一股脑儿地倒给孩子。

▼傅雷夫妇与傅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今的我们看《傅雷家书》,看到的也许更多是父母的自我感动,无法平等地和孩子对话,不能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来尊重,还要不时地秀一秀自己的优秀。可以说,这样的一本书,当作教育范本来看是不合适的。

不过,在最后几年,傅雷的书信有了很大的不同,他越来越多地讲政治讲阶级,叮嘱傅聪不要跟人争辩,不要得罪人。这个时候的傅雷,文字间那个高高在上的父亲形象逐渐式微,残酷的时代中苦苦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越来越清晰,此时他对傅聪的这些叮嘱,带着深怕孩子也会遇到什么事的恐惧感,反倒让人读出了一个父亲的爱,这种父爱变得更为朴素真实。

抛却父亲的角色,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也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修养和才华,他谈了很多对文学对艺术对文化的思考,这些部分的论述中精彩处颇多,而傅雷本身也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一点在书中也有体现,就像楼适夷说的,傅雷是“一个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因此,把这本书当作傅雷艺术/文学思想文集来读,也许我们更能看到其间的熠熠光芒。

文案:邓文娟 | 编辑:廖 璐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钟,成为朋友圈的语文百科小达人

“星标”置顶不仅准时还不迷路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